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唐末六國時期]

六國[唐末六國時期]

六國時期又稱兩宋時期是由唐朝末年連續並立的6個多民族政權組成 包括遼(907-1125),北宋(960-1127),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前元(1206-1271),南宋(1127-1279)。

基本信息

遼(907-1125)

契丹源於東胡鮮卑,與同樣說蒙古語的室韋、庫莫奚是同族異種。唐朝唐太宗在契丹人住地設定松漠都督府,酋長任都督並賜李姓。

五代時契丹迭剌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乘中原內亂統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可汗後於907年2月27日即可汗位。他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並且握有蒙古地區的產鹽區,在軍事與經濟方面都十分強盛[27]。915年耶律阿保機出征室韋得勝回國,但被迫交出汗位,不久他在灤河邊建設了一座仿幽州的城敦。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即遼太祖。

遼太祖收留因河北戰亂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風格建立城

敦以安置他們。並且任用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與盧文進等漢人為佐命功臣。918年遼太祖建皇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兩年後創建契丹大字並推行之[28]。在軍事方面,他於925年東征渤海國,於舊地建立東丹國以統治渤海遺民,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遼太祖一直有南征中原的意圖[29],然而於攻滅渤海後的隔年,在回師途中病倒,最後去世。其妻述律平宣布攝政,以次子耶律德光總攬朝政,屠殺政敵數百人以穩定政權。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即遼太宗。930年,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後唐,遼太宗統一了契丹[28]。

947年位於中原的耶律吼等將領擁立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的太后述律平想讓其子耶律李胡繼承皇位,不同意耶律阮稱帝。太后派耶律李胡與耶律阮在遼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戰,最後耶律阮打贏了這場戰爭。在經過大臣耶律屋質的勸阻之下,太后才認同耶律阮的帝位。遼世宗在位期間,一直不忘占領中原的期望,多次對中原用兵。然而遼世宗好酒色,喜愛打獵。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興封賞降殺,導致朝政不修,政治腐敗。951年九月,遼世宗協助北漢攻打後周,行軍至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時,由於其他部隊未到,先行駐紮在火神淀。其間喝酒、打人、打獵,眾將很是不滿。最後被耶律察割殺死於夢鄉中[28]。

951年耶律察割發動政變,殺遼世宗並自行稱帝,遼太宗之長子耶律璟和耶律屋質等率兵殺死耶律察割後,被立為帝,即遼穆宗。遼穆宗雖討厭女色,而無所出,但卻經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因此長時期不理朝政,國人稱之為“睡王”。遼穆宗前期,朝廷內部不穩,離心離德,大臣經常發生叛亂或是南奔中原的事件:952年六月,蕭眉古得欲叛遼南奔後周,陰謀敗露,被殺。七月,政事令耶律婁國、林牙耶律敵烈等謀亂被捕後伏誅。953年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等人謀反,事情被察覺後被捕。960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壽遠、太保楚阿不等人謀反,事敗伏誅。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隱謀反,事敗被捕,因供詞牽涉耶律李胡,耶律李胡入獄而死[31]。

由於政局動盪不安,迫使遼穆宗停止了遼太宗、遼世宗一貫執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復因長期戰事而消損的國力,與南唐、北漢聯合對抗遂漸強盛的後周。959年後周發動北伐,遼朝寧州(今河北青縣)刺史王洪舉城投降。周軍隨後攻克益津關、瓦橋關,莫州、瀛州刺史劉楚信、高彥暉也舉城投降。當時後周世宗欲一鼓作氣,直取幽州,遼穆宗甚至有意放棄燕雲十六州[32]。最後後周世宗因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歸後周領有,而遼軍加強防禦,不敢南下。由於遼穆宗本人喜好殺戮,經常親手殺人。同時又愛好打獵到“竟月不視朝”,最後於969年二月被侍人所弒。耶律賢被推舉為帝,即遼景宗,改元為保寧[31]。

遼景宗勤於政事,重用賢臣如室昉、郭襲,使遼朝出現一陣清明。遼景宗對遼穆宗時謀反的皇族采比較寬鬆的政策,因而謀亂者少,上層比較穩定。遼景宗對外政策仍采不主動南伐中原、僅援北漢的方針。遼景宗前期,遼朝與北宋聘史往還,互賀節日。宋太宗趙光義統一江南後,於979年親征北漢,遼朝派數萬兵支援北漢。三月,遼軍在白馬嶺與宋軍交戰,被擊潰,遼將耶律敵烈等人戰死。六月,北漢主劉繼元降宋。遼朝改變戰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薊。宋太宗乘勝進攻幽州,遼朝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率軍與宋軍大戰於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成功擊敗宋軍,宋太宗僅以身免。由於遼景宗體弱多病,有時無法上朝,軍國大事大多由皇后蕭綽協助處理[31]。

982年遼景宗病逝,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並由蕭太后攝政。當時蕭太后30歲,遼聖宗12歲,而蕭太后之父蕭思溫於970年被害,無嗣,使得蕭太后也沒有外戚可以依靠。而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自重,控制朝廷,對蕭太后及遼聖宗構成了莫大的威脅。蕭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軫、韓德讓參決大政,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撤換一批大臣,並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出門,並設法解除他們的兵權。在這些行動後,遼聖宗和蕭太后的地位才穩定下來。蕭太后攝政二十七年,後據傳改嫁韓德讓(具體記載有爭議)。在她執政期間進行改革,並且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朝百姓富裕,國勢強盛。1009年遼聖宗親政後,遼朝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蕭太后執政時的遼朝風貌,反對嚴刑峻法,並且防止貪污事件。[29]在文教方面,遼聖宗實行科舉,編修佛經,佛教極為盛行。在位其間四方征戰,對宋戰爭屢屢獲勝,俘獲號稱楊無敵的宋朝名將楊繼業[28]。

