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決庫爾斯克》

《對決庫爾斯克》

《對決庫爾斯克》講述庫爾斯克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這場戰役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坦克戰,參戰裝甲部隊坦克超過5000輛,空軍部隊參戰飛機也超過了2000架,和阿登反擊戰共同被稱為突出部戰役。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對決庫爾斯克對決庫爾斯克

出版社: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藝出版社;第1版(2011年1月1日)
外文書名:FullRecordsofClassicCampaignsinWorldWar2:TheDuelonKursk
平裝:286頁
正文語種:漢語
開本:16
ISBN:9787539636047,7539636041
條形碼:9787539636047
產品尺寸及重量:24.6x18.8x2.4cm;581g

內容簡介

蘇聯作家多姆寧·普里列扎耶夫的《對決庫爾斯克》從史達林格勒會戰之後的蘇德戰場入手,以庫爾斯克會戰的客觀進程和時間順序為線索,中間插敘了蘇德戰場上的大量史實。《對決庫爾斯克》用紀實的筆法、以全景掃描的方式對庫爾斯克會戰進行了介紹。不僅展現了蘇德戰場及其庫爾斯克會戰的壯闊畫卷,而且也提供了庫爾斯克會戰前後雙方決策的細節;不僅匯集了大量散見於各國軍事檔案中的珍貴史料,而且也披露了不少鮮為人知的內幕秘聞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衝突。它持續了6年之久,席捲了全球五大洲,造成了5,000萬人的死亡及數以億計的經濟損失。其間,它不僅見證了一些帝國的興盛和衰亡,而且也見證了一些單一民族遭受了分裂和新強權的產生。作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歷史事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我們的影響至今在世界各地仍隨時隨處可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東線戰場的戰鬥不僅規模罕見而且極其慘烈。1941年1月,希特勒下達開始“巴巴羅薩”行動的命令後,138個師的德軍的鐵蹄踏入蘇聯,開始了這場史無前例的侵略戰爭。而四年之後,當紅軍的旗幟在柏林上空飄揚時,已經有大約200萬的德國士兵和1,100萬的蘇聯士兵在戰爭中喪生。而在這些大大小小的戰役中,如同史達林格勒戰役一樣,庫爾斯克戰役等字眼至今仍深深地烙在人們的記憶中。

人們之所以能夠對發生在庫爾斯克的那場戰爭念念不忘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就規模、激烈程度而言,它居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會戰之列。擁有當時最現代化技術兵器的蘇德雙方在一塊面積不大的土地上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交戰雙方共投入400多萬人,69,000多門火炮和追擊炮,13,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2,000餘架作戰飛機。作為機械化戰爭中最雄壯的一幕,庫爾斯克會戰中的金屬大撞擊,最充分地展示了“戰爭鋼鐵力量”。

另一方面,這場會戰也是一場空前慘烈的會戰。其中,德軍的損失尤為慘重。參加庫泳斯克會戰的20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中,7個9幣被殲,其餘都遭到重創。德軍損失官兵約50萬人、坦克1,500輛、飛機3,700餘架、火炮和迫擊炮3,000門。之後,法西斯德國已經無力完全彌補這個損失。

最後,作為二戰中的重要作戰階段,庫爾斯克會戰具有里程碑意義。它對於1943年蘇德戰場戰事的進程和結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它不僅為蘇軍的總攻創造了條件,並且對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削弱了德國對法西斯集團各國的影響,提高了蘇聯的威望,促進了各國人民爭取自由與獨立的鬥爭。並影響到英美等國的態度等。

如今,60年過去了,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然而,當我們沐浴著新技術革命的曙光,奔向燦爛未來的時候,我們卻發現,戰爭的幽靈並沒有走遠,和平的願望仍舊可能隨時遭到踐踏。

確實,兩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儘管全球性戰爭尚未發生,但局部戰爭和地區衝突卻此起彼伏,從未間斷。從朝鮮半島到越南密林、從海灣港口到阿富汗山區,到處火光沖天、硝煙瀰漫。有資料顯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50年裡,世界上共發生各種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180場以上,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更是已遠遠超過了兩次世界大戰。

