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代學苑,繁華似錦;大家風範,光彩照人。本叢書以獨特的編纂方式,薈萃海內外華人學者研究成果中的華彩樂段。或以時間為序,或按問題分類,分則獨立成章,合則一氣呵成。各家學業有專攻,文風呈個性,但都學融哲經文史,識貫中外古今。思如大鵬飛天,水擊三千里;心如澄江秋月,不作虛妄語。創見多多,新意比比,各領風騷,自成一格。一卷在握,可含英咀華,探無窮意蘊;一套置案,如群山連綿,盡顯學苑無限風光。作者簡介
成中英,1935年生於南京。原籍湖北省陽新縣。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後留學美國,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1973年首創《中國哲學季刊》並任主編至今。1976年創辦國際中國哲學會並任名譽會長。1985年創設美國遠東高級研究學院。主要著作有《歸納理論》、《心物同一問題》、《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科學真理與人類價值》、《中國哲學的現代化》、《知識價值》等。目錄
序一、《周易》為易的傳統的綜合與總結
二、三易的共同起點——易的經驗體驗
三、從易的經驗與體驗到易道的建立
四、易的體驗與向度
五、易的未來發展與研究方向
六、《易經》的思想體系
七、《易經》與新科學
八、《易經》與預測
九、《易經》的倫理次序
十、簡評《中國實學史》
十一、亞里士多德論範疇
十二、康德的十二範疇
十三、箕子所舉“洪範九疇”
十四、五行思想的對應性
十五、陰陽思想的辯證性
十六、《易傳》與老莊
十七、中國哲學的本體範疇
十八、天、道範疇分析
十九、性、命範疇分析
二十、理、氣範疇分析
二十一、心性範疇分析
二十二、我與佛學
二十三、我與禪學
二十四、佛教在當今社會中的角色
二十五、宋明理學家對佛教的批評
二十六、科技知識與道德價值
二十七、文化傳統與社會變遷
二十八、近代中國與現代西方的社會發展
二十九、中西文化之爭的評價
三十、內省與外觀
三十一、新儒學與新儒家
三十二、超越與自我超越
三十三、知識與價值
三十四、民主化與人文精神
三十五、中國美學四題
三十六、“排他性人道主義”
三十七、“包容性人道主義”
三十八、儒家是一種“包容性人道主義”
三十九、懷特海的有機宇宙和儒家本體宇宙論
四十、道家對自然世界的看法
四十一、朱熹遇遁之家人卜
四十二、“朱子晚年定論”之不定論分析
前言
上海王元化先生近年主持當代中國文化與社會學者論述的精華文錄編纂工作,貢獻極大,且極具時代意義。他決定編選我的文錄,並商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邵東方博士和上海大學錢鋼博士(後因病改由上海復旦大學錢文忠博士)著手編輯。邵東方博士對我的思想自早既有認識,又處事嚴謹,而錢鋼、錢文忠博士非常負責任。1998年12月邵博士乘來檀香山之便,特別花了近兩天的時間與我商定選稿的條例,並在他已掌握到的文獻之外收集我的近稿與新稿。我想,自南開大學的李翔海教授撰寫討論我的哲學體系的專著《尋求德性與理性的統一》於1998年初出版以來,邵博士是收集我的已發表的中文文章最為完整的學者了。這裡牽引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英文已發表的文章或已出版的著作又如何呢,對此問題我只好無奈的說:暫時的付諸闕如了。無疑的,在這些中文已發表的文章里(其中也有少量的自我英文論著中翻譯出來者),我的思想的面貌和精神也應該有了相當完整的呈現。但問及我自己如何給這個面貌與精神一個框架和主題,卻是一個不得不令我深思的課題。哲學思想是從生活與文化中提煉出來的,但它卻又能影響生活與文化。