北宋立國之初即有意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先後於979年、986年兩度北伐,皆為遼軍所擊敗。遼聖宗為了防止高麗與北宋結盟,進而威脅遼朝東部。於993年發動高麗契丹戰爭以降服高麗,於1009年的東征時最遠攻入高麗開城。之後為了解決遼宋之間的長期對抗,以及避免契丹貴族威脅皇權,蕭太后與遼聖宗於1004年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而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前鋒,遼將蕭撻凜戰死。遼軍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主和的宋真宗於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各守疆界,互不騷擾,成為兄弟之邦,此即澶淵之盟,從此兩朝和好達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後遼聖宗結好西夏,而西夏也搖擺於宋、遼之間以圖存,形成遼宋西夏三國鼎立的局勢

北宋(960-1127)

後周太祖郭威當了後周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擁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遂被擢升為東西班行首,成為禁軍軍官。953年,郭威派趙匡胤到滑州充任副指揮使。此時正趕上郭威的養子柴榮[15]被封為晉王,擔任開封府尹。柴榮和趙匡胤曾在軍中共事數載,深知趙匡胤英武、機靈,就把趙匡胤留在身邊,讓他改任為開封府馬直軍使。[11]

954年,後周太祖郭威去世,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16]

959年六月,周世宗柴榮在開封去世。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他還是無知稚童,不能處理任何事務,軍國大政只好由大臣決斷。

此時,趙匡胤掌握軍隊大權已達6年。他還把一些重要將領拉攏到自己的身邊,與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劉慶義,韓重贇、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等結為“義社十兄弟”。其幕下,弟弟趙光義,幕僚趙普,李處耘等。

960年正月初一,鎮、定二州剌史在趙匡胤的授意下,派員進開封向朝廷送來緊急戰報,詭稱契丹與北漢聯合大軍掠境,請求朝廷出兵禦敵。宰相范質、王溥未核實軍情,倉促派遣趙匡胤率領宿衛禁軍前往抵禦。

960年,後周政權的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劃黃袍加身,逼柴宗訓退位,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這就是著名的“陳橋驛兵變”[18]。趙匡胤即“宋太祖”。在當時,除了剛建立起來的宋朝之外,還同時存在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19]

於是自宋朝建國伊始,宋太祖趙匡胤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鬥爭。北宋於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後消滅南平(荊南)、後蜀、南漢三國,又於975年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王朝,後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弟弟開封府尹晉王趙光義進宮飲酒,當時趙匡胤身體很好,酒後困頓,就躺下休息。宦者宮女皆被屏退離開,趙光義自己來照料皇兄。眾人只遠遠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說了一些甚么,接著蠟燭光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後聽到玉斧戳雪之聲,聽見趙匡胤高聲說:“好為之,好為之”。天快亮時,趙光義急急喚人,叫皇子都來,說趙匡胤已經逝世。[21]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慣例,立刻改元太平興國[22]。

在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後晉皇帝石敬瑭曾把北方的幽雲十六州割與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北宋與遼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自宋太宗趙光義起[25],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復失地。宋真宗景德元年[27],宋戰勝了遼,反而訂立了“澶淵之盟”,宋真宗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為兄弟之邦[28],規定宋每年贈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29]

仁宗慶曆二年,又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並改“贈”為“納”。北宋每年向遼交納“歲幣”,雙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國北方才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後世稱之為“澶淵之盟”。這次結盟後,北宋因為邊疆戰事危機的解除,國內經濟發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後來神宗時又割河東地七百里。[30]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對於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個平等的契約,微不足道的歲幣換得長時間的和平,可以將主要的精力實力放在內政建設和西北的戰事上。對於遼來說也是一個很合適的條約,當時的遼內部暗流涌動,及時從南方宋政權的糾纏中脫身是明智之舉。從整箇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來看澶淵之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和發展,從長遠來看,也有利於中國各民族的發展和融合。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慶曆二年(1040年—1042年)期間,西夏皇帝元昊對宋又發動多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慶曆四年(1044年)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和議規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慶曆和議訂立後,西北邊境平靜了20多年。[33-35]

早在宋太宗、真宗時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變法的主張。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范仲淹上書朝廷,主張改革政治。兩年後,范仲淹在應天府掌教書院時,又有《上相府書》,提出同樣的建議,但未被採納。慶曆年間,宋仁宗迫於形勢,責成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見。慶曆三年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疏,指出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並提出十項改革主張,包括整頓吏治、培養人才、發展生產、加強武備等四個方面內容,而以整頓吏治為中心,以裁減冗官、選拔“賢能”為整頓吏治的手段。[3][27][36]

他認為有了“賢能”的官吏,就能夠搞好政治,使百姓“各獲安寧,不召禍亂”,緩和社會矛盾。同年,仁宗頒布了幾道詔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張,即所謂“慶曆新政”。但變法主張觸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開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僅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繼被迫離職,變法隨之流產。[36-37]

內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較開明的統治者要求變法改革。北宋經仁宗、英宗至神宗時期社會趨於穩定,經濟規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極一時。1067年,宋神宗即位,決心變法。1068年(熙寧元年),王安石被召到開封,主持變法工作。公元1069年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推行新法。變法派形成了呂惠卿、章惇、蔡確等為變法派中堅力量的體系。趙頊和王安石的新政策在公元1069年以後陸續實行。[32]

1069年春,設“制置三司條例司”,議訂變法。概括而言,新法內容大體可分為兩方面,即“富國”和“強兵”。

但由於保守勢力過於強大,王安石兩次推行新法,均以失敗而告終。哲宗元祐年間,英宗皇后高氏徹底廢除了新法,宋朝又恢復了原先的統治方式。至此,北宋開始走向衰亡。[30]

新法客觀上符合農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對地壓制了大官僚地主富商。但是這一鬥爭最後是失敗了。而且後來演變成官僚集團爭奪權利的鬥爭,完全失掉改革的意義。新舊黨人的紛爭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30]

此後,宋神宗為了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將抑制官僚地主的措施內容加以削弱,更多地重視增加賦役收入和加強軍備的措施,試圖改變對外被動挨打的弱勢,取得對遼、夏戰爭的勝利。

