《紅旗譜》

《紅旗譜》

《紅旗譜》通過在大革命失敗前後十年革命鬥爭的歷史背景下,冀中平原兩家農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兩代人的尖銳矛盾鬥爭,以“反割頭稅”和“二師學潮”為中心事件,生動地展示了當時農村和城市階級鬥爭和革命運動的壯麗圖景,獲得重大的成就。

基本信息

簡介

紅旗譜紅旗譜

《紅旗譜》成功地塑造了三代農民的英雄形象,特別是橫跨兩個時代的農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閃爍著奪目光彩的“這一個”,是長篇小說園地中不多見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顯了濃郁的民族風格。另外,綜合作品中“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傳統精神,充滿濃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廣背景等,該書稱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農民革命運動的史詩式作品。

1953年開始創作三卷本長篇小說《紅旗譜》,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譽為反映中國農民革命鬥爭的史詩式作品,引起強烈反響,並被改編為話劇、電影;1963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記》,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煙圖》。

故事梗概

紅旗譜紅旗譜

小虎子15歲那年,惡霸馮蘭池要砸掉千里堤上的古鐘,霸占48畝官地。小虎子的父親朱老鞏代表鎖井鎮48村村民與馮蘭池鬥爭,被活活氣死。為躲避惡霸的殘害,小虎子隻身下了關東。他剛走,被惡人姦污的姐姐就跳河自盡了。

30年後,小虎子回到了冀北平原上的鎖井鎮,決心報30年前的血仇。這時他名叫朱老忠,帶著妻子和兒子大貴、二貴。少年時的朋友嚴志和幫他安了家。嚴志和是嚴老祥的兒子,當年嚴老祥曾和朱老鞏一起鬥爭馮蘭池。現在馮蘭池已60多歲,人稱馮老蘭,家產比當年更大,仗勢欺人,橫行鄉里。他拉起民團搶逃兵的車子和白面,逃兵請回一個團,架起大炮,強迫他賠償5000塊大洋,他卻把這筆錢分攤到鎖井鎮的貧苦百姓頭上。朱老忠串聯28家窮人告狀,官司從縣裡打到北京大理院,但官府偏袒有錢人,馮老蘭的兒子馮貴堂又念過大學法科,會打官司,結果窮人輸得一塌糊塗。朱老忠賠了5畝地,幾乎氣瞎了眼,嚴志和也搭進去一條牛。馮老蘭聽說當年的小虎子帶著兩個兒子回來了,後悔當年斬草未除根,留下了禍患。一次,嚴志和的大兒子運濤和大貴帶著幾個少年朋友捉到一隻名貴的鳥,馮老蘭來要,他們不給。馮老蘭懷恨在心,唆使招兵的抓走了大貴。第二年春天,運濤外出打短工,認識了秘密從事革命工作的共產黨縣委書記賈湘農老師,走上革命道路。他熱戀著的春蘭還把“革命”二字繡在衣襟上去趕廟會。後來運濤告別家鄉和春蘭,到南方參加革命軍,當了連長。接到他的來信,全家人和鎖井鎮的窮人們歡欣鼓舞。這時運濤的弟弟江濤在縣高國小堂讀書,也由賈湘農介紹加入了共青團。高小畢業那年春天,在賈老師的鼓勵和朱老忠的支持下,江濤考入了具有革命風氣的官費學校保定第二師範,認識了正直知識分子嚴知孝和他女兒嚴萍…

影響

《紅旗譜》為中國農民的覺醒與奮鬥抒寫了一部寬廣壯麗的史詩;它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標誌著“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學回歸本土、回歸民族文化的重大成就;它慷慨悲歌、燕趙風骨式的悲壯美別開生面,創造了審美新境界,獨步文壇;他所塑造的以朱老忠為代表的中國農民文學典型,不僅豐富了當代文學人物畫廊,而且振聾發聵,至今巍然屹立。《紅旗譜》深遠的文學力量影響了幾代讀者,自1957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第一版以來,多次再版,至今印數已近1000萬冊,並被翻譯成俄、日、英、法、朝、越、西班牙、哈薩克等8種語言傳播海內外。《紅旗譜》還被改編成話劇、京劇、電影、電視劇和連環畫,傳播廣泛久遠。

作品鑑賞

紅旗譜紅旗譜

《紅旗譜》作為一部魅力永存的當代文學名著,其成功是多方面的。

內容方面

從內容方面說,它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生動地展示了二、三十年代中國北方以農民鬥爭和學潮為主體的生活圖景,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不同時代、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

它一出現即被譽為“壯闊的農民革命的歷史圖畫”、“概括中國民主革命時期農民鬥爭生活的有高度藝術水平的作品”,並不是偶然的。從朱老忠代表的鎖井鎮農民與馮老蘭的鬥爭,從運濤、江濤代表的農民後代向職業革命者的轉變,從賈湘農、張嘉慶等人的革命活動,讀者可以看到北方農民的覺醒與成長、青年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赤膽忠心、早期共產黨人的艱苦卓絕。

