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背景
18世紀60年代以後,英國利用統治印度的有利地位,在對華貿易競爭中,擊敗法國、荷蘭等競爭對手,在各國對華貿易總值中所占比重超過50%。為了打破清政府閉關自守的局面,搶占廣闊的中國市場,在尚無足夠實力用武力叩開大門的情況下,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不僅通過走私和非法貿易進行經濟上的侵略,還通過傳教、辦學、行醫以及出版書報等方法進行文化上的滲透。
1807年,英國海外傳教組織倫敦布道會派遣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arrison,1782—1834)遠涉重洋來到中國。最
初馬禮遜全力學習中文,不到三年就可說一口流利的中國官話和粵語,並翻譯《 聖經》和編纂《英華辭典》,以及編寫宣傳基督教義的小冊子。為了擴大宣傳,馬禮遜冒著殺頭的危險,誘使中國出版商出版《新約》和宣傳基督教義的小冊子,結識中國印刷工人蔡高、梁發並介紹他們入會。1813年倫敦布道會又派傳教士米憐(William Milne,1785—1822)來華協助。兩人總結了傳教經驗:中國方言多,故口頭宣傳在中國困難很大,米憐建議把傳教與出版基地設在馬六甲。馬禮遜接受了米憐的意見,於是米憐帶上刻字工人梁發來到馬六甲,開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傳,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開始出現。1815年8月5日,米憐在馬六甲創辦起一份名叫《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的中文月刊,作為他在華傳教的主要工具。然而正是這份以近代報刊面目出現的中文月刊,在中國卻是破天荒之舉,揭開了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發展的第一頁。
內容介紹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是宗教宣傳性質的期刊,也提供一些天文地理和文化方面的知識。但是這些天文地理和
文化方面的知識也是為了宣揚上帝的全能。從《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連續七年刊登的內容來看,以“闡發基督教義為根本要務”的宣傳宗旨始終沒有改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總共發表文章244篇,其中直接宣傳教義的206篇,占總數的84.5%。同時還宣講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介紹天文地理等科學知識等,《察世俗每月統記傳》介紹的西方近代科技的實用知識,如蒸氣機、農業技術、急救方法等,即為中國社會所需,又可反映西方科技水平,改變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看法,還可以顯示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友好感情。關於新聞報導方面的內容很少,除了有一篇預告性新聞《日蝕》外,還有一篇記述道光年間(1821年)四月初九出現在馬六甲地區祭祀痘娘娘的活動。值得一提的是,這篇文章還附有一幀插圖《事痘娘娘懸人環運圖》,把當時祭祀痘神時銀鉤吊人迴旋轉動的場面形象的記錄了下來。這是我國報刊史上最早發表的新聞圖畫。
創辦近代報刊的人,雖然是西方傳教士,但是他們創辦的報刊要能在中國的土地上立足,就不能不遷就中國的國情和順應中國的民族傳統。為了不與中國人的傳統意識形態發生直接的衝突,《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在宣傳上採取“附會儒學”的策略,將基督教義與孔孟之道相比附。連封面上也印有孔子的語錄:“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察世俗每月統記傳》主編在封面上署名“博愛者”。適應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採用中國書本式,雕版印刷,形狀就像一本中國線裝書。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每月出版一冊,全年合訂一卷,還印有全年目錄、序文和封面,便於讀者保存。每月印數從500份發展到2000份。發行地區由馬六甲、檳城、新加坡逐漸擴展到爪哇、廣州、澳門,影響也逐漸擴大。1821年,《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因為主編米憐病重,出至年終停刊。次年米憐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