元豐(1078年~1085年)時期,由於北宋兩次對西夏戰爭都以失敗告終,宋神宗遂於1085年憂忿而死。神宗死後,他年方十歲之子哲宗即位,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做宰相,新法全部被廢掉,變法派人物被斥逐流放。史稱“元佑更化”。哲宗親政後,重新起用變法派章惇為相,恢復新法。

宋徽宗趙佶繼位[53],面對這是已經成為強弩之末的北宋王朝,剛即位的宋徽宗先是整頓朝政,可是一年以後,逐步懈怠政務,導致了北宋王朝的滅亡。[54]

宋徽宗為解決財政困難,於1111年設立“西城括田所”,專事搜刮民財。梁山泊的農民和漁民交不起沉重的賦稅,只要武裝抗租抗稅,所以梁山泊成了農民武裝起義的據點。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最初即以梁山泊作為據點,堅持了四五年的鬥爭,直到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義,隨後離開梁山泊,轉戰於河北、山東一帶。1121年,宋江率起義軍乘船來到海州,陷入宋軍重圍,走投無路之下,投降了北宋。[49]

由於北宋末年官吏的腐敗,人民紛紛起兵反抗。方臘於1120年10月率眾在今安徽歙縣七賢村起義,建立了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縣在內的農民政權。在當時影響很大,1121年夏起義失敗,方臘被俘,被朝廷處死。方臘的起義嚴重打擊了宋王朝的統治。

早在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派大宦官童貫出使遼朝,了解遼朝的政治形勢。童貫在這次出使過程中,遇到了燕人馬植,向童貫獻策取燕,深受童貫賞識,被童貫改名為李良嗣,帶回開封。李良嗣向宋徽宗陳說遼天祚帝的荒淫和政治腐敗,女真對遼恨之入骨,如能從登萊過海,與女真族結好,相約攻遼,則燕地可取。宋徽宗對此非常高興,又賜姓趙,開始了謀取燕京的一系列活動。[56-57]

當遼朝在金兵的進攻下,處於岌岌可危之時,宋徽宗、蔡京等人以為聯合女真夾擊遼朝,進而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時機已成熟。於是,政和元年(1118年)宋廷以買馬為名,遣使從登州渡海到遼東,同金朝商議共同伐遼的事宜。宣和二年(1120年)宋再遣趙良嗣等使金,遂與金訂立“海上之盟”[58]。[56]

遼朝滅亡後,金朝即乘勝侵犯北宋。東京城破,開封軍民抗敵情緒很高,要求參戰的人達30萬之多。金軍不敢貿然進占全城。於是提出“和議”,向宋王朝勒索[59]。宋欽宗派宰相何栗去金營乞和,完顏宗翰和宗望卻要宋欽宗親自到金營商議割地賠款之事,宋欽宗不得已進了金營求降,獻上降表,並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開封進發,對自發組織起來準備抵抗的民眾進行鎮壓,然後金軍大肆搜括宋朝宮廷內外的府庫,以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56]

當時正是嚴冬季節,大雪紛飛,被擄掠一空的開封人民遭受饑寒無情的襲擊,凍死、餓死的人不計其數。宋朝腐朽統治者的投降政策,使開封人民遭受難以言狀的災難。[61]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軍先後把宋徽宗、宋欽宗拘留在金營,二月六日金主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結的原宋朝宰相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四月初一金軍俘虜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也被搜羅一空滿載而歸。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變”,北宋由此滅亡。[56]

1127年,徽欽二帝及在開封的宗室3000餘人被金兵擄走,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因為被委派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出外招兵而免於此難,不久在應天登基,金兵繼續追殺,他逃到了揚州,後來又被逼無奈,出海逃亡,最後在臨安(今杭州市)落腳,暫時穩定下來。之後建立了南宋,是為宋高宗。徽、欽二帝被掠去後,於1135年和1156年死於金國。[56]

西夏(1038-1227)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党項是羌族的一支,隋書上載“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舊唐書》載:“党項羌……漢西羌之別種也。魏、晉之後,西牆微弱,或臣中國,或竄山野。自周氏滅宕昌(tànchāng)、鄧至後,党項始強。”唐朝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項羌和吐谷渾經常聯合起來對抗強大的吐蕃。唐高宗時,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失去依附的党項羌請求內附,被大唐安置於松州[15-16],後党項羌逐步繁衍成數個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據今天的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等地。唐開元年間,居於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的党項羌非常恐懼四處劫殺的吐蕃軍隊,向唐玄宗求救,被遷至慶州[17-18]。安史之亂起後,郭子儀怕這些異族鬧事,建議唐代宗將當時在慶州的拓跋朝光部遷至銀州[19]以北和夏州[20]以東地區,[21]這一地區即是南北朝時匈奴人赫連勃勃的“大夏”舊地,當時稱為平夏,所以這部分党項羌就成為平夏部,即日後西夏皇族的先人。[22]

唐僖宗時,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再次被賜姓李[24],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這部分党項羌武裝也被稱為定難軍,其勢力範圍以夏州為中心,包括夏、綏、宥、銀四州[25]廣大地區皆稱為拓跋氏的私人領地。[22]

五代十國時期,不管中原是何人當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稱臣”,換來該地的統治地位和大量的賞賜。在這段時期,西夏十分謹慎地處理著與後唐、後晉、後漢等沙陀政權,與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07年建立的遼國,以及與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建立的宋朝之間的錯綜複雜的外交關係。[22]

經過200多年建設,平夏地區非常富饒,以鄂爾多斯南部地斤澤地區為核心的肥美牧場,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為代表的農業區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糧草,同時鄂爾多斯此時還盛產當時可當貨幣使用的上好青鹽,每年產量可達15000斛左右,因此平夏部党項羌可以說是有兵有馬有糧有錢,天時地利人和均占,勢力逐步膨脹起來。不過一直以來李氏一族野心並不大,無非是甘願當一方諸侯,宋太祖雖削奪藩鎮兵權,但對西北少數民族依然寬宥,“許之世襲”。當夏州節度使李繼捧上台後,情況有所變化。[26][27][28]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趙光義削藩鎮的兵權,把李氏親族一鍋端到京城,準備根除西北這一大盤盤踞勢力。李繼捧的族弟名叫李繼遷,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無異於蛟龍失水,再無翻盤可能。因此藉故逃離,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時認為逃跑的小股匪幫沒什麼能耐,折騰不起來,但李繼遷卻很有政治頭腦,連娶數位當地豪強的女兒作為妻妾,一下子與地方首領成了親戚,勢力漸盛。[26][27][28]

