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寄鄭起侍郎》

《寒食寄鄭起侍郎》是由宋代大詩人楊徽之創作的一首宋詞,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現已收藏於唐詩宋詞之中。

作者

楊徽之

詩詞正文

清明時節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
水隔淡煙脩竹寺,路經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難民醉,地迥樓高易斷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別離心緒向誰言。


注釋

 ①寒食:寒食節。每年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禁火,吃冷食,謂之寒食。鄭起:宇孟隆,後周時曾任右拾遺、直史館,遷殿中侍御史。入宋,乾德初(963)外貶後,未再入任而卒。疑稱其侍郎乃侍御之誤。②清明時節:寒食節後兩日為清明節,故寒食清明常並舉。郊原:郊外原野。古代風俗,寒食清明要踏青掃墓,出郊春遊。③柳映門:宋代清明寒食節時有插柳於門上的習俗,《東京夢華錄》卷七、《夢粱錄》卷二均有記載。④迥(炯):遠。斷魂:這裡是形容哀傷至極。⑤故山:故鄉。

解讀

宋太祖代周稱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職的楊徽之與鄭起都被貶到邊遠地方做小官。這首詩是楊徽之向分處異地的友人傾訴"別離心緒"之作。首聯寫山城寂寂、家家綠柳掩門,他就在這寒食清明時節出郊外春遊。這一聯既點明人物、事件、時間、地點、也渲染出貶謫之地的僻遠荒寒和自己的孤寂落寞之感,為全詩定下了抒情基調。頷聯描寫郊遊所見之景:隔水有寺,寺掩映在竹林中,竹林被淡淡的煙霧籠罩著;路邊有村莊,村裡有花,花在稀疏的雨中紛紛凋落。景物畫面色調清淡。詩人以緊湊而流暢的句子,表現出景物的遠近、層次、疏密、朦朧和清晰,更營造了一種令人觸目傷感的淒清幽寂氛圍。似乎並不著力,就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頸聯即景抒情。"天寒",故欲借酒暖身遣愁,無奈"酒薄",競不能成醉;"地迥",故生思鄉之念,但登"高樓"眺望,家鄉渺遠,愁情倍增,更黯然消魂。這一聯更凝鍊濃縮,句中有頓挫轉折,意蘊豐厚,頗得杜甫律句神味。近人陳衍說,儘管"難"、"易"二字對得太死,但兩句合看則略有"流水對"之意,仍顯自然流轉之美(見《宋詩精華錄》卷一)。據說宋太宗很欣賞楊徽之的詩,特地挑出十聯寫於屏風,其中就有這一聯。尾聯向友人抒發遷謫別離之情,以"向誰言"的問句作結,含蓄地表達出唯有友人鄭起可以一訴心曲之意。
全詩寫幽寂淒清之景,抒淒楚動人之情,自然清新,曲折委婉,頗耐品味。宋僧文瑩曾說必"以天地皓露滌其筆於冰甌雪杭中",才能與楊徽之的詩"神骨相附"(《玉壺清話》卷五),此詩可窺一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