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匯集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演員,及善於拍攝戰爭題材影片的電影人共同合力的艱辛創作下,一部全景式反映解放戰爭雄偉戰績的革命史詩巨片〈大進軍〉誕生了。這部展現史無前例的大迂迴作戰,一舉殲滅全部國民黨部隊的影片,共歷時近5年,艱辛程度超出常人想像,然而正是對真實歷史的尊重與創作者嚴謹的工作態度,四部八集的〈大進軍〉不但為我們塑造了革命歷史長河中眾多偉人的雄韜偉略,也讓觀眾看到了在解放戰爭中無數血戰沙場的普通戰士的身影。影片宏大的場面、恢弘的氣勢與真摯的情感深深震撼每一個觀影者以及主創人員的心靈。系列故事片《大進軍》耗時數年,耗資是1億多元人民幣,然後動用解放軍官兵也是150萬人次,加上地方上老百姓是150多萬人力,
劇情介紹

《 大進軍 ——席捲大西南》描 述 了 1949 年 9 月 ,國民黨退踞重 慶 。黨中央成立西南局 ,執行解放大西南的任務 。賀龍率一 野 十 八 兵 團 在 四 川 牽 制 敵 胡 宗 南 集 團 , 劉鄧指揮二野主力及 四 野 一 部 迂 回 至 湘 鄂 川 黔 地 域, 向敵宋希濂兵團發起全線攻 擊 ,勝 利 攻 戰 貴 陽 、重 慶, 並完成對成都的合圍 。在我黨我軍強大的軍事進攻和政治攻勢下 ,國民黨西康省 、西南軍政 長 官 公 署、 雲南省等政府要員先後率部起義 。人民解放軍僅用兩個月時間 ,橫 掃 雲、貴、川、康四省之敵 ,殲 敵 90 萬,粉 碎 了 蔣 介 石 妄 圖 建 都 重 慶, 固守西南和捲土重來的最後夢想。《 大進軍 ——大戰寧滬杭》描 述 了 1949 年 4 月 ,我人民解放軍根據毛主席 、朱 總 司 令渡 江 作 戰 的 命 令 ,同 盤 踞 在 南 京、上 海 、杭州等地的國民黨反動派展開殊死決戰 ,徹底摧毀了國 民 黨 反 動 政 治 中 心 —— 南京 ,解放了中國最大的城市 ——上 海 以 及 皖、 江、 浙省市的戰鬥歷程。 該 片 氣 勢 恢 宏, 場面壯 觀 ,表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突破長江天塹這一我軍歷史上最為壯麗的場面。《 大進軍 ——南線大追殲》描 述 了 1949 年 4 月 ,我人民解放軍四野、二野三路南下,對盤踞在湖南廣東等地的國民黨軍發起了全面大追殲 。 先後發起了湘贛戰役行動及強有力的政治瓦解,和平解放長沙,勝利解放廣東、廣西,歷經八個月,殲敵三十餘萬, 譜寫了解放戰爭史上奇妙 、輝煌的篇章 。 《 大進軍 ——解放大西北》描 述 了 1949 年 5 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率領一 、二 、十 八 、十九兵團向盤踞在 陝 西、 甘肅 、寧 夏 、青 海、 新疆地區的國民黨反動派軍隊胡 宗 南部 馬 步 芳、 馬鴻逵部發起追殲。 彭大將軍指揮果斷,一野將士作戰勇猛,經“扶眉戰役 ”、“蘭州戰役 ”,消滅了敵人主力。 一野共殲滅敵軍 30 萬人 ,解放了西北全境 。這 四 部 電 影 氣 勢 恢 宏 ,場 面 壯 觀, 情 節 曲 折, 人物豐滿 ,較好 地 揭 示 了 人 物 的 內 心 世 界, 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績 。
四部曲
《大進軍——解放大西北》
導演:韋林玉
編劇:李平分、宋紹明
主演:呂曉禾 傅英 周潔杜雨露閻雨生古月 趙恆多 李龍吟 陳銳
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率領一、二、十八、十九兵團向盤踞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地區的國民黨反動派軍隊胡宗南部及馬步芳、馬鴻逵部發起追殲。彭大將軍指揮果斷,一野將士作戰勇猛,經“扶眉戰役”,“”蘭州戰役“,消滅了敵人主力。一野共殲滅敵軍30萬人,解放了西北全境。
《大進軍——大戰寧滬杭》

導演:韋廉 石偉 和小江
編劇:李平分 韋廉宋國勛