雍熙二年(985年),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沖誘殺宋將曹光實,並占據銀州,攻破會州(甘肅靖遠),與宋鬧翻;又向遼國“請降”,被契丹人封為夏國王。至道二年(996年),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又出大軍包圍靈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軍擊夏,皆敗北。宋太宗崩後,宋真宗即位,為息事寧人,割讓夏、綏、銀、宥(陝西靖邊)、靜(陝西米脂)給李繼遷,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26][27][28]

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年),李繼遷率諸部落攻陷宋朝重鎮靈州,改名西平府,後又攻取西北重鎮涼州,截斷宋朝與西域的商道,截斷西域向宋朝的入貢,同時禁止西域諸部向宋朝賣馬,嚴重影響了宋朝的國防軍力建設。與吐蕃會盟時,李繼遷遭吐蕃人暗算,被勁弩射傷,後傷重而死,時年42歲。[26][27][28]

李德明即位後,傾力向河西走廊發展,南擊吐蕃,西攻回鶻,大大拓展党項羌族的生存空間,1019年,李德明選定懷遠鎮[29]為都城,改名興州。他對外仍向宋、遼稱臣,對內則完全是帝王氣派。[30]

泥人張製作的李元昊泥人彩塑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2],[27]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32]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並頒布禿髮令。並派大軍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33]、肅州[34]三個戰略要地。這樣,元昊已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35]、涼[36]、瓜、沙、肅數州之地,即寧夏北部,甘肅小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27]

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宋廷上下極為憤怒,雙方關係正式破裂。此後數年,元昊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在1044年,在河曲之戰中擊敗攜10萬精銳御駕親征的遼興宗。此時,西夏總兵力約50萬

大敗宋遼之後,元昊不可一世,日益暴橫淫縱,甚至將兒子寧令哥的妻子納為妃子,1048年元宵節,因奪妻之恨,元昊之子寧令哥揮刀,將其父元昊的鼻頭全部削掉,元昊痛極血盡而死,時年46歲。元昊子諒祚繼承大位,其死後又由子秉常即位,此時西夏政局內部動盪,宋神宗以為有機可趁,派兵五路攻夏,準備收復靈武。但敗多勝少,特別是靈州、永樂城兩戰,損失士兵民夫達60餘萬人,耗費軍費無計。[27][37]

西夏方面國力也大虧。後女真崛起,西夏攻占宋朝定邊軍[38],並向金國稱臣。金朝皇帝在高興之餘把此前占領的西夏故地樂州[39]、積石州[40]等河外諸州都賞賜給了西夏王乾順,西夏領土達到鼎峰。蒙古崛起後,一直視西夏為眼中釘[41],將其作為練兵場,不斷派兵襲擾突擊,演練部隊。

夏毅宗與夏惠宗時期時,夏廷對內進一步鞏固統治,對外常與宋遼兩國處於戰爭與議和的狀態。夏毅宗繼位時年幼,由其母沒藏太后與沒藏訛龐專政。當時遼朝遼興宗再度攻打西夏,最後西夏向遼朝稱臣。沒藏太后荒淫好色,多次勾結外人,其中李守貴與吃多己多次爭寵。最後李守貴殺太后與吃多己,事後也被沒藏訛龐所殺。[43]沒藏訛龐又將其女許配夏毅宗以控制小皇帝。1059年夏毅宗參與政事,沒藏訛龐密謀刺殺夏毅宗,後被夏帝誅殺全家。親政後,夏毅宗娶協助他剷除沒藏訛龐的梁氏,任用梁乙埋與景詢等人。對內整治軍隊使地方軍政分立,文武官員互相牽制,提倡漢文化與技術,廢行蕃禮,改用漢儀,並於公元1063年改姓為李。對外方面,與宋重新劃定邊界,恢復榷場,貿易正常化。對吐蕃多次戰事,占領河湟與青海一帶,於1063年招撫西域城[44]吐蕃首領禹藏花麻。夏毅宗的改革對以後各朝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於公元1066年與北宋作戰時受箭傷,兩年後去世,由其子7歲的李秉常即位,即夏惠宗。[32][27]

