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四重奏》

1928年杜雷爾父親的早逝促使一家人不得不遷回英國。 杜雷爾給艾略特的信中大言不慚地說:“我的任務就是讓自己墜下懸崖。 要是30年前,沒有人會懷疑《四重奏》是杜雷爾的力作,得諾貝爾獎也夠了——但到底沒得著。

英國Lawrence Durrell的The Alexandeia Quartet亞歷山大四重奏
是4部小說卻是同一個故事
第一部以回憶為主充滿怨懟與挫折
第二部男同性戀
第三部全知全能觀點第四部正是主角自述
真理與真實的衝突
很值得看的小說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四重奏》的作者勞倫斯·杜雷爾的早年生活是頗為傳統的,他1912年生於印度,父親是位能幹的工程師,母親活潑嬌小。小時候看到的西藏死神偶像對杜雷爾意味深刻,在《四重奏》的第三部《蒙托利夫》裡面他回憶道:“清晨來臨,死亡神舍的詩韻仍在彌散:奇詭的圓舞,叮咚的手鼓,顫聲的嘶叫,以及哀歌舒緩的律動,似乎都籠罩在輝煌的詩與影當中。”

1928年杜雷爾父親的早逝促使一家人不得不遷回英國。杜雷爾不能忍受在英格蘭南海岸和母親弟弟在一起的生活,轉而到倫敦的酒吧裡面當鋼琴師,偶爾也搞搞攝影。那時他和女友南希生活在一起,他後來在給亨利·米勒的信中這樣形容那段日子:“到處是痰跡、碎瓶子、尿罐子。食物都買罐裝的,肉也是不新鮮的,空氣跟密封的醫院房間裡一樣。如此,我們倒有點醉生夢死的況味了。”他和南希住在希臘科孚島的時候,一面寫詩,一面開始寫小說《黑色書》。一天他偶然翻到一本髒兮兮的《南回歸線》,給亨利·米勒寫了封表示敬意的信,從此開始了這兩個揄揚亂交的宣傳家的長期通信。1937年杜雷爾、米勒、阿奈斯·寧在巴黎會師。三個人鎮夜飲酒,誇誇其談,互相鼓勁。杜雷爾給艾略特的信中大言不慚地說:“我的任務就是讓自己墜下懸崖。”住在巴黎的漂亮的猶太人特麗莎·愛潑斯坦是這種自任沉落的女人中的第一個,也很可能是杜雷爾筆下人物朱斯蒂娜的化身。

南希終於無法容忍不忠的丈夫沉浸於“愛的酒池”,帶著他們的女兒抽身而去。此時杜雷爾移情別戀伊芙·科罕,並最終娶了她。伊芙將自己的童年往事說給他聽,後來這些故事經過加工融到《亞歷山大四重奏》裡面。西默極盡挖苦地說:“時間是《亞歷山大四重奏》的一大主題,可惜時間卻不曾投桃報李。要是30年前,沒有人會懷疑《四重奏》是杜雷爾的力作,得諾貝爾獎也夠了——但到底沒得著。戰後文壇文風素樸,相比之下杜雷爾的小說如同水光瀲灩的浴缸撒滿了梔子花瓣,馥郁醉人;而今看來,《四重奏》顯得老氣橫秋,太過鋪張,不過是件古董罷了,或者說是大英帝國最後的喘息。”

三十年前杜雷爾確實風光過。《四重奏》的終篇《克利》剛剛出版,連英國文人普里切特的書評也以“獨一無二的當代小說家”一句作結,還說他對世界文學未曾觸及的那些地域有著無匹的敏感。關於《四重奏》的最大主題——愛,普里切特的評論相當精彩:“書中處處皆有對愛情的驚鴻一瞥,但沒有一個人真正動情。人們並非在討論愛情,討論的是自戀和欲望。他們談論著愛的扭曲,愛的傷感,愛的軼事,愛的花樣,愛的消逝,就是沒有愛本身。人們的性愛那么輕易,可是溫存一過仍覺慾壑難填。浪漫盡頭,他們越過情人的肩頭還在張望著什麼。”杜雷爾1988年接受電視採訪時說:“我不得不承認我一生裡頭沒有任何東西讓我開心。從爬出娘胎的那天起我就煩透了。”西默尖刻地說:“性是使杜雷爾遠離煩悶的調劑品。”1990年勞倫斯·杜雷爾未明所以地死在一間法國浴室。

故事梗概

寫作背景

權威評價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