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東魯二稚子》

《寄東魯二稚子》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公元748年(天寶七載)遊覽金陵(今南京)時因思念東魯兗州(今山東濟寧)家中的女兒平陽和兒子伯禽而創作的詩篇。此詩抒發了濃濃的兒女親情。

作品信息

【名稱】《寄東魯二稚子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寄東魯二稚子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
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
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
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
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
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
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
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
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
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
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

作品鑑賞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李白因在朝中受權貴排擠,懷著抑鬱不平之氣離開長安,開始了生平第二次漫遊時期,歷時十一年。這一時期,他以梁園(今河南開封)、東魯為中心,廣泛地遊覽了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這首詩,就是他在遊覽金陵(今南京)期間寫的,可能是作於公元748年(天寶七載)。
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懷詩,詩人以生動真切的筆觸,抒發了思念兒女的骨肉深情。詩以景發端,在讀者面前展示了“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吳地”(這裡指南京)桑葉一片碧綠,春蠶快要結繭的情景,描繪得清新如畫。接著,即景生情,想到東魯家中春天的農事,感到自己浪跡江湖,茫無定止,那龜山北面的田園不知由誰來耕種。思念及此,不禁心憂如煎,焦慮萬分。詩人對離別了將近三年的遠在山東的家庭,田地,酒樓,桃樹,兒女,等等一切,無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對自己的兒女更傾注了最深摯的感情。“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他想像到了自己一雙小兒女在桃樹下玩耍的情景,他們失去了母親(李白的第一個妻子許氏此時已經去世),此時不知有誰來撫摩其背,愛憐他們。想到這裡,又不由得心煩意亂,肝腸憂煎。無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塊潔白的絹素,寫上自己無盡的懷念,寄給遠在汶陽川(今山東泰安西南一帶)的家人。詩篇洋溢著一個慈父對兒女所特有的撫愛、思念之情。
這首詩一個最引人注目的藝術特色,就是充滿了奇警華贍的想像。
“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詩人的心一下子飛到了千里之外的虛幻境界,想像出一連串生動的景象,猶如運用電影鏡頭,在讀者眼前依次展現出一組優美、生動的畫面:山東任城的酒樓;酒樓東邊一棵枝葉蔥蘢的桃樹;女兒平陽在桃樹下折花;折花時忽然想念起父親,淚如泉湧;小兒子伯禽,和姐姐平陽一起在桃樹下玩耍。
詩人把所要表現的事物的形象和神態都想像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折花倚桃邊”,小女嬌嬈嫻雅的神態維妙維肖;“淚下如流泉”,女兒思父傷感的情狀活現眼前;“與姊亦齊肩”,竟連小兒子的身長也未忽略;“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一片思念之情,自然流瀉。其中最妙的是“折花不見我”一句,詩人不僅想像到兒女的體態、容貌、動作、神情,甚至連女兒的心理活動都一一想到,一一摹寫,可見想像之細密,思念之深切。
緊接下來,詩人又從幻境回到了現實。於是,在藝術畫面上讀者又重新看到詩人自己的形象,看到他“肝腸日憂煎”的模樣和“裂素寫遠意”的動作。誠摯而急切的懷鄉土之心、思兒女之情躍然紙上,淒楚動人。
毋庸置疑,詩人情景並茂的奇麗想像,是這首詩神韻飛動、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過去有人說:“想像必須是熱的”(艾迪生《旁觀者》),意思大概是說,藝術想像必須含有熾熱的感情。讀者重溫這一連串生動逼真、情韻盎然的想像,就不難體會到其中充溢著怎樣熾熱的感情了。如果說,“真正的創造就是藝術想像的活動”(黑格爾語),那么,李白這首充滿奇妙想像的作品,是無愧於真正的藝術創造的。

作者簡介

李白

 李白像 李白像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城(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詩千餘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