由於夏惠宗年幼,由其母梁太后掌握大權,形成了以梁太后與梁乙埋為首的母黨專權。母黨大力發展其勢力,提倡番禮,重用都羅尾與罔萌訛,排擠夏景宗的弟弟嵬名浪遇等反對派。1080年,夏惠宗最後在皇族嵬名氏的協助下得以親政。夏惠宗崇尚漢法,下令以漢禮藩儀,遭到梁太后為主的保守派極力反對。對此,夏惠宗想用大臣李清策的建議,將河南地區歸還宋朝,以利用宋朝削弱外戚勢力。不料機密泄漏,梁太后殺李清策,幽禁夏惠宗。梁太后此舉引來皇黨、仁多族的叛亂,連吐蕃禹藏花麻都向宋朝請求派兵攻打梁太后。此時宋朝正值宋神宗王安石變法而國力增強,並在1071年由王韶於熙河之戰占領熙河路,對西夏右廂地區造成威脅。[45]1081年宋神宗聽從種諤建議,趁西夏內亂之際,以李憲、種諤等五路大軍發動五路伐夏,目標興慶府。梁太后採取堅壁清野策略,襲擊糧道以粉碎五路宋軍,宋軍最後只奪下蘭州。隔年宋軍採取碉堡戰術,派徐禧興建永樂城,步步壓縮西夏在橫山的軍事空間。梁太后趁永樂城新建之初,率30萬大軍包圍攻陷,宋軍慘敗,史稱永樂城之戰。西夏雖然多次擊潰宋軍,但與宋朝貿易中斷使經濟衰退,戰事頻繁又大耗國力,人民不滿。梁太后與梁乙埋最後於1083年讓夏惠宗復位,以平和矛盾,然而夏惠宗依舊沒有掌握實權。梁乙埋去世後,政權轉由其子梁乞逋掌握。1086年夏惠宗在憂憤之下去世,由3歲兒子李乾順即位,即夏崇宗。[32][46]此時西夏政權又落入小梁太后及梁乞逋手中。宋朝宗時期,章惇執政,派遣渭州知州章楶討伐西夏,章楶建議對西夏採取經濟制裁與碉堡、潛攻耕作戰,其後為了實踐這套戰術,他在1096年於西邊的渭川修建平夏城與靈平砦,並且多次擊退進攻的西夏軍隊。隔年宋軍攻入東邊的洪州、鹽州。1098年小梁太后偕同夏崇宗率領30萬大軍猛攻平夏城,遭到慘敗,大將嵬名阿埋與妹勒都逋均被擒,史稱平夏城之戰。其後殘兵敗將被章楶安排伏兵殲滅,小梁太后差點被俘,宋軍隨後興建西安州與天都寨,打通涇原路與熙河路,秦州變成內地。宋朝控制橫山地區後,西夏處境日益艱困。其後的一段時間西夏與章楶交戰屢戰屢敗,1099年在遼朝遼道宗的周鏇下,宋夏再度和談,西夏向宋朝請罪而終。西夏在母黨專權的十年里,梁乞逋依仗“梁氏一門二後”的威勢,連連發動與北宋和遼朝的戰爭,使西夏蒙受嚴重損失。他經常在朝廷上向眾大臣誇耀自己的功勞,認為西夏連年出征,主要就是讓宋朝屈服,只有這樣才能使西夏獲得和平。環慶之戰時,梁乞逋被小梁太后制止出征而懷恨在心。他意圖叛變,但是事機敗露。小梁太后命嵬名阿吳、仁多宗保與撒辰率兵逮捕處死。小梁太后親自專權後,為了加強對宋朝戰事,多次向遼朝請求援軍被拒。遼廷對小梁太后極度反感,認為遼夏戰爭是由她引起,而小梁太后因多次被拒也惡言相向。1099年夏崇宗親政在即,但“梁氏專恣,不許主國事”。遼朝遼道宗派使至西夏,用毒藥毒死小梁太后。至此長期的太后專政終止,西夏皇帝得以親政。[32][47]

漠北的克烈部與西夏十分友好,然而後來蒙古部在鐵木真的領導

下兼併不少部落。1203年克烈部被鐵木真併吞,其領袖王汗之子桑昆逃奔西夏。兩年後,鐵木真率軍入侵西夏,掠奪西夏邊界城市而去。夏桓宗認為擊退外患,改興慶府名為中興府,取夏國中興之意,實際上西夏反而壟罩在蒙古的威脅之下。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即成吉思汗,後被尊稱元太祖。成吉思汗為了要攻滅敵國金朝,勢必要切斷金夏聯盟,所以西夏成為他的目標之一。隔年夏襄宗奪位不久,成吉思汗率大軍攻破西夏要塞斡羅孩城(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境),因各路夏軍奮力抵抗而擊退之。1209年蒙古降服高昌回鶻,河西地區也暴露在蒙古威脅之下。蒙古第三次征夏即自河西入侵,出黑水城,圍攻斡羅孩關口。夏襄宗派其子李承禎率軍抵抗失敗,夏將高逸被俘而死。蒙軍又攻陷西壁訛答守備的斡羅孩城,直逼中興府的最後防線克夷門。夏將嵬名令公率軍伏擊蒙軍,最後仍被蒙軍擊潰。中興府被蒙軍圍困,夏襄宗派使向金朝金帝完顏永濟求救,但是金帝拒絕,還以鄰國遭攻打為樂而坐視不救。最後夏襄宗納女請和,貢獻大量物資,並且附蒙伐金。[49]

夏襄宗附蒙伐金後,對金朝進行長達十餘年的戰爭,使雙方損失很大。國內方面,西夏百姓十分貧困,經濟生產受到破壞,軍隊衰弱,政治腐敗。夏襄宗本身也沉湎於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公元1211年齊王李遵頊發動宮庭政變,廢夏襄宗自立為帝,即夏神宗,史書稱為狀元皇帝[50]。夏神宗不顧國內大臣反對,仍然堅持附蒙抗金,金宣宗也多次反擊之。此時西夏國內社會經濟凋蔽,民變不斷。公元1216年因為西夏因不肯幫助成吉思汗西征,次年成吉思汗率軍第四次進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興府,自己逃至西京靈州。最後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談才終戰。公元1223年由於夏神宗不願做亡國之君,便讓位給太子李德旺,即夏獻宗。此時夏廷已經認清蒙古將會滅亡西夏,夏獻宗決定採取聯金抗蒙的策略,趁成吉思汗西征時派使聯合漠北諸部落抗蒙,以便鞏固西夏北疆。當時總管漢地的蒙將孛魯(木華黎之子)察覺西夏的意圖,於公元1224年率軍從東面攻入西夏,攻陷銀州,夏將塔海被俘。隔年成吉思汗得勝返國,同時率軍攻打沙洲。最後夏獻宗同意蒙軍條件投降,蒙古撤軍。[49]

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獻宗沒有履約為由,兵分東西向西夏夾攻,此即蒙古滅西夏之戰。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隊至兀剌孩城(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西進攻陷黑水城,又迂迴進軍賀蘭山(寧夏銀川西北),擊潰夏將阿沙敢不,最後屯軍渾垂山(甘肅酒泉北)。西路軍由阿答赤率領,與忽都鐵穆兒、西夏降將昔里鈴部、察罕等人借道西州回鶻,陸續攻陷沙州、肅州與甘州。但在圍攻甘州時遭到守將和典也怯律頑強抵抗,最後成吉思汗親自攻陷,並且降服涼州守將斡扎簣投降。至此河西走廊全數淪陷。夏獻宗憂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繼位,即夏末帝[49]。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軍穿越沙陀,進軍黃河九渡,攻占應理(寧夏中衛)。而後分兵攻陷夏州,主力包圍靈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軍救援,雙方於凍結的黃河決戰。而後嵬名令公與守將廢太子李德任會合,最後城陷被殺。蒙軍包圍中興府,並且分兵南下攻陷積石州(青海循化)、西寧(青海西寧)等西夏領地,並駐夏六盤山。西夏只剩中興府,公元1227年夏末帝在中興府被圍半年後投降蒙古,西夏亡。成吉思汗此時已病死六盤山,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拖雷按照成吉思汗遺囑殺李睍。蒙軍攻陷中興府後展開屠殺,宮室、陵園付之一炬,後經察罕勸諫而止,但城中人口已經不多。[46][52]