1949年4月,我人民解放軍在黨中央領導下,根據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渡江作戰、奪取新中國的最後勝利”。由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栗裕等同志率領我軍向盤踞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國民黨反動派展開殊殺決戰取得了寧滬杭的全面勝利,解放了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
《大進軍——席捲大西南》
導演:楊光遠
編劇:陸柱國
主演: 傅學誠、盧奇、徐光明、王鳳濱、趙恆多、王蘭武、高長利、古月、劉懷正
1949年9月,在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勢下,國民黨政府退至最後一個據點重慶。新中國建立前夕,毛澤東、朱德約請劉伯承、鄧小平和賀龍在北京香山雙清別墅,研究部署、制定了“大迂迴、大包圍,斷其後路,再打之”的解放大西南的戰略實施方針。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二野主力及四野一部,以隱蔽的動作,從敵人意料不到的湘鄂黔川地域突然挺進,對敵人圍而殲之。
《大進軍——南線大追殲》
導演:趙繼烈 珈鶴
主演:馬紹信 田景山孫飛鵬邵宏來陳征 張甲田 馬群 曹培昌 古月
1949年4月,我人民解放軍四野、二野三路南下,對盤踞在湖南、廣西、廣東等地的國民黨發起了全面大追殲,先後發起了湘贛戰役、陽江戰役、廣西戰役等一系列大規模作戰行動及強有力的政治瓦解工作,和平解放長沙,勝利解放廣東、廣西,歷經八個月,殲敵三十餘萬,譜寫了解放戰爭史上絕妙、輝煌的篇章。
精彩視點
只演過一次彭德懷的呂曉禾
遼瀋等三大戰役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籤字。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發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在彭德懷司令員的指揮下,向西北地區發動了殲滅性的追擊戰。影片《解放大西北》用蒼涼的筆調刻畫出了西北野戰軍總司令彭德懷橫刀立馬、傲視頑敵的英雄氣概,在他的指揮下共殲滅敵軍30餘萬人,解放了大西北全境32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在影片中,曾經憑藉《高山下的花環》為觀眾熟悉並一舉榮獲金雞百花獎的演員呂曉禾把一個雄獅般威猛、慈父般可愛的彭大將軍塑造得活靈活現,感人至深。呂曉禾在最開始得到這個角色時,卻很是懷疑自己。他總覺得自己不像,在家裡面就仔細的看彭德懷的相,彭德懷的嘴角有點下行,但是嘴唇很厚,這點像他自己,但是真實彭德懷的眼皮是單眼皮,而呂曉禾自己是雙眼皮好像不太像似的。最後他卻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成功,這也是他惟一一次在銀幕上出演彭德懷。
盧奇和傅學誠之間的“忘年之交”
鄧小平和劉伯承帶出了一支著名的“劉鄧大軍”,歷史上的“劉鄧”之間是不能畫頓號的,而巧的是扮演這樣一對執友的盧奇和傅學誠也是一對“忘年交”,扮演劉伯承的傅學誠比扮演鄧小平的盧奇大整整12歲,兩人之間也合作了整整十幾年,傅學誠就曾經說過“要演就小平就是盧奇來,盧奇來我就演,盧奇不來我就上別的片子”。
眾人齊心打勝“大進軍”一役
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匯集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演員,及善於拍攝戰爭題材影片的電影人共同合力的艱辛創作下,一部全景式反映解放戰爭雄偉戰績的革命史詩巨片〈大進軍〉誕生了。這部展現史無前例的大迂迴作戰,一舉殲滅全部國民黨部隊的影片,共歷時近5年,艱辛程度超出常人想像,然而正是對真實歷史的尊重與創作者嚴謹的工作態度,四部八集的〈大進軍〉不但為我們塑造了革命歷史長河中眾多偉人的雄韜偉略,也讓觀眾看到了在解放戰爭中無數血戰沙場的普通戰士的身影。影片宏大的場面、恢弘的氣勢與真摯的情感深深震撼每一個觀影者以及主創人員的心靈。系列故事片《大進軍》耗時數年,耗資是1億多元人民幣,然後動用解放軍官兵也是150萬人次,加上地方上老百姓是150多萬人力,
這是美國他們最大的製片人他們也說是拍不起。
