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看人物》

《從歷史看人物》

《從歷史看人物》以深具反省色彩的筆調解析了商鞅、王安石、張居正等改革人物的得失,諸葛亮、郭子儀、岳飛等人的成敗,漢、宋、明、清的開國君主與繼統君主的功業,從不同角度來評價歷史人物,不但體現了作者對歷史人物的“同情之了解”,也為現代人的經營事業提供了許多啟發。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從歷史看人物》的主題都圍繞著歷史人物的成敗,一方面試圖從不同角度來評價歷史人物,另一方面也試圖在評價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標準和立場,因為不管是歷史人物的行為還是後人對他們的評價,都是由他們自己認定的生命價值決定的。從這兩點出發,作者在第一章挑選了商鞅、王安石、張居正等幾位以改革著稱的政治人物,探討他們的成敗;接下來,則以反省色彩更深的筆調解析諸葛亮、郭子儀、岳飛等人的得失;在“創業帝王”與“繼統帝王”兩章中,逐個分析了漢、宋、明、清的開國君主與漢、清繼統君主的功業得失,不但體現了作者對歷史人物的“同情之了解”,也為現代人經營事業提供了許多啟發。

作者簡介

許倬雲,1930年生於江蘇無錫,著名歷史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先後執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主要著作有《西周史》、《漢代農業》、《求古編》、《歷史大脈絡》、《萬古江河》、《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等。

目錄

自序願有多高,力就有多大
第一篇從歷史看人物
第一章歷史上的改革者
第二章歷史人物的成敗
第三章創業帝王
第四章繼統帝王
第二篇從歷史看人生價值
第五章人類追尋生命意義的經驗
第六章現代人的困境與人生出路
第七章探索中國文化的人生價值
第八章天道與人心
第八章歷史——人性的終極關懷
附錄只有“全人類”和“個人”才是真實的