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西夏終於全部淪陷,蒙古兵還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盡皆破壞,以至於從明朝開始歷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獲得過多少有價值的物品。成吉思汗去世後,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併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53]西夏滅亡。

1288年,改中興府為寧夏路,寧夏者,夏地安寧也。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當蒙古鐵騎進侵西夏,大肆蹂躪的時候,西夏居民向境外逃走,他們向著中國而去,經過數千里跋涉,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即今康定縣拆多山以西,雅礱江以東,乾寧縣以南,九龍縣以北的地區)定居下來,建立了一個小政權,至今在本地的藏族居民中留下傳說,他們把這個小小政權的首領叫做‘西吳王’,實際也就是‘西夏王’的稱號。這個小政權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被徹底消滅。

金(1115-1234)

金朝是由東北地區的女真族所建立,以漁獵為生。唐朝時稱為靺鞨,五代時有完顏部等部落,[16]臣屬於渤海國。遼朝攻滅渤海國後,收編南方的女真族,稱為熟女真,北方則是生女真。遼朝晚期朝政混亂,天祚帝昏庸無能,遼廷不停的索求貢品,[17]並且魚肉女真百姓。1112年天祚帝赴長春州與女真各族的酋長聚會時對完顏旻等酋長肆行侮辱,使完顏阿骨打決意反抗遼廷。[18]

在女真30多個部落中,完顏部最為強大,完顏部逐步地統一了女真各部。公元1114年9月,完顏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馬誓師來流水(今拉林河),開始了為期十年的伐遼戰爭。

隨後女真軍隊在寧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戰中擊敗遼軍。次年一月阿骨打在“皇帝寨”(即後來的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南之白城)稱帝,國號大金,建元收國,是為金太祖。遼帝天祚帝至此才重視此事,並且下令親征,但是遼軍被女真軍擊敗,同時遼朝國內發生耶律章奴與高永昌的叛亂[19]。

金太祖建國後以遼五京為目標兵分兩路展開金滅遼之戰。1116年五月東路軍占領東京遼陽府,1120年西路軍攻陷上京臨潢府,遼朝失去一半的土地。戰事期間北宋陸續派使者馬政、趙良嗣與金朝定下海上之盟,聯合攻打遼朝。1122年東路軍攻下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逃亡沙漠。同時西路軍也攻下西京大同府,耶律大石等擁立耶律淳于南京析津府,即北遼。北宋也派童貫等人多次率軍攻打遼南京等燕雲十六州之地,但均被遼軍擊潰。北宋最後請金軍攻下遼南京,北遼亡,至此遼五京均被金軍攻下。[19]宋金雙方經過協商後,金軍給予燕雲十六州部分城市,並且獲得歲幣,然而北宋最後只獲得金軍洗劫後的一堆空城。1123年金太祖去世,其弟完顏吳乞買繼位,即金太宗。金太宗繼續討伐大同一帶的遼軍。1124年正月,金太宗為了聯合西夏滅遼,把下寨以北、陰山以南的遼地割給西夏。西夏則改對金朝稱藩。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遼朝亡。而耶律大石率軍西行,於西域建立西遼[19]

金朝在滅遼朝後,即有意南下滅宋朝。金太宗以宋收留平州之變[21]中的遼將張覺違反宋金雙方前議為由,於1125年發動金滅宋之戰。他派勃極烈完顏斜也為都元帥,分兵兩路從山西、河北南下,最後會師北宋首都開封[22]。在宋將李綱死守開封的情況下,雙方宣布議和。[23]1126年金太宗再以宋廷毀約為由,再派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兵分二路攻破開封,於隔年俘虜宋徽宗、宋欽宗等宋朝皇室北歸,史稱靖康之禍,北宋滅亡。

然而宋康王趙構因機運逃過一劫,並於宋朝南京歸德府(今河南商丘)稱帝重建宋朝,是為宋高宗。史稱南宋。而此時金朝為了統治廣大新占領的漢地,先後建立張楚與劉齊等傀儡國以統治之,並且多次派完顏宗弼等金將率軍南征南逃江南的宋高宗。然而南宋在宋將岳飛、韓世忠與張浚的努力下,屢次使南宋轉危為安。最後金朝只好迫使南宋稱臣,並且讓西夏、高麗等國臣服以稱霸東亞[19]。

1135年金太宗去世,由金太祖的孫子完顏亶即位,即金熙宗。當時輔佐金廷的一些功臣被稱為衍慶功臣,他們主要分成主戰派與主和派。[24]金熙宗於1137年廢除劉齊,而後聽從主和派完顏撻懶的建議與南宋主和派宋高宗與秦檜議和。由於割讓河南、陝西地讓主戰派完顏宗弼不滿,1140年讓完顏宗弼率軍攻下河南、陝西地。隔年完顏宗弼再度南征,但被岳飛與劉錡擊敗,岳飛於郾城之戰後再度北伐逼近汴京。最後完顏宗弼與南宋主和派合談,並且在岳飛被殺後簽訂紹興和議,至此金宋邊界完全確定。[25]

金熙宗自幼受漢文化薰陶[26],登基後與完顏宗弼推動漢制改革,並且重用漢人。隔年派衍慶功臣的完顏宗磐、完顏宗乾和完顏宗翰三人共同總管政府機構,“並領三省事”。金朝官制此時基本漢化,建立以尚書省為中心的三省制。1150年金熙宗受衍慶功臣與皇后的控制,本人被過度壓抑,後期不理朝政,濫殺無辜,最後被右丞相海陵王完顏亮所殺,完顏亮稱帝,史稱海陵王[27]。