回顧歷史是我們不可推諉的責任,而了解軍事鬥爭歷史,尋找戰爭與和平的內在規律。更是兵家學者及其一切愛好和平人士的共同心愿。特別是當今世界,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套用,新軍事變革風起雲湧,不少國家憑藉其軍事上的高科技優勢,已經悄然挑起了一場以質量建設為核心的新一輪世界軍備競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沒有理由忘記過去,更沒有理由對潛在的戰爭陰影盲目樂觀,掉以輕心。

為二戰系列戰役中的一個,庫爾斯克會戰有著其獨特的魅力。成千上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匯集成鋼鐵巨流,展開了一場撼天動地的金屬大撞擊。發動機的轟鳴聲和履帶的流動聲令人心驚膽戰,炮彈、炸彈的爆炸和坦克的吼叫使大地流血呻吟…… 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坦克交戰,是對“機械化戰爭就是打鋼鐵”這句話的最好印證。

書摘

失敗在什麼時候都是“孤兒”,人們總是互相推脫。因此,“堡壘”計畫失敗的責任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確定的。事後。曼施坦因把“堡壘”作戰延期以至失敗歸咎於希特勒的獨斷專行,是希特勒的猶豫不決導致的。

其實,曼施坦因的結論是十分不恰當的。首先,德軍預計在4月最遲在5月初發起進攻的前提是:蘇軍在戰敗後尚來不及恢復元氣和其增援部隊尚來不及趕到。其次,由於泥濘季節結束較晚,德軍不可能在5月中旬前發動進攻,而到那時蘇軍的防禦體系已經基本完成。等待著德國人的將是一場代價高昂的正面進攻。最後,更重要的是,德軍當時的實力已經無法再支撐如此規模之大的進攻戰役了。

確實,從1942年5月起,德軍已經連續不斷地戰鬥了10個月之久,部隊的損耗已達到了極點。從1942年7月1日到1943年6月30日。德軍在東部戰場上陣亡、受傷和失蹤人數高達198.5萬人。德軍的前線師通常只有團甚至營的規模,而作為進攻利器的裝甲部隊的損失更是到了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要打贏一場進攻,德國人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後方工業要生產出足夠的武器;二是這些武器要運送到前線,這需要花費相當一段時間,因為蘇聯境內的道路情況很差,而且蘇聯游擊隊正在後方不斷發動“鐵路之戰”對德軍的補給線進行破壞;三是在武器運到前線後,部隊需要時間來掌握;四是前線那些精疲力竭的部隊需要時間休整,對缺額要補充,新兵要有時間訓練;五是要在前線聚集足夠發動一場攻勢的彈藥和糧草。

而所有這些事項要在短短的1個多月內來完成,是非常不現實的。即便是7月初德軍發動攻勢時,其裝甲師平均擁有的坦克數量也只有100輛而已。一次準備完善的德軍攻勢失敗於一個完善的蘇軍防禦體系之下,那么一次準備不充分的德軍攻勢就必然能擊破一個不完善的蘇軍防禦體系嗎?作為一個卓越的統帥,曼施坦因不可能沒有看到這一點。而事實上他和希特勒就推遲“堡壘”作戰的分歧主要發生在6月,他在回憶錄中的辯解表明,他只不過是不想和這次戰役的失敗拉上關係。特別是當曼施坦因寫回憶錄時,戰爭魔鬼希特勒早已經在黃泉之下了,把責任推到他的頭上正可謂一了百了。可以想像,如果希特勒下令在5月初發動進攻,如果一旦失利,也會有人說希特勒一意孤行,不肯等待聚集足夠的兵力和物資,而提前發動攻勢,從而招致了失敗。

儘管有反對的意見,儘管曾有過猶豫,希特勒最終決定“堡壘”作戰仍將進行。德國人的這個決定是源於他們對於“閃電戰”的自信,自開戰以來,德軍的“閃電戰”尚沒有在戰役範圍內失敗過,不管敵人的防禦設施是多么完善,德軍最終總能完成突破,而德軍幾次失敗的戰役都發生在德軍已前進了數百公里以後。所以雖然德軍對蘇軍的防禦的堅強表示擔心,但他們所擔心的是要花費多大的代價才能突破,能消滅多少蘇軍,一旦取勝後,尚有無餘力發動進一步攻擊。而並沒預料到會遭到失敗。如果說反對意見也起到一點作用的話,那就是使“堡壘”作戰進一步被推遲了,希特勒認識到“堡壘”作戰的重要性,而他也清楚一旦失敗會導致的嚴重後果,既然現在突襲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於是他便乾脆決定把發起進攻的時間推遲到準備充分為止。