但這尚不是作品的全部。小說在表現農民和青年學生的鬥爭生活之外,還描寫了更豐富的社會生活。對開明知識分子嚴知孝的描寫,對受到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影響的地主後代馮貴堂的描寫,對貪婪、保守的馮老蘭的描寫,對愚昧、奴性十足的老套子的描寫,對由無業游民、兵痞子轉向革命學生的同情者的馮大狗的描寫,構成了當時北方鄉鎮社會的全景圖,具有歷史風俗畫的性質。從這裡,人們可以看到在當時社會中正直、善良的知識分子的痛苦心靈,可以看到傳統鄉村社會在資本主義入侵時發生的微妙變化,可以看到舊中國北方鄉鎮的社會眾生相。

藝術方面

從藝術方面看,小說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這種風格主要由三種因素構成。

一是作家借鑑傳統小說的寫法,注重情節性,主要通過語言描寫和行動描寫塑造人物性格,而不像西方小說那樣過多心理描寫。這樣更符合中國人的欣賞趣味。

二是對獨特的地方風土人情的描繪。如河堤上的白楊樹,平原上的麥田、谷穗,玉米面窩窩、秫面餄餎等飲食,過年殺豬、逛廟會、趕年集的風俗,等等。 特別是人物對話中的俗語和土語,更給小說增添了鮮明的地方色彩。

三是人物性格的民族性。這一點不僅表現在被肯定的人物形象身上,也體現在某些被否定的人物形象身上。朱老忠豪爽、見義勇為、有心計、不屈不撓,集中體現了中國農民的傳統美德。從他身上,人們甚至可以發現宋江武松等古典小說人物的影子。嚴志和身上則體現出中國農民的善良、勤勞、樸實與軟弱。

老套子、老驢頭是舊中國農民愚昧、自私等落後因素的體現者。老套子居然認為馮老蘭收地租、放高利貸是天經地義的。所有這些人,無論進步與落後,對他們生存的那片土地都懷著深深的眷戀。朱老忠30 年後回到家鄉,感受到的是孩子投進母親懷裡的溫暖。嚴老祥準備下關東時,老驢頭氣急敗壞地說:“老祥叔,你要下關東?不行!”“我老爺爺生長在這兒,我爺爺生長在這兒,我爹也生長在這兒,他們都一輩輩葬在這兒,叫我離開這兒,說什麼也不行,打死我也不行”。老套子也說:“外頭給你撂著金子哩,還是撂著銀子哩?即便撂著金子銀子,那金窩銀窩也不如咱自己的窮窩呀”。這種行為和語言體現的正是中國農民特有的具有濃厚倫理色彩的對“根”的迷戀以及安土重遷的傳統心理。

馮老蘭家產萬貫,卻吃糠咽菜,一件破棉袍子穿了15 年,補丁摞補丁,還照樣穿在身上。他反對兒子的改良思想,甚至反對把牛車改成騾車。這種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體現的是傳統中國人儉樸到吝嗇的生活習性和因循保守的心理特徵。

這一系列具有鮮明民族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形成《紅旗譜》總體上的民族風格的主要因素。在創作方法上,小說遵循的是嚴格的現實主義。由於作家本人長期生活在冀中平原,對他描寫的那些人物和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和切身的體驗,所以能夠逼真地將其描繪出來,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和親切感。可以說,《紅旗譜》是建國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經典作品。

作者簡介

梁斌梁斌
梁斌 (1914~1996)當代作家。原名梁維周。河北蠡縣人。青少年時期接觸新文學作品,參加家鄉的革命鬥爭。1930年入保定省立第2師範學校,投入抗日愛國的學潮鬥爭,遭到鎮壓。家鄉發生的高蠡暴動等經歷和見聞,對他的生活和創作有很大影響。1933年流浪到北平。1935年發表了描寫高蠡暴動的第一篇小說《夜之交流》。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蠡縣救國會委員、冀中區新世紀劇社社長。游擊大隊政治委員等職。寫了短篇小說《三個布爾什維克的爸爸》(後擴展為中篇《父親》),劇本《堤》、《血灑蘆溝橋》等。這些作品中開始出現了《紅旗譜》中的人物。1945年起做地方工作。1948年隨軍南下,任湖北襄樊地委宣傳部長。1952年調《武漢日報》社任社長。1955年後任河北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梁斌的主要作品為長篇小說《紅旗譜》、出版後激起強烈反響,被譽為反映民主革命時期中國農民生活和鬥爭的史詩式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後被改編為話劇和電影,譯成外文出版。以後還陸續出版了小說的第二部《播火記》和第3部《烽煙圖》,還出版了長篇小說《翻身記事》,作品集《筆耕余錄》以及《春潮集》、《一個小說家的自述》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