金帝完顏亮為了攻伐南宋以統一中國地區,推行許多措施:他將首都遷至燕京,是為中都(今北京市),並且有意南遷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將行政區劃重新劃分成十四路以便於管理;把駐紮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南之白城)屬於金太宗、衍慶功臣的完顏宗乾與完顏宗翰管轄下的軍隊歸金廷管制,為金朝的中央集權制打下基礎。[27]

然而金帝完顏亮對宗室猜忌甚深,金太宗的後代差不多全被完顏亮殺盡;並且耗費巨資,不顧部分大臣的反對,執意南征。1161年5月,金廷遣使赴宋要求重劃國界,意在尋釁,南宋也開始積極備戰。[27]

隔年金帝完顏亮率大軍由汴京兵分四路南征。東面軍分成海路跟陸路兩股,陸路軍由金帝完顏亮親自率領,自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渡過淮水直攻和州(今安徽省和縣),海路水軍則直攻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西路分別自關中、河南攻向四川及湖北一帶。金東路軍渡淮水,攻陷和州準備渡江。然而東路水軍在膠西(今山東省膠縣)被宋將李寶的水軍殲滅。同時間西北契丹族叛變,鎮守東京遼陽府的葛王完顏雍自立為帝,並移居燕京(今北京市),即金世宗。[27]

金帝完顏亮遇到此情形仍然執著渡江,但是先遣部隊在采石之戰被宋將虞允文擊敗,船艦也被宋軍燒毀。金帝完顏亮意圖移師揚州強渡長江,但是部下大力反對[28],最後他們發動兵變殺死金帝完顏亮。宋軍趁機收復淮南地區,此後金朝不再有滅宋之舉。

完顏阿骨打在位期間,因戰爭繁忙,並未修建宮殿。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完顏吳乞買繼位後,於1124年命漢人盧彥倫主持修建都城。都城的格局是集當時遼、宋風格於一身。大金朝上京城的建治,大致採取近似中軸線、近似均衡和近似對稱的手法,規劃街道里坊,營築宮室官邸,使上京城為中國宋元時期最北部的都城大邑,也是金朝第一都。[29-30]

雖然大金上京會寧府已經成了大片的農田,但從殘存綿延11公里的的古城垣、至今仍佇立在水田間的點將台等遺址上,仍可想像800年前金上京的繁華與興盛。金代共四個都城,上京會寧府是金朝第一個都城,1153年海陵王遷都燕京(今北京)是金朝第二個都城,稱金中都,金朝第八位皇帝宣宗於1214年遷都南京(今開封),金在蒙古軍的進攻之下遷都開封,又遷都蔡州,公元1234年,蒙古軍攻下蔡州,金朝滅亡。金上京會寧府皇城午門址,是唯一僅存的一處門址[31]。

正當上京城向前發展時期,金朝內部發生了宮廷政變,主要原因是,金熙宗在位後期因為酗酒造成酒精中毒,胡亂殺人,引起了朝中眾臣的不滿。金熙宗繼父之子完顏亮利用這個機會,聯合親信親手將金熙宗殺死,自立為帝。海陵王繼位後,為了緩和繼弟殺兄、臣弒君的“同室操戈”這個矛盾,就以上京會寧府偏於東北一隅、物資運輸與公文傳遞有違誤等理由,將京都遷往燕京(今北京市)。[32]

在遷都燕京後,海陵王為了不留有金熙宗奉行君主制的痕跡,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組合力與反抗力,來確保自己的皇位,於正隆二年(1157年)下令毀上京。同年八月,海陵王下令撤銷上京留守衙門、罷上京稱號,只稱會寧府。海陵王遷都、毀上京後,使上京會寧府不再有往日市井繁榮的景象。

1161年金世宗舉兵昭告金帝完顏亮罪過,率軍統一華北,並且停止南征滅宋之舉。然而宋金的戰爭並沒有終止,1162年他以南宋不願稱臣為由,派主將仆散忠義進駐汴京、紇石烈志寧鎮守前線,準備奪回淮南地區。此時南宋宋孝宗意圖收復失地,派主將張浚率領李顯忠、邵弘淵率軍北伐,史稱隆興北伐。宋軍陸續收復淮北各地,但於符離的符離之戰被紇石烈志寧擊潰而止。而後南宋主和派抬頭,於1164年金軍再度南征之際求和,兩國於年底簽定契約,雙方平等對待,金朝獲得歲幣。[27]

內政方面,金世宗本身十分樸素,採取中庸穩固的方式管理朝政,提倡儒學;查問細微以激勵官吏,嚴禁貪污;對經濟採取務實的態度,並且免除不合理的賦稅,諾有天災發生,立即救濟賑災。當時各族人民紛紛起義,他為了維持統治,利用科舉、學校等制度,爭取漢族貴族支持,又加強猛安謀克權力,擴大女真族占有的土地。這些都使金朝的經濟、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史稱大定之治。[31]

金世宗除了抵禦南宋北伐,還出兵威震西夏、高麗,使這兩國臣服金朝,被金史稱為小堯舜。[34]1189年金世宗死後,由於太子完顏允恭早逝,故立允恭的兒子完顏璟即位,是為金章宗。[27]

金章宗前期的政治漢化甚深,文化十分發達,史稱明昌之治。[35]金章宗不單對國內文化發展加以獎勵,他本身亦能寫得一手好字。然而金章宗過度重視文化發展,寵愛李師兒(後封元妃)以及李氏外戚,任用經童出身的胥持國管理朝政。這兩位互相協助,營利干政,使金章宗後期的政風逐漸下滑,而黃河泛濫與改道又使金朝國勢開始衰退。此時金朝軍事逐漸荒廢,北方蒙古諸部興起。金章宗曾派兵至蒙古減丁,並且誘使互相殘殺,但收效不大,最後由成吉思汗所一統[31]。