《大進軍》中的偉人
1949年,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及第二野戰軍一部,根據毛澤東同志的“遠距離大規模迂迴包圍”的戰略方針,分三路南下,對盤踞在湖南、廣西、廣東等地的以白崇禧桂系軍隊為主的國民黨軍發起了全面大追殲。影片〈南線大追殲〉就是將這段解放戰爭史上輝煌、絕妙的戰鬥篇章搬上銀幕,由馬紹信扮演的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沉穩果斷,率領的部隊前仆後繼,英勇犧牲的精神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展現。
作為〈大進軍〉系列影片最後一部的〈大戰寧滬杭〉,表現了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及相繼解放南京、杭州、上海的史實,與之前已經上映的〈大進軍>系列影片的前幾部共同組成了完整的解放戰爭電影畫卷。影片中由謝偉才扮演的粟裕已經達到了和人物融為一體的地步,甚至不用化妝不用穿軍裝就可以形神兼備將粟裕將軍的指揮才能塑造得淋漓盡致。
影評

《南線大追殲》
影片一開始,就顯示出了別具匠心之處。序幕的第一個鏡頭是一幅畫的特寫,畫面上是一隻螃蟹。接著鏡頭轉向林彪茫然的眼神——“主席,您畫的這是什麼啊?”我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毛主席還擅長丹青!他畫一幅螃蟹送給即將進軍中南的林彪,是想說明什麼問題呢?影片就是這樣,從一開始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此片著重塑造的是兩個系列的人物:我軍的林彪、陳賡;以及國民黨方面的桂系白崇禧、李宗仁。我軍系列的兩個人物里,林彪的形象正如晦穈兄所說,“中規中矩,少了些戾氣”,這一點到評述《遼瀋戰役》時再談;至於陳賡大將,個人認為是本片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本片重點圍繞進軍廣州、陽江追殲這兩個情節,將一個足智多謀、風度翩翩、平易近人卻很有個性的陳賡大將的形象活脫脫地勾勒出來,頗有呼之欲出之感。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本片對反面人物的塑造,也是有血有肉的。本片中最大的反派是桂系的白崇禧和李宗仁,片中對他們二人的塑造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們兩人共同的特徵是老奸巨滑,但白崇禧的“滑”帶有一種愚忠的色彩,即萬“滑”不離其宗,始終“忠於黨國”,堅持自己的歸宿“絕不是北平”;而李宗仁的“滑”則是八面玲瓏,完全自顧自的。片中對他倆的這點性格上的細微差別把握的比較準確。另外,對二人作為桂系領袖的友誼,在片中也做了恰如其分的刻畫。最感人的就是李宗仁去美國的前夕,白崇禧問李宗仁:“你從前總是說,這裡沒有你我,只有李、白;那么從此之後是不是只有你我,沒有李、白了?”李宗仁熱淚盈眶地和白崇禧擁抱在一起,勸告他,“無論形勢多么危險,千萬不要去台灣!”聯繫後來二人的命運,這個情節更顯得有歷史的厚重感。
本片的戰鬥場面沒有《大戰寧滬杭》多,很多重要的戰役都是通過側面描寫帶過的。但凡是有戰鬥場面的地方,無一不震撼,無一不感人,這也是“三大”系列電影共同的突出特色。本片的戰鬥場面中,最別具一格的要數在陽江海濱殲滅劉安琪兵團的那一個鏡頭:夜幕中,人民解放軍的全軍萬馬打著火把吶喊向前,從各個方縮小包圍圈,把敵軍圍殲在海灘上,鏡頭鳥瞰處,火把匯成一片紅色的海洋,與遠處藍色的海洋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本片的主題音樂,是抒情的進行曲風格,這樣的曲風既讓人有“大追殲”的酣暢淋漓之感,也能讓人感受到戰鬥的慘烈、革命勝利的艱難。
《解放大西北》
本片最吸引人眼球的,莫過於“大西北”這個主題。第一野戰軍在彭德懷元帥的指揮下,取西安,戰扶眉,克蘭州,下銀川,進軍河西走廊直到最後解放新疆的歷程,在本片中首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現。影片在節奏上十分穩健,解放大西北的每個重要步驟都有具體細緻的描寫。是《大進軍》四部曲中戰爭場面最多的一部,讓人看起來大呼過癮,同時也明白了解放西北的無限艱辛。

