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行平等難》

《心行平等難》

《心行平等難》,三藏法數書籍。

《心行平等難》《心行平等難》
證嚴法師著述:前面談過“不輕未學難”。對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別人,如果有了貢高我慢,時常都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比別人能幹,那就大錯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學不會時,就認為“能幹是你的事,學不會是我的事,你不用看不起我,我也不必看得起你”,這是“卑劣慢”,同樣也是不對。

含義

【心行平等難】謂痴冥之人,多執彼我之見,若能冤親平等,心無分別,是為難也。

作者三藏法數(明.一如編)來源:三藏法數(明.一如編)

相關評論

「不輕未學難」。對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別人,如果有了貢高我慢,時常都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比別人能幹,那就大錯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學不會時,就認為「能幹是你的事,學不會是我的事,你不用看不看我,我也不必看的起你」,這是「卑劣慢」,同樣也是不對。

人有二十難之十四

《心行平等難》《心行平等難》
人有二十難之十四——心行平等難

前面談過「不輕未學難」。對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別人,如果有了貢高我慢,時常都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比別人能幹,那就大錯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學不會時,就認為「能幹是你的事,學不會是我的事,你不用看不起我,我也不必看的起你」,這是「卑劣慢」,同樣也是不對。聰明不等於有智慧。學佛者要學會時時尊重別人,縱然自己才高八斗,也不可以輕視無學識的人。俗話說「行行出狀元」,不一定是懂的很多理論的人,才能發揮良好的人生功能。若懂理論卻不懂事相,那也是無濟於事呀!有些人不識字;什麽長篇大論的道理他不懂,但是他知道要如何做人、如何努力做事;知道如何做人,他就是好人,懂得如何做事,那就是好事。沒有做錯事也沒做壞人,這樣的人生就是美好——沒有錯誤的人生。

現在的社會有很多智慧型的犯最者,他們懂的很多理論,很會鑽法律的漏洞,因此,他們犯的都是傷天害理、驚天動地的錯誤。所以,我們不要自以為很聰明而去輕視別人愚鈍。聰明的人往往會漠視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在世間不光是要「不輕未學」,而且千萬不要有「慢心」——能幹者切計自我貢高,而能力差者也不可有卑劣慢,因兩者都容易漠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學佛者先要學會覺有情,覺悟世間的事、理,而且必須事理圓融,這叫做覺悟。若能事理圓融,就能廣結善緣。若是只懂得的教理,而不能和別人和睦相處,不得「人和」,這就不是真正的覺悟。真有智慧的人會擴大心胸、容納一切人與事物!所以說,能夠器量寬宏,就是福慧雙具。

「器量寬宏」就是度量寬大可以容納很多人,好的會欣賞,壞的也會容忍;人人在我的心目中,都被包容無遺。就像天覆蓋萬物,地承載萬物一樣,要有天地般寬闊的心胸,才不會有貢高、卑劣慢的心態,這就是出於內心的福德。

親疏平等難對待

另外,還應努力的是「心行平等」,佛陀說:「心行平等難」,凡夫的心行若要保持平等確實不易。佛陀說,是凡夫,心就難於平等。但是我們甘於做凡夫嗎?人人都希望超凡入聖,要不然我們學佛所為何來?學佛就是要學得心如天地,任何微細的物品,都不會被排斥;再大的物品,大地還是穩穩重重地承載著。我們的心地要像天地乾坤一樣,不可排斥任何微細之物,也不可拒載重物。總之,心量要寬大,不管是富有、智慧或者貧困、愚鈍的人,我們都以平等心對待他們,尊重愛護他們,這就是「心行平等」。

但是,佛陀說「心行平等難」,可見凡夫的習氣很重。現在很多人提倡愛心,可是要人不起煩惱,使人的心行完全平等,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人都有自己特別喜愛的人,關心自己所關愛的人,在社會上這種情形是很常見的。孔夫子也有自己特別偏愛的弟子,他最偏愛的人是顏淵。孔子是為聖人,為什麽他也有「最愛」呢?因為顏回聽孔子的教誨可以聞一知十,子貢曾說:「我是聞一知一,但是顏回卻是聞一知十。」所以,孔子對於他的弟子也有高低之分,分別的標準是依照他們能夠接受多少教誨而定,這就是「分別」呀!

為無緣、有怨者祝福

《心行平等難》《心行平等難》
佛陀告訴我們,人要做到完全平等待人的程度,實在是很難;連孔夫子都難以做到了,更何況是凡夫的我們。甚至,佛陀對他的弟子也有親疏之感,如對阿難就覺得很親近,因為佛陀的生活起居都事由阿難來服侍,所以,他對阿難倍覺親切,而對提婆達多,他也會有無可奈何之感。阿難非常體貼佛陀,佛陀的舉止行動,對阿難而言都是最重要的引導指標,而提婆達多則是處處想要陷害佛陀。然而佛陀對提婆達多的迫害毫無怨嫌,並加以包容,我們讀「法華經提婆達多授記品」可知,提婆達多將來成佛得時間比其他弟子還要長,儘管佛陀能以平等心,以德報怨,但是在生活當中,他也經常覺得無可奈何。看看佛陀,他也有這種難題,更何況我們現代的凡夫呢!