前言

願有多高,力就有多大
這本書包括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談人物,另一個部分是談人生價值,看起來好像不相關,其實有一定的關係。人物的行為是由他們自己認定的生命價值決定的,生命價值如何,他們就如何做。許多失敗的人能百折不回,是因為有一個理念在推動他,即使冒諸多失敗的危險,歷盡千辛萬苦,還是會一直去做。
在我們討論改革的人物時,他們絕大部分是失敗的人物,包括王莽在內。但他們的理念,卻是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縱使某些人的性格不受欣賞,但他們的抱負和期許,在於看不慣蒼生受苦,想要為老百姓解決困難,因此也會選擇從古聖先賢的作品中找到為人民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些改革者千辛萬苦,甘冒失敗的危險,就是要實現他們改革的理念,從商鞅以至康有為,幾乎每一個改革者都碰到不幸的遭遇,但為什麼他們要如此做呢?他們就是根據自己的人生價值來做這些事的。
舉王安石的例子來說,王安石的性格非常偏執、自傲,不受大家喜愛,他也不願意與人合作,但是他有理想,他看不下世界的苦難,不能忍受蒼生受苦,所以決定要一肩擔下這救贖的責任,秉持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念。所以他念的書,是拿古代的經籍做新的註解,他認為是繼承孔子所要做的,把理想的世界帶到人間,所以認為“祖宗不足法,天命不足為,人言不足畏”,只要自己認為是對的,就會勇往直前。而康有為、梁啓超,乃至於“戊戌變法”的六君子,也都是如此。像譚嗣同,他的《仁學》是為了人間要有愛,人間要有善。他摩頂放踵,等於是菩薩般的人物,為了革命,犧牲自己的生命。他的革命著重點是在改革,而不是在武裝的部分。所以這一群人,秉持著追尋人生價值的理念,擔起拯救天下的責任,為蒼生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再看“歷史人物的成敗”。在那些不同的歷史人物當中,為什麼很多人一輩子事業是失敗的,可是我們卻紀念他?譬如李廣、岳飛,原因在於他們對人有誠有信,對朋友有忠有義,他們的品格留下來成為楷模,即使事業失敗了,但聲名還是萬古流芳。我在文章里批評他們,認為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部分都有失誤的地方,像李廣就不是個真正的將領,他的孫子李陵,也同樣只是一個好的戰士,而不是個好的將領。但因為他們個人的品格,以誠、以信、以和、以義,所以李陵當時的朋友,例如司馬遷,寧可自己受宮刑,也要幫他仗義執言,甚至當時很多人都要出來為他說話。而在李廣的時代,更不知道有多少人為他抱屈,就是因為李廣的品格過人,雖然事業是失敗的,當時的人依然紀念他,後代的人也拿他當楷模。
精忠報國的岳飛,我說他朱仙鎮那一仗,不見得是很重要的戰役,但十二道金牌召他回來,讓他死於風波亭。他個人人格的感召,使他的將領願意為他死,岳飛死了以後,他軍隊里的將領一個個退下來,有的辭職,有的就此不過問政事。這都是他的人格得到人民的愛戴,得到萬世的紀念。人生價值之所在,就是要做該做的事,不管後果且留下榜樣,所以這些人能得到世人的佩服。
又例如蘇軾和辛棄疾,對人非常熱誠、和善,他們都不是為自己不幸的遭遇,而是為國家的興亡、人間的不平、人生的無常而感慨,他們的那些動人的詩句,沒有悲嘆自己的命運,而是悲嘆萬民百姓、宇宙眾生,這也是他們真正成功的原因,他們的成功不在於功名利祿的成功,而是人格上的成功。
所以雖然第二部分講的是人生價值,但其實兩部分是扣扣相連的,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都是他們人生價值的體現和實踐。人生價值的最後一章,講的是“心”,任何價值都有一個“心”字。我可以直陳,人在世間,不管別人怎么判斷,成功或失敗,貧窮或富貴,都沒有關係,要看他到底是為人還是為己,為善還是為惡,是為了做好事情,還是只為了個人私慾,這就是人生價值很大的差別。
王導雖然不經意地促成了江南近三百年的穩定,但是後人並不這么尊敬他,因為他並不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後世立下楷模,這個楷模就是人的成功。就像諸葛亮對劉備的承諾,為了這個承諾,一生心血就耗在輔佐劉家的事業上。
另外,我也提到關公,為什麼現在的廟宇很多是祭祀他的呢?關公一生的事業是失敗的,他最後的下場是身首異處。作為一位將軍,他是失敗的,但是他卻以忠義傳世,所以所有的關帝廟都有著“忠義千秋”這四個字的匾額,這就是實踐一種人生的價值。事業失敗了,卻立下了忠義原則,這是千古以來朋友間最重要的原則。“忠”不是忠於主子,而是忠於自己的承諾;“義”是對朋友相投的義氣,兩者都是中國人的人生價值很重要的部分。
了解這兩個部分,就可以理解這本書雖然上下兩部分看起來不相容,其實是一致的,都是用人來彰顯這些價值。在人物的部分,我對每一個人物都有相當嚴格的評論。對歷史人物,我們要對他的一生作全面的評價,他做得好時,我們要說好,他做得失敗的地方,我們也不要迴避。我對他們的品格所秉持的理念,他們所代表的理想,我都非常欽佩。我盼望未來也能有很多人秉持著高尚的人生原則為祖國、為人類,而不要只為了一己私利而禍害全民。

精彩書摘

王安石的改革失敗了,譬如農貸,他以為是對農民好的。但官府要看成績,天天在考核,結果農民就算不要借錢,還是照樣被迫貸款。貸出去多表示成績好,結果非貸不可,還要付利息,反而變成農民的負擔;送馬給百姓養,官府常常看有沒有養好,結果也變成負擔。百姓付了錢可以不當兵,結果變成本來就不用當兵的人也要付錢。這些制度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執行欠當,這是官僚制度中求功勞的人執行心切的緣故。
平心而論,王安石這個人不太講衛生,虱子在鬍子上爬,他也不管。王安石個性很傲,特別彆扭,說東他偏說西,說西他偏說東,又自信得過了頭,甚至認為天命沒有什麼可怕的,人言也沒有什麼可聽的,祖宗更沒有什麼值得效仿的。天命、祖宗、輿論都可以不管,只有他對。他一打定主意,連菩薩也勸他不動,當時人皆稱“拗相公”。
改革者多半下場不好,這是有緣故的。因為,對一個組織或系統而言,任何變動都會牽動全體,整個組織系統如此龐大,僅靠一小部分的變動來加以改革,是很困難的。修改一個小螺絲釘,一定會發生磨合的問題,改革成功的幾率往往非常有限。同時,在任何一個大系統中,會有一些既得利益者來反對。到最後,改革者一定變成少數面對多數,因為他的同僚和與他同時代的人,甚至不在政府裡面的百姓,都會對他產生強烈反感。
只有“全人類”和“個人”才是真實的
——許倬雲先生訪談錄
采寫李懷宇
他出生時手腳不健全,在高中前沒有接受學校教育,後取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
他是史學大家,更善於運用多種學科進行研究,著作等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