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信息
作者:【楊徽之】 年代:【宋】 體裁:【七律】
作者簡介:楊徽之
[公元九二二年至一000年]字仲猶,建州浦城人。生於梁末帝龍德元年,卒於宋真宗鹹平三年,年八十歲。幼刻苦好學。好吟詠,每對客論詩,終日忘倦。周顯德中,(公元九五七年左右)舉進士甲科。同時登第者十六人,世宗命覆試,惟徽之與李覃、何儼、趙鄰幾中選。起家校書郎,集賢校理。累官右拾遺。真宗時官至翰林待讀學士。為人純厚清介,守規矩,尚名教,尤惡非道以乾進者。後患足疾而卒。徽之著有文集二十卷,(《宋史》本傳)傳於世。
詩詞
寒食中寄鄭起侍郎①
清明時節出郊原②,寂寂山城柳映門③。
水隔淡煙修竹寺,路經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難成醉,地迥樓高易斷魂④。
回首故山千里外⑨,別離心緒向誰言?
注釋
①寒食:寒食節。每年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禁火,吃冷食,謂之寒食。鄭起:宇孟隆,後周時曾任右拾遺、直史館,遷殿中侍御史。入宋,乾德初(963)外貶後,未再入任而卒。疑稱其侍郎乃侍御之誤。②清明時節:寒食節後兩日為清明節,故寒食清明常並舉。郊原:郊外原野。古代風俗,寒食清明要踏青掃墓,出郊春遊。③柳映門:宋代清明寒食節時有插柳於門上的習俗,《東京夢華錄》卷七、《夢粱錄》卷二均有記載。④迥(炯):遠。斷魂:這裡是形容哀傷至極。⑤故山:故鄉。解讀
宋太祖代周稱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職的楊徽之與鄭起都被貶到邊遠地方做小官。這首詩是楊徽之向分處異地的友人傾訴"別離心緒"之作。首聯寫山城寂寂、家家綠柳掩門,他就在這寒食清明時節出郊外春遊。這一聯既點明人物、事件、時間、地點、也渲染出貶謫之地的僻遠荒寒和自己的孤寂落寞之感,為全詩定下了抒情基調。頷聯描寫郊遊所見之景:隔水有寺,寺掩映在竹林中,竹林被淡淡的煙霧籠罩著;路邊有村莊,村裡有花,花在稀疏的雨中紛紛凋落。景物畫面色調清淡。詩人以緊湊而流暢的句子,表現出景物的遠近、層次、疏密、朦朧和清晰,更營造了一種令人觸目傷感的淒清幽寂氛圍。似乎並不著力,就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頸聯即景抒情。"天寒",故欲借酒暖身遣愁,無奈"酒薄",競不能成醉;"地迥",故生思鄉之念,但登"高樓"眺望,家鄉渺遠,愁情倍增,更黯然消魂。這一聯更凝鍊濃縮,句中有頓挫轉折,意蘊豐厚,頗得杜甫律句神味。近人陳衍說,儘管"難"、"易"二字對得太死,但兩句合看則略有"流水對"之意,仍顯自然流轉之美(見《宋詩精華錄》卷一)。據說宋太宗很欣賞楊徽之的詩,特地挑出十聯寫於屏風,其中就有這一聯。尾聯向友人抒發遷謫別離之情,以"向誰言"的問句作結,含蓄地表達出唯有友人鄭起可以一訴心曲之意。全詩寫幽寂淒清之景,抒淒楚動人之情,自然清新,曲折委婉,頗耐品味。宋僧文瑩曾說必"以天地皓露滌其筆於冰甌雪杭中",才能與楊徽之的詩"神骨相附"(《玉壺清話》卷五),此詩可窺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