不過我們要學習佛陀的包容,以德報怨,即使很惡劣的弟子,佛也幫他授記祝福!對於無緣、有怨的人,我們要默默的為他祝福,祝福他將來得大福德,若能如此則叫做「心行平等」。因為世間本就無法很平整,看看大地,若是萬事萬物都平平整整,那就不是人間了。有高山深海、物質也有大有小,外面的建築物高低不齊,連庭院清脆的草木也是高矮不一呀!這和人心一樣,人的心地也有高低、軟硬,不過,既然要學佛,就要儘量自我警惕,把自己的念調整好,對人只有關愛而沒有怨恨之念。雖然對某些人覺得無可奈何,但是,也要本著寬宏雅量以對,不可有怨憎之心,不要說:「我怨恨你。」這樣的話。我們對一個人抱著「無可奈何」的心態,是還要教導對方的心量,若是恨他、怨他,就會結下更深的不善緣,今生、來世、無數生的惡因,就會連連綿綿地結下去。
培養無分別心。春天的氣候多變化,昨天是風和日麗的天氣,而今天卻是風雨綿綿,前後不過二十四個小時,但天氣的轉變竟然這麽大,這是自然界的變化,人心也是如此。對於人的心,佛陀常常要告訴我們——要心靜如水,但是水面也難免會起波浪!

佛陀說:「心行平等難」。要每個人看到外面的境界時,心念都完全平等,這確實是很困難,譬如昨天的天氣和今天天氣,明明是不一樣,若應要說成一樣,的確很難。外面明明是有雞啼鳥鳴的聲音,若要說成寂靜無聲,這也是難呀!其實,外面的境界在變動時,我們的心自然就會隨境而轉動,這是很正常的。冷、熱、風、雨,隨著外境而改變,我們的身心也都會起分別作用;但是佛陀說,要沒有「分別心」。

如何才叫做無分別心?近來有很多人熱衷於修行,有人喜歡跑道場,他們認為修禪念佛,才能達到修行的超越境界,甚至認為自己所修行的法門才是真正究竟的,才是佛的教法真傳。而慈濟的委員都很認真地做慈善的工作,不畏辛苦、盡分盡力地去募捐、救濟,有人就會批評道:「你們懂多少佛法?你們只是修福而沒有修慧!」像這樣就是起了分別心。假使我們的委員也和他們唇舌相爭,說:「我們做的救貧就是修福,教富就是修慧呀!像「你們只顧自了,那是有慧無福,有什麽用呢?」若是如此的針鋒相對,也是叫做分別心。

我們要知道,佛的教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這是為了普應社會大眾的需要,修行人是要順應環境而不隨他轉。我們有這個因緣生於人間,得聞佛法,又能造福人群,因此要懂得惜福惜緣。有這群發心的菩薩行者,我們尤其要好好珍惜,借重大家的因緣和力量,來成就菩薩的志業。大家和志同道合的人,要互相珍惜緣份,努力地造福人群。若沒有這分因緣,也沒有相同的志願,就要不起分別而和他人爭執或勉強他人,這就是「無分別心」。

施受貧富皆平等

佛陀在世時,不斷地鞭策弟子,比如說「行布施時,要以平等心布施;受施者,也應以平常心受施」。當時印度人的生活水準貧富差距極大,有的人非常貧困,有的卻極為富有,現在的印度仍是如此。你們若去印度觀光、朝聖,就會看到許多流浪街頭、衣衫襤褸的人,這樣飢餓貧困的人,到目前仍是存在,而富有的人,卻能用金銀玉器來裝飾他們的華廈,自古至今,印度的生活還是沒有改變。

當時,佛陀和僧眾接受國王、大臣們所供養的佳肴美味時,是抱著平常心接受。只要肚子填飽,他就歡喜感恩地為他們說法,從不多求。那時也有極貧困的人,像貧婆,她身無一物,但是很想供養佛陀,看到大家以油燈莊嚴佛說法的道場,於是她剪掉自己的頭髮換來一盞油燈,佛陀對他也是無限的讚嘆。因此,受供養的人,不管有錢人布施的物品有多好,沒有錢的人以何種心意供養,都應以同樣的心——感激與感恩來回報,這是受施者應有的「心行平等」。

布施的人,像有錢人以金縷衣誠懇的供養佛陀,而從貧婆身上的舊衣,撕下一塊布,也是盡她所有,以最虔誠的心來供養佛陀。兩位布施者都以虔誠的心,盡心盡力供養,這也是「心行平等」。

供佛與施貧功德相等

過去,彌勒菩薩供養難勝佛之後,又布施一位乞兒,然後把剩餘的東西給狗吃,那時難勝佛看到了,就非常歡喜的讚嘆彌勒菩薩說:「供佛和布施乞兒與狗,功德平等。」因為他供佛時,是以恭敬心供養,布施乞兒是抱著憐憫心、愛心,而布施小狗時是以施捨、無所求的心來布施,所以,難勝佛說,布施狗的功德和供養佛的功德平等。但是一般人都說:「我們布施給修行得道的人,功德比較大!」其實,要看布施的人,是以何種心來布施,最殊勝的布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而不求回報!雖然供佛的功德很大,但是若有求功德的心態,就不是心行平等的供養。

記得很多年前,道源老法師仍健在時,因為有很多慈濟委員很熱心,就有人請教他一個問題,說:「我聽說慈濟的人只修福,沒有修慧,您認為呢?」道源老和尚說:「布施給貧困的人,和供養法師功德平等,甚至布施貧困的人,功德比供養法師還大,是福慧雙具!」這是道源老法師回答信徒的話。

有的人覺得很奇怪,為什麽布施給貧困的乞兒,比供養法師的功德還大?道源老法師說:「因為你供養法師,是抱著有所求的心,而布施貧人乞者是無所求的,只因有這份誠懇的愛心,由慈悲而生智慧及無所求的平等心,所以功德很大。」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什麽是「心行平等」。人在多數時候都有分別心,若能盡力而無所求,不起分別,才是真正修行的正確心態,也才是佛陀教育我們的「心行平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