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治學方法》

《國學治學方法》

前輩學人治學方法的借鑑、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圖書文物的利用以及治學的思維諸方面都於國學治學關係甚大,本書在這些方面皆論列詳備,而尤能提綱挈領,不陷於冗累,可謂國學入門的上佳讀物。循此可一窺國學治學門徑。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前人治學,以博觀約取、博古通今為準則;今人治學,則進而求融合中西,以一己之心思才力,涵詠古今中外之心思才力,以求創穫。讀書乃治學之基礎,治學必由讀書以知曉學術流變。前輩學人治學方法的借鑑、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圖書文物的利用以及治學的思維諸方面都於國學治學關係甚大,本書在這些方面皆論列詳備,而尤能提綱挈領,不陷於冗累,可謂國學入門的上佳讀物。循此可一窺國學治學門徑。

內容簡介

《國學治學方法》《國學治學方法》

前人治學,以博觀約取、博古通今為準則;今人治學,則進而求融合中西,以一己之心思才力,涵詠古今中外之心思才力,以求創穫。讀者乃治學之基礎,治學必由讀書以知曉學術流變。前輩學人治學方法的借鑑、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圖書文物的利用以及治學的思維諸方面都於國學治學關係甚大,本書在這些方面皆論列詳備,而尤能提綱挈領,不陷於冗累,可謂國學入門的上佳讀物。循此可一窺國學治學門徑。

作者簡介

杜松柏,文學博士。台灣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
媒體評論

中華典籍浩如煙海,有志於國學者往往徜徉書海而未得津渡,乘興而來、敗興而歸者不在少婁。但凡學者皆有其門徑,而入門實為治學之關鍵。國學入門雖說不易,但也並非無法可循。《國學治學方法》一書,乃台灣杜松柏博士所傾力撰作,於國學治學方法多所闡發且時有獨到、深刻之見地,今在大陸出版,廣大青年學子定會從中獲益良多。

目錄

第一章概論
第一節治學應具備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治學當前學術範圍
第三節治學之二要與三事
第四節治學之十要目及其程式
第二章讀書與治學
第一節中國典籍之亡佚概況及其影響
第二節知書、藏書及讀書之程式
第三節一般讀書方法的介紹
第四節經史子集之研讀法
第三章資料蒐集與圖書文物利用
第一節資料蒐集與引證
第二節圖書資料之蒐集與利用
第三節文物資料的蒐集與利用
第四節資料的登錄及管理
第五節資料之考證
第四章思維術與治學
第一節構成思想的要素
第二節思維術的建立
第三節分析、綜合與推論
第五章治學的基本方法
第一節批判法
第二節歸納法
第三節演繹法
第四節宗派法
第五節時代法
第六節問題法
第七節比較法
第六章學術論文寫作
第一節學術論文之體例與寫作之基本原則
第二節學術論文寫作的程式
第三節學術論文體例之決定
第四節徵引與附註附錄
第七章工具書的分類介紹
第一節工具書概說
第二節查書的工具書
第三節查文字、辭語的工具書
第四節查人名、地理、年曆的工具書
第五節查名物制度的工具書

精彩書摘

學問無速成之術,非熟讀強探,精思體悟不可,又非轉益多師,切問近
思,無以收功,故“二要”“三事”,不能稍忽。
一、二要
治學的二要訣,一是功夫,一是智悟,否則雖有良法妙方,亦難有成。

