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農民詩人白連春在病中選編的一本詩集,全是最近兩年的新作,分《我,白連春,全世界最幸福的人》《這顆星球一個叫沙灣的地方》《因為愛,我被定義為人》《到處是金子,孤獨的,貧窮的》四輯,寫的都是自己切身的生命感受。這些年,作者一直在北京打工,去年年底因病回到四川。現在,作者雖還在病中,仍然幫著他七十歲的母親侍弄莊稼。對土地的熱愛使他走向了詩語的淬鍊,也走向了更深、更廣、更博大的生命之約。
作者簡介
白連春,1965年生於四川省瀘州市沙灣鄉。因家貧從少年時代起。就進城收潲水,到工廠生活區挑糞,撿破爛,撈柴火,割牛草,割豬草,賣萊,參加生產隊里的各種勞動,1981年高中采畢業,當兵到黑龍江,1985年退伍,同年開始斷斷續續在重慶、天津、貴州、遼寧、河南、陝西和北京等地打工,掏過糞,燒過鍋爐,修過車,開過車,賣過涼蓆,賣過花和樹,做過夜晚車場看守,倉庫保管、麥客、鋼筋工、食堂餃子工、代課老師、編輯,農忙時節在家務農。1985年開始發表詩歌,先後獲《星星》詩刊、《詩刊》、《詩神》相關獎項,出版詩集《逆光勞作》、《被愛者》。l992年參加《詩刊》第十屆青春詩會。1994年開始發表散文。1999年開始發表小說。中篇小說《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天》獲《中國作家》優秀作品獎,《拯救父親》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和《新華文摘》等轉載,獲中國小說學會排行榜中篇小說第三名。
編輯推薦
白連春是與泥土、莊稼渾然·體的詩人,因而,泥土裡孕育、生長的一切就是他的生命。這些在泥土中紮根、發芽、開花的詩行,不是觀賞者的外在描摹,而是連結著他的血脈與神經的原生態的植物。或許基於此,他的詩有泥士的本性,並得天獨厚,有蓿鮮活的呈現和頑強的生命力。——著名詩人、詩歌評論家、《人民文學》原主編韓作榮白連春的詩集《在一棵草的根下》,以一個農民的視角,把關於士地、村莊、農事融人生命的深刻體驗中,詩歌中蘊涵的樸素情懷和悲憫的尋根意識,給讀者以極大的心靈震憾。——著名詩人、《詩刊》副主編李小雨
自連春始終牢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他的呼吸與農民相通,農村不斷喚起他的創作靈感,鄉土是他詩歌的第一主題。在他的作品中,充溢著博大的愛,充溢著歷史的滄桑,充溢著對當代人生存狀況的關切。他實踐了自己的藝術主張:用生命寫詩。——著名詩歌理論家、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詩探索》主編吳思敬
特別值得一說的就是悲劇美感的擁有。李白與劉半農的詩,沒有悲劇美感,也沒有濃厚的悲劇意味,只有魯迅的小說稍具。白連春的詩與魯迅小說並不相同的是,因了生與死的隱痛,其情之悲、其悲之切,實在讓人感到是一種新的創造。——著名批評家、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外國文學研究》副主編鄒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