南宋權臣韓侂胄見金朝國勢衰退,命吳璘之孫吳曦管理蜀地,準備北伐,而金廷也派朴散揆坐鎮汴京,抵禦宋軍。1206年韓侂胄發動開禧北伐,宋軍一度收復淮北地區,但是鎮守蜀地的吳曦投降金朝。八月朴散揆率軍九路南下,年底金兵直逼長江,並且圍攻襄陽。隔年吳曦被殺,四川復歸南宋,至此雙方有意議和。韓侂胄最後在金朝與南宋的要求下被殺,雙方於1208年議和,史稱嘉定和議。[36]1208年金章宗去逝,由於他的六個兒子都在三歲前夭折,[37]李元妃立章宗叔衛紹王完顏永濟繼位,是為金後廢帝或衛紹王。[27]

當時蒙古對金朝保持嚴重的敵意,有意脫離金朝控制,[38]而成吉思汗也知道完顏永濟是個無能之輩,[39]認為這是攻滅金朝的好時機。成吉思汗先攻打西夏以拆散金夏同盟,避免在伐金時被其牽制。當時西夏向金朝求援,金帝完顏永濟以鄰國遭攻打為樂而坐視不救,最後西夏向蒙古臣服,並且轉為附蒙伐金。消除後顧之憂後,成吉思汗於1210年與金朝斷交。[38]

隔年發動蒙金戰爭,於野狐嶺(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張北縣與萬全縣交界處)大破丞相完顏承裕與將領獨吉思忠率領的四十萬金軍,金帝完顏永濟將丞相換成擅長謀略的徒單鎰。蒙古軍隨後攻入華北並四處掠奪,最後包圍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市),因中都城堅而撤[40]。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南征金朝,一度包圍金西京大同府。同年契丹人耶律留哥在東北叛金附蒙,並在迪吉腦兒(今遼寧昌圖附近)擊敗金兵,蒙古軍再次逼近中都。1213年將領胡沙虎殺金帝完顏永濟,[41]擁立金章宗的庶兄完顏珣繼位,是為金宣宗[40]。

1213年金宣宗繼位之初,胡沙虎執金朝大權。胡沙虎威脅中都守將術虎高琪作戰不力,最後反被其所殺。同年秋成吉思汗兵分三路攻金,他派皇子朮赤經略山西、皇弟合撒兒往河北,他與幼子拖雷往山東發展,金朝只有中都、真定、大名等十一城未失。隔年金宣宗求和,獻黃金與岐國公主與成吉思汗,蒙金和議達成。[39][42]

金國形勢圖(3張)

在蒙軍撤退後,金宣宗不顧徒單鎰等反對,與術虎高琪遷都汴京,僅派太子鎮守中都,引來河北軍民不安。1215年蒙古以金帝南遷為由,再度率軍攻陷中都,至此占領河北地區。同年十月,蒲鮮萬奴在遼東自立,建東真國。此時金朝龍興之地遼東被蒲鮮萬奴與耶律留哥瓜分,山東與河北一帶都是民變的紅襖軍,金廷只能控制河南、淮北與關中一帶。當時河患泛濫成災,黃河自從金室南遷後改道,流向東南。河患的範圍非常廣泛。[40][42]

金宣宗南遷之後國勢益弱,蒙古已經取代金朝稱霸東亞,由於成吉思汗與花剌子模發生糾紛而發動西征,他派木華黎統領漢地,封為“太師國王”[43],持續威脅金朝,金朝至此終於得以喘息。雖然金宣宗想要重振金朝,但無雄才大略,且又猜忌成性,政治上並無起色[31]。

1219年太原失守,金廷建立河北九公,封立王福、移剌眾家奴、武仙等九人為公,賜號“宣力忠臣”,打算以之堅守國土,但仍然無濟於事。金宣宗任用術虎高琪,他們苛刻成性,接連南征南宋、西征西夏以擴張領土,並且持續抗擊蒙古。此時金朝內政不良,軍力已衰,經過多次戰爭後又使金朝處於四面楚歌的局勢。1219年術虎高琪被金宣宗殺死,戰事直到金宣宗駕崩以後才平息。1224年金宣宗去逝,由於其長子早逝,故由三子完顏守緒繼位,即金哀宗。

金哀宗即位後,鼓勵農業生產,與南宋、西夏和好。建立直屬中央的忠孝軍,任用完顏陳和尚等抗蒙名將,於1228年大昌原(今甘肅省寧縣太昌鄉)擊潰蒙古軍。而後金軍收復了不少土地,讓金朝起死回生。然而其盟國西夏因為之前的戰爭使得國力衰落,最後在1227年被西征回來的蒙古所滅。同年成吉思汗去世,1229年正式由其三子窩闊台繼位,是為元太宗[31]。

此後蒙古再度對付金朝,1230年窩闊台汗發動三路伐金,窩闊台汗率大軍渡黃河直攻汴京,斡陳那顏率東路軍走濟南,其四弟拖雷率西路軍自漢中借宋道沿漢水攻打汴京。1232年拖雷成功迂迴至汴京,金哀宗派完顏合達、移剌浦阿率大軍阻擊於鄧州。此時窩闊台汗率大軍渡河,並派速不台攻汴京。而完顏合達急率軍北援汴京,與拖雷率領的蒙軍於三峰山(今河南禹州市東南)發生三峰山遭遇戰,金軍精銳潰敗,名將張惠、完顏合達、完顏陳和尚與移剌浦阿先後戰死、被俘殺。蒙軍圍攻汴京,迫使金哀宗求和。而後金廷殺蒙古使者,蒙古再度圍攻汴京[31]。

金哀宗堅持至年底放棄汴京,南逃歸德(今河南商丘市),汴京守將崔立降蒙。蒙將史天澤一路緊追不捨,金哀宗逃往蔡州,蒙古軍約宋將孟拱、江海率軍聯合圍攻。1234年正月蔡州岌岌可危,金哀宗不願當亡國之君,將皇位傳給統帥完顏承麟,是為金末帝。此時蔡州城陷,金哀宗自殺,末帝死於亂軍中,金朝覆亡[4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