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非
出生日期 | 1928年8月1日 |
|
人物簡介
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1928年8月出生,籍貫河南。在舞台、銀幕、螢屏上飾演大小角色90多個,還為中外影片及電視片配音。參加影片《六十年代第一春》集體編劇和電視劇《賣大餅的姑娘》集體編劇。合作導演了電視劇《山林奏鳴曲》、《洋場歌女》、《閃光的青春》、《於伶的一生》等。參加演出的影片中,較有影響的是《李雙雙》中的金樵、《車水馬龍》中的生產隊長、《不夜城》中的翟海生、《208客機》中的周恩來總理等。現為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會員、中國影協上海分會會員。(詳細資訊)
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電影名:六十年代第一春
導 演:沈浮 劉瓊 林揚
編 劇:張駿祥 沈浮 黃宗英 丁然 孫永平
主 演:劉鴻聲 鄧楠 張雁 劉非 吳雲芳
上 映:1960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劇情片
六十年代第一春 (1960)故事梗概
上海大華帶鋼廠生產中有幾道工序都靠繁重的體力勞動操作。新任廠黨支書兼廠長的楊光沛,從親身體驗中認識到技術革新的重要性。但他在實現全廠機械化的工作中,未能依靠民眾,只靠少數幾個人。1959年冬,青工王炳生發明創造了自動走邊機,楊光沛未給予重視。1960年春,志成廠實現了機械化,改變了落後的面貌,使大華廠很受震動。區委召開學習志成廠、趕超志成廠的大會。大會上,同行業紛紛提出先進指標。大華廠本想提“五一”國際勞動節實現全廠機械化,楊光沛在發言前曾徵得老工人金海師傅的擁護,但廠里另一位最有技術的師傅顧阿品提出異議,因為他一直主張國慶節實現全廠機械化。大會以後,楊光沛從與區委工業部林部長的談話中得到啟示:搞技術革命是工人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高速度建設社會主義的願望和要求,如果發動民眾,就能取得勝利。回廠後,他馬上提出方案,和民眾商量。王炳生提出的“七天革命”實現全廠生產工序機械化的倡議得到熱烈回響。而顧阿品擔心負失敗的責任,堅持主張分工包乾,並把製作“出鋼機”的工作承擔下來。戰鬥打響了,全體職工克服重重困難,在第六天,五道工序的機械化革新完成了四道,只有顧阿品的“出鋼機”仍未成功。全廠職工都很焦急。後來,顧阿品在楊光沛和金海師傅的說服下,在黨的領導下,在王炳生等工人的協助下,在距七天時間僅剩18個小時的緊急關頭完成了任務,全廠生產工序實現了機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