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韓內翰》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唐崇徽公主手痕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唐崇徽公主手痕[1]

故鄉飛鳥尚啁啾,何況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2],翠崖遺蹟為誰留[3]?。

玉顏自古為身累[4],肉食何人與國謀[5]?。

行路至今空嘆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作品注釋

[1]崇徽公主:唐代宗時與回鶻和親,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據《唐會要》卷六載:“公主,僕固懷恩女,大曆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出嫁回鶻可汗。”手痕:在今山西靈台。傳說公主出嫁回鶻時,路經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2]青冢:傳說王昭君之墓長年長滿青草,故名之“青冢”。這裡用來代指崇徽公主之墓。此句化用杜甫詩句:“環佩空歸月夜魂。”

[3]翠崖遺蹟:指崇徽公主手痕。

[4]玉顏:代指美麗的女子。

[5]肉食何人:肉食人,居官享俸者。

作品賞析

在這首詩里,詩人對崇徽公主不僅是憐其遠嫁,哀其不幸,而且從政治上指明產生這個悲劇的原因。這就使這首詩在格調上不同於一般灑同情之淚的淒涼輓歌,而啟發人們在深沉的哀怨中進而對這些女子的個人悲劇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們對許多不能遠謀的肉食者的憤慨。

詩從對比開始。詩人的眼前出現了當年崇徽公主遠嫁時的淒涼清景。“啁啾”是形容鳥的細碎鳴叫聲,白居易《燕》詩:“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不離故鄉的鳥兒尚啁啾鳴叫不止,而豆蔻年華的少女隨著悲笳離別父母、遠嫁萬里之外,就更加依戀不捨了。作者在這裡傾注了自己對她的憐惜同情。“青家埋魂知不返,翠崖遺蹟為誰留?”在感情上更進一層,同時,詩人的思緒也回到了現實。“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詩人在這裡反用了杜甫詠王昭君的“環佩空歸月夜魂”(《詠懷古蹟》)詩意而用了一個“魂”字,則使詩情變得更為深婉,同時也為讀者刻畫了一個楚楚動人的形象,她滿眼含著哀怨的淚水在“翠崖遺蹟”之間飄蕩。青草年年綠,此恨綿綿無絕期。接下來作者奇峰突起,發出議論:“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人與國謀?”詩人發自肺腑地提問:自古以來,有幾個肉食者能為國家的富強而出謀劃策?又有多少美麗可愛的女子遭受遠嫁的厄運,成為對外執行妥協政策的犧牲品?“玉顏”反為“身累”,“肉食”不與“國謀”,詩人寓於這兩對矛盾現象中的詰問尖銳犀利,自古罕見。此聯議論深切痛快,而又對仗工整,《朱文公語錄》推崇此聯道:“以詩言之,第一等詩;以議論言之,第一等議論也。”對於這樣的盛譽,它當之無愧。末聯,作者筆鋒一轉,長嘆一聲,無可奈何之情襲人心懷,行路人到此只能報之以嘆息,而孤魂棲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復一年。這裡以無情襯有情,頗有韻致。

全詩隨著詩人感情的變化而發展,從憐惜、憤慨直至無可奈何的嘆息,在時間上,則兩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躍,使詩情波瀾起伏,把讀者的感情之流導入詩人以激清衝擊而成的曲折迴蕩的河道中。

歐陽修所處的時代,正是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期,統治者對內統治嚴酷,而邊境卻軍備廢弛,受到東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不斷侵擾。儘管歐陽修等少數大臣主張選將練兵,鞏固邊防,可是宋朝還是苟且偷安,忍辱求和。詩人為國家蒙受的恥辱而感到羞愧、憤慨,但又對此無能為力。在這痛苦的心情中,詩人借古生情,結合民間傳說,為崇徽公主遠嫁這一歷史悲劇唱出了這樣一曲飽蘊憤懣之情的悲歌。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幼貧而好學。1030年(天聖八年)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因議新法與王安石不合,退居穎州。諡文忠。提倡古文,獎掖後進,為北宋古文運動領袖。散文富陰柔之美,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學韓愈李白,古體高秀,近體妍雅。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六一詞》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