同理,歷史賦予了哲學一些時代的特性,但哲學也賦予了歷史一些價值的含義。因而時間的過程與理論的線索對理解一個哲學思想家是同等的重要。要表達兩者更是要訴之於實際的文字。就此言之,一個哲學思考者的文字著述同時顯示了他的哲學思想的歷史性與理論性。作為一個當代的中國哲學思考者,顯然,我的思想也不例外。但什麼是我的思想的面貌與精神的特色呢?這個問題在我嚴肅考慮之後覺得還是最好留給後來的人來論斷。但我回顧和檢討自己思想的發展方向和它所必須要承受的歷史命運,我願意說我是在一個極不和諧的時代里極力想創造出一些和諧,也想在諸多價值的概念中深入到和諧的核心來掌握創造的真理,以使創造和諧成為可能。對我而言,和諧是形上學,真理是詮釋學,正義是道德學,而美感則是包含和諧、真理及正義的價值學。這可說是我自60年代以來所寢寤以求、無日不思的中心關懷主題。
20世紀80年代以後,我運用了“本體詮釋學”一詞以表達我認為具有時代性的中心課題:如何結合知識與價值,如何融合東方與西方,如何在天與人、知與行、古與今、內與外、人與己之間取得和諧與創造和諧。天地之間的不平與人與人之間的不義或許是天地創造萬物過程中的大數與邊際效應,但人之作為自覺的存在,其自覺的意義卻不能不說是在人可以憑藉其智慧來彌補天地之缺失;然而,為此天地要付出的代價卻又必須是人的用知與用智以行惡與逐惡的能力與自由。因之如何完善人的心以為天地之心,就成為本體詮釋學中所蘊涵的一個道德的命題了。詮釋必須預設了知識與價值的前提,而本體卻必需是同時呈顯於主體之外又包含於主題之中的世界及宇宙。詮釋因之同時是理智性的與意志性的創造活動。它包含了知識和對知識的認識,也包含了價值與對價值的評價。它同時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問題,但也針對一個時代指陳了問題的所在和未來的走向。一個人的惡莫大於自覺的為惡,也莫大於自覺的製造持續的矛盾與不和,一個人的善也莫大於自覺的克服自覺為惡的動機與性向而努力於創造持續的與較多的和諧。在這個意義上,原始的儒家對我有一個內在的含義:孔子說“克已復禮為仁”,對我來說,克已是位元組的去惡,復禮則是自覺的為善。
……
精彩書摘
不用說,每一個個體的人都具有人類的一般特徵,正因為如此,不論他具有何種種姓特徵,都應該得到平等對待。聖賢者從其自發的覺悟中,另一些人從超驗的精神源泉如上帝和天堂中,領悟到的人性的理性、高尚道德和尊嚴,按照這種理論,我們可以說所有人在道德本質、道德價值和道德尊嚴上都是平等的;因此,人不應該是為達到其他目的而採用的手段。不論從遺傳的角度還是從道德的角度,公正就是為平等而平等,它要求所有的人都得到平等的尊重,不論他們在天性或社會地位上有什麼差別,更不論他們在膚色、種族、信仰和性別上有什麼差別。然而,社會公正的原則又的確允許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平等或者差別,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平等的人和事,這才是真正的公道或平等。不過,這裡有一個實際的問題,即哪些差別重要,哪些差別不重要。……
書摘1
一 五
陰陽思想的辯證性
中國哲學中的範疇比五行更為根本的是陰陽思想。陰陽思想如同其他中國哲學中的範疇一樣,乃起源於對自然現象的觀察、體會、綜合及概括。即使在甲骨文中陰陽並未成為哲學具體的範疇概念,陰陽現象的經驗似乎在周初或更早就有說明解釋現象的能力了。易之卦辭雖未特別提及陰陽的分別,但乾坤(天地)、坎離(水火)的分別卻加深了陰陽兩氣的認識。《易經》固然不談陰陽,但易之變化無一不是就陰陽的變化立言。故透過《易經》吾人可以了解中國哲學中範疇的靈活性及實用性。更進一步言,透過《易經》吾人可以了解中國哲學範疇的辯證性。中國哲學特徵之一乃是其辯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