(一)功夫:治學首在功夫,故《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
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荀子云:“駑馬十駕
,功在不捨。”(《苟子·勸學》)足以說明功夫的功效,如何而有功夫,則
不外以下三種努力:
1.積:荀子云:“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荀子·勸學》)此言學問貴積累,因為日積月累,才能積少成多,積薄成厚
,不積無以致廣大,所以古人日有常課,“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溫故知新”,皆積學之基本法門,然非不急不躁,不矜不伐,持志有恆,
亦不易完成積學的功效。
2.漸:枚乘云:“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乾,水非石之鑽,索非
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昭明文選》卷三十九《上書諫吳王》)足以說
明漸的功效,治學亦復如此,循序而進,由點及面,由易人難,由今及古,
由中及西,由約而博,非賴“漸”的功夫不可,朱子云
以二書言之:則先《論》而後《孟》,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
:則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量力所至,約有課程而謹
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
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漸進焉,則意定而明理,而無蹤易凌躐之患矣。(《朱
文公全集·讀書之要》)
已道出了“漸”的要訣。西方諺語道:“羅馬不是一日造成的。”亦系
漸及漸成之意。
3.熟: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用於遊山玩水,尚且所得無幾,讀書如
果不守住一熟字,則泛覽千卷,才一掩卷,便茫然無所得,惟有熟才能通其
文辭,玩其義理,得其法式,悟其巧妙,是以古人論讀書,無不注重熟字,
以蘇東坡的高才捷悟,其《送安悖秀才失解西歸詩》云:“故書不厭百回讀
,熟讀深思子自知。”(《蘇東坡全集》卷二)朱子云:
書須熟讀,所謂只是一般然,讀十遍時與讀一遍時終別,讀百遍時與讀
十遍時又自不同也。(《朱子語類》)
呂留良所說更充分發明了朱子熟讀之意:
讀書無他奇妙,只在一熟。所云熟者,非僅口耳成誦之謂,必且沉潛體
味,反覆熟演,使古人之文,若自己出;雖至於夢囈顛倒中,朗朗在念,不
復可忘,方謂之熟。如此之文,誠不在多,雖數十百篇,可以套用不窮。(
《呂葆中八家古文精選·序》)
蓋涵詠熟久,人書相合,習與性成,自能為我所用,成章而達。不但立
根基之書應極熟,即研究範圍內之資料,亦應熟悉,否則亦無法運用。
做到了“積”、“漸”、“熟”,才可謂有了功夫,否則難免空疏之譏

(二)智悟:治學貴功夫,只是起點,而其目的在得智悟,夫擊石出火,
豁然貫通,頓悟無餘,理事無礙,明體達用,乃智悟的境界,亦有程式可循

1.存疑:人類的智悟,往往由懷疑而起,存疑為破疑之本,故小疑則
小悟,大疑則大悟,王陽明致良知學說的形成,牛頓萬有引力的發現,無不
起於存疑,朱子云:
若用功粗鹵,不務精思,只道無可疑處;非無可疑,理會未到,不知有
疑爾。(《朱子語類》)
則懷疑亦非易事,理會不到,則不知有疑,存疑之法,大致是不輕易信
人從人,而以體會思辨的功夫,疑理之當否,事之真否,證之確否,則疑問
自出。首由有疑處致疑、疑其理、疑其證,疑其過程與結果。再由無疑處致
疑,蓋非無疑,深入一層,而見其缺失偏誤。
2.決疑:存疑以待決疑,決疑而後心得出,由存疑到決疑,因所疑者
有大有小,有難有易,故期限亦有長短的不同,牛頓由見蘋果墜地,到萬有
引力的發現,均系存疑之期。決疑之法,不外參合各家之說而窮其理證,觀
察試驗以得其真實,以詰難他人者以自詰難。決疑以後的效果,如呂祖謙所
云:
小疑必小進,大疑必大進,蓋疑者不安於故,而進於新者也。(《廣近
思錄》)
3.得悟:學貴心悟,朱子所謂“而一旦豁然貫通焉”,禪宗所謂“頓
悟”,蓋心悟之後,則一了百了,洞徹無餘。夫疑決則悟生,故小疑而得小
悟,大疑而得大悟,幾經領悟之後,而頓然明白,於是圓融明澈之頓悟境界
出。頓悟的境界,似系神秘,而古今的偉大學者、宗教家,幾無一不經此境
界,陳獻章云:
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
覺悟,不番長進,更無別法也。即此便是科級,學者須循次而進,漸到至處
耳。(《明儒學案·白沙學案》)
已道出了由存疑到決疑,由決疑到得悟的過程和效用。治學而無開悟,
則如以水沃石,膠柱鼓瑟,縱使勤苦用功,亦有“死在句下”的危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