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者:陳培湛著譯者:林雄歐初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21805867
頁數:179
裝幀:平裝
開本:32
市場參考價:¥13
目錄
第一章早年經歷
一、生於普通人家
二、萌發電影之夢
第二章初期探索
一、打雜工與扮黑兵
二、師從名師鄭正秋
三、首次獨立導演影片
四、與民眾共赴國難
五、在挫折中求索
第三章走向成熟
一、關注勞工的《都會的早晨》
二、享譽中外的《漁光曲》
三、愛恨交集的《新女性》
四、關愛兒童的《迷途的羔羊》
五、“一個意念三種因素”的製作“方式”
第四章抗戰之路
一、南下香港
二、動員民眾
三、輾轉桂渝
第五章創作高峰
一、編導藝術精品《一江春水向東流》
二、促進粵語片創作發展
第六章新的征程
一、竭忠盡智的領導者
二、未領“百花獎”的最佳影片
《南海潮》
三、“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磨難
尾聲:人民的緬懷
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內容提要
蔡楚生,廣東潮陽人,中國電影藝術大師。1927年冬到上海學藝,師從名師鄭正秋。其作品《都會的早晨》、《新女性》、《迷途的羔羊》,關注下層民眾疾苦,展現出過人才華;《漁光曲》更是享譽中外,獲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榮譽獎。抗戰時期,南下香港,輾轉桂渝,激勵民眾抗日。抗戰勝利後,在上海編導藝術精品《一江春水向東流》。新中國成立後,蔡楚生為電影界領導者之一。他竭忠盡智,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立下殊勛。其編導的《南海潮》(合作)深受觀眾喜愛。“文化大革命”期間,蔡楚生慘遭磨難,含冤去世。本書描述了蔡楚生的創作歷程,對其藝術成就進行了全面淪析。
書摘
第一章早年經歷
一、生於普通人家
中國電影藝術大師蔡楚生,小名立通,字茂楚,號楚生.l906年1月12日(陰曆乙巳年十二月十八日)生於上海菜市街吉祥里,祖籍廣東省潮陽縣神仙里新鄉(今潮陽區銅盂鎮集星村)。潮陽縣人多地少,又具有面臨南海、交通便利的條件,所以當地人歷來有經商傳統。光緒《潮陽縣誌》雲:“居城市者多工賈,工多奇技”。蔡楚生祖父蔡建之早年就外出謀生,後到上海經商。父親蔡良(1882—1942),字振貴,號純甫,因家貧,隨父到上海經商並成家。蔡楚生在日記中說到父親“性情剛烈,曾受過中等教育,雖屬商人,卻也雅好書畫,在我稍長時他也給我以很大影響”。蔡楚生後來到上海華劇公司打雜,很快掌握寫字幕的工藝:在受到老闆的奚落時,寧折不彎,都體現出其父的潛在影響。母親鄭清修(1885—1953),蔡楚生說:“我母親很美很聰慧,沒讀過書,卻認得許多字:她善刺繡,也會剪紙,畫花樣。我小時她即教我畫畫,她所畫的東西,都是別出心裁而不拘泥於民間固有的形式。”蔡楚牛說他日後之所以成為文藝工作者,與母親給的影響不可分割。
蔡楚生在家中排行老二,長兄蔡庸,三妹蔡娥,四弟茂和(魯生),五弟允明(慧生)。兄弟之間,感情甚深。蔡楚生在1938年4月的返鄉日記中說到,十五年前深秋時節,其兄因痢疾而逝,“每思及此,輒為傷心流淚,不能自已!”又在日記中記述自己與弟弟踏水車、捕魚,還給兩個弟弟取別名魯生、慧生,與自己為楚生,合稱“三生”。在6月的日記中.蔡楚生又記述到魯生、慧生由汕頭抵達香港,為他代抄《南海風雲》劇本。可見,蔡楚生幾兄弟之間情深誼長。
1912年,蔡楚生一家回到故鄉。到讀書年齡時,蔡楚生被父親送到本鄉私塾“蔡氏溪祖祠”念書。蔡楚生是一個努力讀書的好學生,每天第一個到學校。不過,他又是一個很倔強的孩子。蔡楚生好友凌鶴寫於1936年的《蔡楚生論》(原載《中華圖畫雜誌》第44期)是我們了解蔡楚生童年經歷的重要資料。凌鶴在文中曾說到,一次,一個學生在學校闖禍,先生卻將蔡楚生痛打一頓,引起了他的反感。他覺得在這個私塾學不到真本領,於是退學回家,向祖伯學習古代詩文,還向父親學習書法。
作者簡介
陳培湛,1941年生,廣東龍川縣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理事。長期從事文學理論、電影理論和電影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的著作主要有《電影美學教程》,發表的論文有《聲畫對位的心理基礎與審美功能》、《論電影藝術的民族性與圍際性的關係》、《關於第六代導演新作的思考》等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