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彈道飛彈條約》

《反彈道飛彈條約》

《反彈道飛彈條約》全稱《限制反彈道飛彈系統條約》 (Treaty on the Limitation of Anti-Ballistic Missile Systems -- ABM) ,是蘇聯和美國於1972年5月26日簽署的一項雙邊條約。

簡介

美國宣布退出美國宣布退出

1972年5月26日,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同來訪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在莫斯科簽署《限制反彈道飛彈系統條約》。條約共16款,其中重要的規定有:反彈道飛彈系統是指“用以攔截在飛行軌道上的戰略性彈道飛彈或其組成部分的系統”,包括反彈道飛彈截擊飛彈、反彈道飛彈發射器和反彈道飛彈雷達;只允許雙方按規定在各自的首都周圍和一個洲際彈道飛彈地下發射井周圍建立有限度的反彈道飛彈系統。條約還規定,“雙方保證不研製、試驗或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間為基地的以及陸基機動反彈道飛彈系統及其組成部分”;“本條約的期限不應是有限的”,但“每方都有權退出本條約,如果它認定同本條約的主題有關的非常事件已經危及本國的最高利益的話”。條約自1972年10月3日起生效。

1974年7月,尼克森和勃列日涅夫又在莫斯科簽定《蘇美關於限制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條約議定書》,規定雙方只能在本國首都周圍或者在一個洲際飛彈發射基地周圍,建立一個反飛彈系統。

《反彈道飛彈條約》被視為全球戰略穩定的基石。目前有32個裁軍和核不擴散的國際條約與這一條約掛鈎。

近年來,擁有世界上最大核武庫和最先進常規武庫的美國,不斷要求俄羅斯同意修改《反彈道飛彈條約》,並且不顧條約的有關規定,加速研究、發展和準備部署國家飛彈防禦系統,謀求進一步占據地面和空間的絕對戰略優勢。1999年3月,美國國會兩院通過了有關部署國家飛彈防禦系統的法案。2001年,布希政府上台伊始,便一再引人注目地表示美國將研製和部署國家飛彈防禦系統,並多次表示,如果《反彈道飛彈條約》得不到修改,美國有可能退出該條約。8月23日,布希總統又宣布,《反彈道飛彈條約》禁止美發展飛彈防禦系統,阻礙了美國“維護和平”能力的發展,美國將按照自己的時間表,在認為方便的時候退出這一條約。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布希政府更加強調了建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重要性和迫切性,聲稱將以此保護美國及其盟國免受包括飛彈襲擊在內的各種形式的恐怖攻擊。

俄羅斯一直強烈反對美國的做法,並多次警告美國不要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世界上多數國家甚至美國的一些北約盟國也反對美國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2001年11月2日,第56屆聯大第一委員會以80票贊成、3票反對的壓倒性多數通過了題為《維護和遵守〈反彈道飛彈條約〉》的決議。這是聯大第一委員會連續第三年以壓倒性多數的表決結果通過《維護和遵守〈反彈道飛彈條約〉》的決議。

2001年12月13日,美國總統布希在白宮正式宣布退出美蘇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飛彈條約》。根據該條約規定,布希的這項決定將在6個月後正式生效。這將是美國在現代史上首次退出一項主要國際協定。

大事記

飛彈飛彈

一九七二年五月二十六日,美蘇在莫斯科簽署了《反導條約》,同年十月三日,條約生效。條約規定,雙方除首都周圍和一個洲際飛彈發射場外不得在本國領土上發展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同時不得研製和發展海基、空基、天基或機動陸基的反導防禦系統或組成部分,禁止使普通的防空系統具有攔截戰略飛彈的能力,也不允許更新或替換反導防禦系統或其組成部分以及向其他國家轉讓受條約限制的反導防禦系統或組成部分,更不允許在本國領土以外部署反導防禦系統。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美蘇為促進實施《反導條約》成立了常設協商委員會。自一九九三年起,蘇聯一方改由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克蘭等條約繼承國充任。

一九七四年七月,美蘇簽訂《反導條約》補充議定書,該議定書規定,將條約允許的兩個戰略反導基地減為一個。蘇聯承諾不在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場部署反彈道飛彈系統或者組成部分,美國則承諾不在其首都地區部署反彈道飛彈系統或者組成部分。

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六日,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克蘭四國與美國在紐約簽署了裁軍問題一攬子檔案,其中包括關於反彈道飛彈條約法律的備忘錄、關於劃清戰略和非戰略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第一份和第二份協商一致的聲明、關於加強非戰略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方面的信任措施的協定。聲明和協定規定,除了不允許研製、試驗和部署天基攔截飛彈外,所有在試驗中不用於攔截速度大於五公里/秒或射程大於三千五百公里彈道飛彈靶彈的彈道飛彈防禦系統都屬於戰區飛彈防禦系統,它不在《反導條約》限制之列。

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三日,美國總統柯林頓簽署了建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的法案。美國意欲修改《反導條約》。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日,俄羅斯總理普京在奧斯陸向美國總統柯林頓轉交了葉爾欽總統的一封信。信中強調,美國部署國家飛彈防禦系統將危及《反導條約》,給整個裁軍進程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八日,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和美國總統柯林頓伊斯坦堡會晤,雙方商定繼續討論與第三階段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和反彈道飛彈條約有關的問題。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一日,五十四屆聯大通過了中國、俄羅斯、白俄羅斯聯合提出的關於維護和遵守反彈道飛彈條約的決議。

二○○○年四月十四日和二○○○年四月十九日,俄羅斯國家杜馬在批准第二階段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同時,批准了一九九七年對一九七二年反彈道飛彈條約的補充議定書。

二○○○年五月四日,俄羅斯新總統普京簽署了關於批准第二階段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的法律,強調一旦美國破壞反彈道飛彈條約,俄羅斯將退出所有核裁軍方面的雙邊協定。

二○○○年六月四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柯林頓舉行正式會談。雙方就在莫斯科建立飛彈發射情報交換中心達成協定,但在是否修改《反導條約》上未能取得進展,俄羅斯仍堅決反對修改《反導條約》。

二○○○年六月九日,俄羅斯向北約提出關於建立全歐飛彈防禦系統的計畫,該建議包括五點內容:聯合評價核擴散和可能性的核威脅的性質和規模;聯合擬定全歐非戰略性反飛彈系統的概念以及建立與部署這一系統的程式;聯合建立有多方參加的全歐飛彈預警中心;聯合舉行司令部演習、研究和試驗;聯合研製非戰略性反飛彈系統。

二○○○年六月二十一日,獨立國協國家首腦會議就維護戰略穩定問題發表聲明,呼籲要原封不動地保持《反導條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