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人類群體組織,不論是在哪一個層次,小而社團,大而文化系統,都有盛衰,未見穩定不變的群體,這一普遍存在的現象,涵蓋了人類歷史上大大小小、無數的離合悲歡。自古以來,中外歷史學家其實都在致力敘述千類萬緒的變化。“變”是人類歷史上最不變的“常態”!不少前輩曾提出不同的解釋,以說明人類歷史如此多變。我們若從系統結構的內在性質觀之,或也可以作為解釋歷史變化的一個角度。
本書諸篇論文,有的是討論國家制度,有的是敘述文化現象,不論是有關封建體系、文官制度、國家權力,或文化興衰,大致都是該一層次的複雜系統,其呈現的結構,只是穩定狀態當有的情形。接之歷史,這些系統都無不時時在變動之中,因此而各有其衰退、敗壞,甚至崩解塌陷。
中國古代名家方生方死之論,易經革卦之革與不革,易與不易,或者都可為動態穩定終於難以永久穩定。儒家“和而不同”的原則越能貫徹,則越可躲過強求“清一色”的弊病,也越能避免最後的失衡,以致走向衰敗崩壞。世事生生滅滅,都有潛伏的因緣。讀史者,若能用歷史經驗,長存戒心,則趨避之際,自然會有智慧。
作者簡介
許倬雲,1930年出生於江蘇無錫,自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後,先後執教於我國台灣大學、美國匹茨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講座教授,1986年,他榮任為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許倬雲著述等身,不但在中國文化史、社會史和中國上古史等領域有精深造詣,同時也嫻熟西方歷史,更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著有《求古編》、《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漢代農業》、《西周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等近40部專書。
目錄
新版序
傳統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若干特性(代序)
試擬中國社會發展的幾個論點
中國古代民族的融合
關於《商王廟號新考》一文的幾點意見
《殷歷譜》氣朔新證舉例
周人的興起及周文化的基礎
周東遷始末
周代都市的發展與商業的發達
兩周農作技術
兩周的物理天文與工藝
周代的衣食住行
周禮中的兵制
從《周禮》中推測遠古的婦女工作
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動
春秋政制略述
戰國的統治機構與治術
先秦諸子對天的看法
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互動作用
秦漢知識分子
漢代家庭的大小
漢代的精耕農作與市場經濟
三國吳地的地方勢力
說史德
一位20世紀的史學家——比蘭
沈、趙合編《中華農業史論集》前言
社會學與史學
在史學領域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