於是,“堡壘”作戰被推遲到了6月。儘管曼施坦因和克盧格一再催促發動進攻。但希特勒顯然認為還應該等聚集了更多的物資,準備得更充分才能發動攻勢。於是在一再延期下,“堡壘”作戰最後被延期到7月5日。

庫爾斯克會戰對於希特勒來說無疑是關乎命運的一場大決戰。由於戰場形勢的急轉直下和軸心集團內部日益明顯的分裂傾向,希特勒把打贏庫爾斯克戰役作為扭轉戰局、重新聚合軸心勢力的戰略舉措。因此,這個納粹頭子在庫爾斯克大費苦心,再次準備以大規模的坦克集群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對蘇聯發動一場兇猛的“閃電戰”。而對此次庫爾斯克大會戰,希特勒把寶押在了他的兩張“王牌”坦克——“虎”式與“豹”式坦克和“王牌”戰車——“斐迪南”式戰車身上。

坦克,這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突破塹壕縱橫、鐵絲密布、碉堡林立、機槍大量使用的敵方防線而誕生的集機動、進攻和防禦為一身的武器,一向是希特勒“閃電戰”的撒手鐧。也許是因為吃過坦克的虧,沒有哪一個國家在坦克套用方面比德國覺醒得更早了。1916年9月1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中,英軍在進攻中首次使用了他們發明的坦克。當時英軍共出動了49輛簡易坦克,由於技術不完善等原因,開到陣地的只有32輛,真正參加戰鬥的只有18輛。雖然參戰的坦克數量很少,但當這種隆隆而過的鋼鐵怪物步步逼近時,位於第一線的德軍步兵手中的武器已經變得毫無用處,德軍士兵驚惶失措,紛紛臨陣脫逃。在不到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德軍長達500公里的陣地就插遍了英國的軍旗。失利之後的德國立刻認識到坦克對於陸地進攻的重要性,開始了坦克的研製與生產。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當許多國家仍把坦克作為協同步兵進攻工具的時候,研究和學習坦克戰術已經在德國軍官中蔚然成風。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實施的“白色計畫”,就是以2800輛坦克、6000門火炮和1929架飛機對波蘭發動了“閃電”式進攻。1940年5月10日,德軍實施的“曼施坦因計畫”,也是動用了龐大的裝甲集群突破比利時南部的防禦線,對西歐發動了大舉進攻。而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實施“巴巴羅薩計畫”時。更是動用了近5000架飛機、4300輛坦克和7400門大炮。因此,在希特勒眼中,坦克是他手中最有力的籌碼!對庫爾斯克的進攻中,坦克也自然將發揮其繼往開來的作用。不過,這一次,希特勒的底牌是新式的“虎”式和“豹”式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軍坦克的性能偏重於機動性,而裝甲防護比較薄弱,火炮威力不大,坦克質量也比較小。這些坦克在1941年與蘇聯T-34坦克交戰時,一直處於被動挨打地位,導致德國“閃電戰”戰略破產。很顯然,希特勒研製新型坦克的目的就是為了對付蘇聯的T-34中型坦克。人們在設計坦克之時,總是希望自己的坦克在綜合戰術技術性能方面比對方強。T-34型坦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研製的。當時。蘇聯已經覺察到法西斯德國擁有大量坦克的威脅,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研製一種新型坦克來對付德軍可能發動的進攻。

1939年初,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製造出A-20和T-32坦克的樣車,經展出和表演後,總部領導人選擇了T-32型坦克,並於1939年12月對樣車進行了改進後正式命名為T-34中型坦克。1940年6月,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開始成批生產T-34坦克,到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時,共生產出1225輛。……