由於本片的內容涉及很多少數民族的習俗,故劇組裡特設了“民族顧問”若干人,專門指導有關民族習俗的台詞、道具等方面的工作。可以看出,劇組在表現大西北的民族風情方面,是下了特別的功夫的。例如,馬鴻賓在清真寺裡面做禮拜的場景、馬鴻逵和馬步芳的衣著、“馬家軍”騎兵隊的宏大陣勢等等,都帶有很強烈的回族風情,增加了影片的真實感。
在人物塑造方面,彭德懷的形象當然是塑造得很成功的。編劇別具匠心地將彭德懷在不同時期說過的一些經典語錄都搬到本劇之中,如“我沒有別的本事,斬馬謖的本事還是有的!”(這話是在抗美援朝時候說的)等等,集中體現了彭大將軍用兵如神、驍勇善戰的軍事才能和樸實、重實際的做事風格。另外,本片還著重虛構了一個“大個子”營長和一位活躍在前線的戰地記者的人物形象,用他們的故事來襯托千千萬萬“創造奇蹟”的人民子弟兵的偉大事跡。這兩個人成了本片的線索人物,對於表現主題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本片的主題曲在“三大”系列中獨具一格,是唯一採用歌曲形式的。片頭的軍歌激昂向上,成為貫穿全片的主鏇律,表現人民解放軍橫掃千軍如卷席的豪氣。片尾的歌曲是戰地記者在看望傷員時唱的一首西北民歌,歌聲與怨如慕、如泣如訴,仿佛戰場硝煙散盡後的如血殘陽,讓人不勝唏噓。
《席捲大西南》
作為“三大”系列中最後一部表現劉鄧大軍的作品,本片一改《大轉折》、《淮海戰役》和《大戰寧滬杭》中對慘烈的戰爭場面的鋪陳描述,而改為以文戲為主、武戲為輔,對重要的戰役也是以側面描寫為主,以正面描寫為輔。這樣的風格,不僅在《大進軍》四部曲中,而且在“三大”系列中,也是僅見的,因而本片顯得別具一格,匠心獨運。

本片是“三大”系列中出場角色最少、戰爭場面最少的一部,但其感染力絲毫不遜色於其他影片。由於文戲較多,本片中主要通過一段段的對白來塑造劉鄧二人的光輝形象。或許是在之前的多部影片中已經充分體現了劉鄧的卓越軍事才能,故本片的重點似乎就不在於此,而更傾向於表現劉鄧首長充滿人情味的一面。當然,這方面的描寫在其它影片中也有體現,但沒有本片中體現得如此集中,如此到位。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影片一開始,鄧小平跟鐵路專家徹夜把酒長談,卻不是在談戰役部署,而是在談解放四川後如何儘快建成成渝鐵路。這裡的鄧小平的形象頗有些名士風範,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仿佛是為了給“劉鄧系列”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本片中處處貫穿著劉伯承和鄧小平二人間濃得化不開的同志情誼
《大戰寧滬杭》
這是《大進軍》系列的四部影片中最後完成的一部(似乎是拍攝於1998年)。在欣賞之前,我對此片曾給予厚望,因為此片要表現的正是解放戰爭中最為宏偉的場面——百萬雄師過大江與解放南京上海。然而,個人感覺影片給我的享受與自己的期望之間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當然,箇中原因可能是我自己對本片的創新的體裁一時難以適應。據說是為了推陳出新,本片的編導一改故事片只講故事的慣例,在片中加入了大量的戰爭親歷者(全部是當年的老兵)的自述;在很多關鍵的歷史事件的表現上,採用了演員反串老鏡頭的形式。這種形式固然令人耳目一新,但這種故事片與紀錄片的雜糅體裁令人覺得很怪異,經常是正在欣賞著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時卻突然蹦出一個無名老人在侃侃而談,讓人不明就裡。光是這樣倒還可以接受,只是這些老人口齒不清,口音嚴重,而唯獨在這些地方,字幕卻付闕如!這樣一來,本來能獲得紀錄片的真實感與厚重感的地方,就變成了一塊雞肋,讓人哭笑不得了。況且,這樣的突然蹦出來的老人回憶,還往往將劇情割裂為若干片斷,喪失了故事片必備的整體感,使我感覺此片有些不倫不類,沒有達到應有的創新的效果。
本片的感人之處頗多。主要是打上海那一部分,拍得就像《拯救大兵瑞恩》一樣,場面極其慘烈,扭轉了我平素對上海戰役的一些認識上的偏差。再有就是陳毅在部隊進入上海之前的訓話,妙趣橫生,愈情於理,充分體現了儒將陳毅的做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