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寧滬杭

大戰寧滬杭

影片在展現這一恢弘壯闊、氣墊磅礴的歷史畫 的同時也充分展示了中國社會重大變革的歷史時刻,重要事件、得要矛盾的發生,演變和重要人物即歷史事件的決策者、指揮者、參與者以及“活的歷史”——當事人的各種不同心態及情感世界。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大戰寧滬杭大戰寧滬杭
1949年4月,經過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後,國共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民解放軍根據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向尚被國民黨當局控制的廣大地區發起了大規模的戰略進攻,矛頭所指首先對準了國民黨重兵盤踞的京(指南京)滬杭地區。1949年4月20日,我百萬雄兵分中、東、西三個集團發起渡江戰役,國民黨苦心經營的千里長江防線在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的攻勢面前土崩瓦解。本片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大進軍”系列的第一部。影片著重表現了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兩大戰役。影片以恢宏的氣勢再現了渡江戰役萬船競發的浩大場面。在上海戰役中,為了避免對城區造成嚴重破壞,解放軍成功將國民黨軍主力調出城區,並在城區作戰中不使用重武器。在老電影《戰上海》中著重描繪的四川路橋戰鬥也在這裡出現。人民解放軍乘勝南下,繼而攻克南京,切斷浙贛線,占領杭州,直逼上海。為保護上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市區建築,解放軍經過周密部署並作出很大犧牲後,終於在5月27日解放了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與該系列電影的其他幾部不同,這部電影採用了三種視角:攝製組的視角:僅出現過一次,即開頭處展示了攝製組的一艘氣墊船通過拍攝現場進行的攝影;講述者的視角:幾位親歷當年歷史的老人在電影中對當時的歷史進行了一些講解;記錄電影的視角:再現當年的歷史。

拍攝點滴

上海最繁榮的商業區、最重要的交通要塞在四天裡同時為一部電影開道,兩條電車線路改道,上百名幹警護衛,難怪《大戰寧滬杭》劇組自己都說不知該如何答謝上海市政府了。可就在50年前,也正是一群無私的軍人為保護上海的都市建築,不動用任何重型武器,硬是用血肉之軀攻打下了國民黨固守的上海市,取得了解放戰爭突破性的勝利。

《大進軍》的總導演韋廉一直想尋找主鏇律影片創作的突破口,琢磨如何在體現歷史、教育價值的同時增加藝術、觀賞價值。這部影片和從前的主鏇律電影最大的不同,就是穿插進了回憶,兩個時空的切換。當年解放上海的那些老兵還有幾個倖存者,攝製組兵分三路,有一路就是去拍採訪他們的鏡頭,想從他們回憶戰爭的角度切換到當年的實戰中,更多地表現除領袖人物以外普通一兵的感受。《大進軍》解放上海這部分戲,由於當年的情勢,所以沒有什麼大場面,這在當時也是一樣,但今天我們看到完好無損的郵電大樓時,就不得不佩服領袖的決策,更由衷地欽佩那些戰士的英勇無畏。影片仍有許多文戲,毛澤東、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這部戲仍然不能說誰是真正的主角,上到中央領導,下到二班的班長,每個人最多也就是十幾個鏡頭。影片的主創者力圖讓《大轉折》《大進軍》這一個系列能全面地再現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進程。畢竟將來的孩子需要了解這段歷史,光有教科書是不行的,電影更能讓他們深切直接感受到祖輩們曾付出的代價、做出的業績。但這是《大進軍》的最後一部戲,所以希望能有所突破,不要讓孩子們以為打仗只是領導開幾個會,做幾個決定的事,也不是好人總也打不死,壞人一打就死,勝利是從上到下,用鮮血、生命換來的成果。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彭德懷 呂曉禾
大個連長 傅英
女記者 周潔
胡宗南 杜雨露
閻雨生 馬鴻奎
毛澤東 古月
蔣介石 趙恆多
​馬步芳
​李龍吟
​馬繼援 ​ 陳銳

職員表

導演:韋廉、石偉、和小江
編劇:李平分、韋廉、宋國勛

影片評價

影片在展現這一恢弘壯闊、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的同時,也充分展示了在中國社會重大變革的歷史時刻,重要事件、重要矛盾的發生、演變和重要人物即歷史事件的決策者、指揮者、參與者以及“活的歷史”——當事人的各種不同心態及情感世界。

獲獎記錄

該片曾獲1999年五個一工程獎和華表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