媒體評論

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標誌著德國法西斯已經處於覆滅的邊緣。

德國納粹領導人希特勒:這次對蘇戰爭的成敗將取決於庫爾斯克會戰的結果。

前西德歷史學家格利茨:庫爾斯克大會戰對於德軍是致命危機的開端。

目錄

第1章大戰將至
NO.1史達林格勒戰役
NO.2隕落的“星”行動
NO.3“堡壘”計畫出籠

第2章謀劃“堡壘”計畫
NO.1一再推遲的進攻計畫
NO.2希特勒手中的王牌
NO.3“保衛帝國總動員令

第3章蘇軍的戰略
NO.1朱可夫臨危受命
NO.2兩種作戰計畫
NO.3史達林第95號命令

第4章爭奪制空權
NO.1希特勒不再聽音樂了
NO.2蘇軍的兩次空中戰役
NO.3希特勒的回擊

第5章德國人動手了
NO.1希特勒終於下定決心
NO.2先發制人
NO.3北部鉗形攻勢

第6章“虎”“豹”顯威
NO.1初戰告捷
NO.2德軍之“花”
NO.3鐵流大撞擊

第7章首尾難兼顧
NO.1不眠之夜
NO.2繼續進攻
NO.3希特勒的盟友下台

第8章轉入戰略反攻
NO.1全線出擊
NO.2戰役前準備
NO.3解放奧廖爾

第9章德軍潰敗
NO.1朱可夫的計畫
NO.2解放別爾哥羅德
NO.3收復哈爾科夫

軍事2011年最新出版書籍

軍事書籍是指關於戰爭局勢、軍事戰略動態、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軍隊活動勢態、軍事歷史研究等等相關軍事範疇的書籍。
《偷襲珍珠港》
《1860年華北戰役紀要》
《漢法軍事技術詞典》
《對決庫爾斯克》
《夢斷馬其諾》
《血拚瓜達卡納爾》
《鷹擊不列顛》
《決戰史達林格勒》
《閃擊波蘭》
《光復菲律賓》
《地獄使者——火炮》
《戰爭的文化》
《二戰之謎》
《人質營救手——反恐人員技術指南》
《美軍戰史·海軍陸戰隊》
《東方特工在行動》
《二戰時期瀋陽盟軍戰俘營研究》
《國民黨十大特種部隊》
《國家空天安全論》
《跟著美軍上戰場——零距離解碼戰地美軍》
《軍用光學遙感》
《日落東瀛》
《搏殺中途島》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廣東海防史》
《改變世界歷史的戰爭》
《黃埔軍校完全檔案》
《風中的旗幟:歐洲近世的小國與戰爭》
《網路中心戰裝備體系》
《新戰爭》
《脫胎換骨:單兵訓練大觀》
《笑傲天下:現代戰爭奇謀妙計》
《血戰阿登》
《裝備費用——效能分析》
《循環經濟與軍隊建設》
《鏖戰阿拉曼》
《血捍莫斯科》
《大角逐——國共台灣海峽戰事揭秘》
《世界野戰軍全傳》
《全球反恐手冊:特種部隊實用指南》
《戰場收割者——機槍》
《世界輕武器精選1000》
《高校國防教育新編教程》
《資訊時代美軍的轉型計畫》
《圖說中國歷代騎兵》
《現代密碼學——原理與協定》
《魂歸大西洋》
《全球海上力量》
《橫掃西西里》
《世界戰爭全紀錄》
《大學軍事理論教程》
《軍事理論教程》
《保障信息化技術及其在工程裝備中的套用》
《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思想新論》
《日本海上自衛隊》
《戰爭之手》
《大學軍事學教程》
《新軍隊》
《英國情報組織揭秘》
《近代著名軍艦寫真》
《新武器》
《數字戰場可視化技術及套用》
《突襲蘇維埃》
《反潛飛機搜潛效能評估與決策建模》
《局部戰爭戰役戰局控制論》
《軍備及其影響》
《登入諾曼第》
《納粹德國潛艇史》
《1860年征戰中國記》
《血洗綠色地獄——瓜島之戰》
《宿命的敗退》
《決勝東北》
《席捲太平洋》
《烽火亞平寧——義大利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