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人體寄生蟲學》一書在傳統人體寄生蟲學基礎上增加了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分子生物學內容,並以微觀與巨觀相結合的方法,闡述寄生蟲及其與宿主的關係,側重闡述致病機制及其與臨床的關係,揭示寄生蟲病發生、發展、流行規律及防治原理。在介紹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與方法的同時,適當引入有爭議或未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
內容簡介
本書為便於學習,在醫學原蟲學與蠕蟲學中,按所寄生部位進行編排。因考慮到瘧原蟲的重要性及內容所占篇幅,將其單列為一章。在形式上與第一版不同的是,每種蟲的前面有簡單的概述,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在其文後附有思考題、每章的末尾有小結及參考文獻。
目錄
第一篇總論
第一章寄生蟲生掬學
第二章寄生蟲感染與寄生蟲病特點
第三章寄生蟲感染的免疫
第四章寄生蟲的危害性及寄生蟲病控制
第五章寄生蟲病流行因素、特點及防治
第六章寄生蟲學的研究與發展方向
第二篇醫學原蟲學
第七章醫學原蟲概論
第八章寄生於腔道的原蟲
第九章寄生於血液和組織的原蟲
第十章瘧原蟲
第三篇 醫學蠕蟲學
第十一章吸蟲概論
第十二章寄生於消化系綻的吸蟲
第十三章寄生於血液和組織中的吸蟲
第十四章絛蟲概論
第十五章寄生於消化道中的絛蟲
第十六章寄生於組織中的絛蟲
第十七章線蟲概論
第十八章寄生於消化道的線蟲
第十九章寄生於血液和組織的線蟲
第二十章豬巨吻賴頭蟲
第四篇醫學節肢動物
第二十一章節肢動物概論
第二十二章蛛形綱
第二十三章昆蟲綱
第五篇寄生蟲病病原檢查技術及抗寄生蟲病藥物
第二十四章寄生蟲學檢測技術
第二十五章抗寄生蟲藥物附錄
英漢索引
漢英索引
知識點
肝片形吸蟲病
肝片形吸蟲病的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潛隱和慢性三個病期。也有少數為無症狀帶蟲者。
急性期
相當於童蟲在組織中的移行過程,亦稱侵襲期。童蟲在組織中移行引起損傷性肝炎,是此期的主要表現。發生在感染後2-12周不等,突發高熱、腹痛。發熱波動在38-40℃之間,可持續1-2周,腹痛以右上腹為主,並可因咳嗽或活動而加劇,常可放射到肩部。並常伴有脹氣、嘔吐、腹瀉或便秘、肝大、貧血和血中嗜酸陸粒細胞明顯增高等表現。黃疸較為少見。並可有腹水、貧血等體徵。有些患者還可出現肺部和皮膚超敏反應,此期表現大約持續2-4周。
潛隱期
通常在感染後4個月左右,相當於蟲體已進入膽管。患者的急性症狀減退或消失,在數月或數年內無明顯不適,或稍有胃腸道不適症狀,而病變在發展之中。
慢性期
為成蟲在膽管內寄生引起膽管炎和膽管上皮增生階段,亦稱阻塞期。主要有乏力、右上腹疼痛或膽絞痛、噁心、厭食脂肪食物、貧血、黃疸和肝大等表現。
貧血是慢性期最常見的特徵之一,成蟲所致膽管上皮損傷、糜爛、膽管廣泛出血及成蟲食血,是造成貧血的主要原因。
此外,肝片形吸蟲還可引起異位損害(又稱肝外肝片形吸蟲病)。童蟲在腹腔中移行時,可穿人或隨血流到達肺、胃、腦、眼眶以及皮下等處,並可向附近移動,常在手術後始獲確診。在有生食牛、羊肝習慣的地方,蟲體寄生在咽部,可引起咽部肝片形吸蟲病。可見局部水腫、充血,可致暫時陸吞食困難、呼吸困難、耳聾以至窒息。
基礎醫學書籍(二)
基礎醫學(英語縮寫BMS),屬於基礎學科,是現代醫學的基礎。基礎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其所研究的關於人體的健康與疾病的本質及其規律為其他所有套用醫學所遵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