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作者:林蕭
作品類型:青春校園
作品駐站:2008-11-01
作品狀態:連載中
簡介
《苦夏》講述了肖寒、舒飛飛、錢自來、丁偉明等一批年輕人的夢想與追求,涉及校園、鄉村、都市、職場等主題,作者以平實的筆觸,刻畫了80後、90後一代人的生存處境,是一部值得所有80後、90後認真閱讀的作品!小說揭示了社會底層人群的掙扎與無奈,文中以...
故事梗概
主要講述了主人公肖寒從校園時代走向社會的種種經歷,他先後擔任過記者、總經理秘書、報紙主編,目睹了形形色色的社會層面,在與袁雅玲、周芬、趙晴三個女孩的情感糾葛中,他不斷成長;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中,他不斷成熟。 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你將會看到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日報記者錢明濤下海經商,表面上創辦公司,暗地裡卻組織少女賣+;擁有15家公司的耀華集團財大氣粗、揮金如土,其建築工地發生坍塌事故致人死亡,卻不了了之;昔日的大學校花因墮胎後不能生育被男友拋棄,最終淪為墜落風塵的賣+女;文化公司老總梁青雲,不懂媒體卻希望通過媒體成就終身事業,最後被迫宣告破產……
小說還描寫了舒飛飛、何友亮、郭敬明、錢自來、丁偉明等一批年輕人的夢想與追求,作者以平實的筆觸,刻畫了80後一代人的生存處境,揭示了社會底層人群的掙扎與無奈,文中以大量細緻的心理描寫,讓讀者深入了解年輕一代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經歷。
作者簡介
林蕭,男,80後代表作家、詩人。
2004年,擔任湖南城市廣播電視報編輯、記者。
2005年,擔任《青少年作家》主編。
2008年2月22日,廣東《聲報》推出整版林蕭個人專訪。
寫作事跡被國內30多家媒體報導,現居東莞,某報主編。
苦夏 汪浙成
作者簡介
汪浙成,浙江奉化人,1936 年出生於杭州。奉化中學畢業,1954 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便發表過詩歌、評論和劇本。畢業後分配到內蒙工學院任教。1960 年任《草原》月刊社編輯、編輯組長。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同年5月調入作協內蒙古分會搞專業創作。1986 年和愛人溫小鈺調回浙江。溫小鈺,1938 年生於杭州。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7 年發表處女作獨幕劇《異路人》。1960 年大學畢業,分配到內蒙古大學中文系任教。1961年開始寫小說和文學創作。單獨創作的短篇小說《寶貝》和評論《燦爛天幕上閃光的星》,分別獲《草原》雜誌小說創作一等獎和內蒙古索龍成文學評論獎。曾任內蒙古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現為浙江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1962 年,汪浙成、溫小鈺開始合作發表作品。處女作《小站》,此後還創作了《土壤》、《苦夏》、《別了,蒺藜》、《春夜,凝視的眼睛》、《積蓄》等中、短篇小說多篇。其中《土壤》和《苦夏》分別獲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合作出版的作品集有散文小說集《第三碗奶酒》,中短篇小說集《別了,蒺藜》和散文集《草原密》等。
影響
汪浙成、溫小鈺夫婦在成功地寫出了表現50 年代知識分子孜孜以求的獻身於理想、獻身於事業和另一部分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觀念的獲獎小說《土壤》之後,又將視角轉向另一些60 年代畢業的知識分子在子女升學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苦惱和折磨,寫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表現當今社會競爭意識在教育界、在孩子以及家長頭腦中的滲透而引起的一系列震動。
每一個有考生的家庭都像一個上緊了發條的鐘表,緊張不安地迎接那個酷熱而苦惱的夏天。
小說作者通過沈金一一家在那個夏天的經歷,十分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這一社會現象,細緻、具體的刻畫了家長和考生的不同心態。這部中篇小說以其敏銳的洞察力,以其選取題材的典型性,以其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以其揭示社會問題的深刻,以其筆觸的細膩,使《苦夏》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人物形象
《苦夏》寫出了形形色色的家長,也寫出了形形色色的考生。作為家長,充分認識到生存競爭的殘酷現實,為了子女有一個安穩,美好的未來,拼盡全力督促孩子應付每一關隘。從輿論上乃至心理上都給自己乃至子女造成了重大的壓力。一個家庭在一個夏天有一個考生就夠難應付了,作者卻安排了三個考生同時應考的局面,使矛盾、問題、衝突,壓力一下子上升了幾倍,老沈一家就像個焦點,代表了同樣的家庭和同樣的社會問題。
父母竭盡全力,從飲食起居到輔導安排,無不像一架高速運轉的機器,有學問的就幫孩子做題,沒學問的就利用手中一點權利四處活動,作者帶著一絲無可奈何的調侃筆調寫這群家長的情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可這樣做是為什麼呢?為孩子們嘛!做父母的異口同聲。可孩子們卻不這樣看,華華的喊叫讓我們深思一些問題。老沈倒是明智得很,他想到,這樣全力以赴,是為了子女,但也許更主要的是為我們自己。如果孩子考上大學,會減輕做父母的多少精神負擔,不必為孩子就業問題發愁,也不會因為家裡有個無所事事的孩子引出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考取的是一人,得益的卻是全家。
佳佳是個懂事的孩子,她自知反應遲鈍,為了不成為父母的負擔,不辜負父母這一夏天付出的辛苦,她帶著極其沉重的精神枷鎖走上考場。落榜以後,她選擇了死亡的道路,雖然被救過來,但她的精神世界裡充滿了空虛,她這一生還有快樂嗎?佳佳的悲劇給讀者乃至社會敲響了警鐘,難道生活中就只有這一條道路可走嗎?
華華的形象則代表了另一些含義。他是這場生存競爭中的強者。他聰明又肯用功,他是在父母“不學習將來就去乾臨時工、掃大街” 的開導聲中懂得了競爭的意義。他發奮讀書。他變得殘忍、自私、冷酷,對姐姐的遭遇不同情、對父親的疾病不關心,他只關心自己。在華華的身上已經出現了扭曲了的人格。這就是作者向人們提出的新問題。
在社會進步,生存競爭、優勝劣汰的形勢下,一部分人的靈魂是否正在失去一些極為寶貴的東西。就連杜萍這位多年的優秀教師,在道義和利害之爭面前也準備為保護玲玲的利益而不惜棄道義於不顧。是玲玲那顆純潔正直的心靈教育、感動了杜萍。也使人們看到,如果人人都保有這樣一顆誠實、善良的心靈,即使競爭再激烈,人和人之間也不會變得冷酷無情。
在玲玲身上,作者讓我們看到了理想的閃光,看到了社會發展的希望。在文中,作者寫出了佳佳的弱和華華的強兩種不同類型,但真正的生活中的強者是玲玲這樣的孩子。她有愛心,有同情心,她的純潔可以去除別人心靈上的污垢。作者從這群平凡的人物身上,從家庭這個社會的視窗,從對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的栩栩如生的描繪中,提煉出了深邃的生活哲理,無形中拿出一個衡量人們道德水準的尺子,讓所有的人們都估量一下自己的水準,這就使這部作品真正起到了淨化人類靈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