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右手天使》是傑姆謝德·烏斯莫諾夫執導的幻想片,MalohatMaqsumova、瑪若夫·普羅當那等參與演出,2003年在法國上映。
《右手天使》的劇情講述一個不知悔改的浪子從俄羅斯監獄返回自己的家鄉,希望重病的母親活得有尊嚴,彌補他跟母親和弟弟之間的裂縫的故事。
哈穆偌是一個浪子,在監獄裡服刑十年。十年後,由於母親病危他終於從莫斯科回到家鄉——一個破舊的小村莊。為了讓母親能夠走的體面尊貴,他翻新了房子。他預備在母親死後賣掉房子還清自己的債務,可是這時他才發現,母親其實是裝病騙他回家。他被逼債卻無力償還。母親後悔自己給兒子帶來了霉運,卻又不願意和兒子一起離開家鄉。於是她認為只有自己真正死去賣掉房子才能還清所有的債務。她和村長的母親交換了死亡時間,得到毛拉的允許。在向鄉親們分糖宣布自己即將死亡後,結束了生命。最終,哈穆偌賣掉房子還清債務,帶著私生子返回莫斯科。
顯而易見是部低成本的電影,故事發生在俄羅斯的鄉村,低矮破舊的房子像極了我們常常在國產電影中見到的場景。導演兼職攝影和編劇,民眾演員都是當地的村民。畫面很粗糙,卻剛剛好和灰暗的故事相得益彰。看一些類似的國產電影的時候難免覺得做作矯情,可是《右手天使》的情緒卻渲染得恰到好處。
事實上,電影中並沒有過分的強調和誇張主人公的苦難和無助,母親的形象更像一個先知甚至“真主”,其實她就和我們經常看到的一些母親一樣,在貧瘠生活的歷練中擁有了真正的毅力和最原始的勇氣,是不帶任何知識性的大智慧。飽經風霜的母親不同於年輕氣盛的浪子哈穆偌,前者是懂得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生存,如何在喘息間捕捉一絲希望的曙光的。所以她敢於反駁村長,不屈服於他的權勢;他把珠寶交給孫子,等待著兒子的浪子回頭。正因為這樣,當電影進行到最後時刻,母親給鄉親們分糖的舉動就顯得有些悲壯了。交換死亡日期在現實生活中看起來是十分荒誕無稽的,但在這部有些幻想色彩的電影中,它仿佛預示了希望的最終破滅。看到母親被歲月雕琢的臉毫無表情的哽咽著說出“在那個世界至少不會像現在這樣貧窮難過”的時候,麻木的神經又難免被再一次刺痛。
與母親相比,哈穆偌是少言寡語的。回到家鄉的他顯然已經無法適應這裡的生活,而他過去的種種又為他此刻的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鄉親們的指點,無法得到的信任,都使他在這條回歸的路上走得異常艱難。他無法在自己的故土開始新的生活,他四處碰壁走投無路。試圖盜竊村長財物的舉動徹底顯示了他的懦弱和逃避。他無法也不能以一種積極正常的方式解決所有問題。電影中的哈穆爾因為母親的犧牲暫時擺脫了困境,但其實,這個沒有回頭的浪子未來的道路仍舊會是一片狼藉。
電影中的荒誕還體現在人們對死亡的不能把握。村民們信奉伊斯蘭,村長是老大,毛拉是精神老大。人們無法掌握自己的死亡,任何人的死亡都要通過毛拉的允許。毛拉不允許,人便不能隨便死(自殺),否則死後不能安葬。看似荒誕諷刺的情節,給人的卻是一種絕望,對生活乃至自己生命的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