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遠征軍》由《衝出亞馬遜》的導演董亞春打造的戰爭大戲匯集黃志忠、張豐毅、柯藍等,作為第一次真實展現遠征軍抗戰歷史的電視劇,該劇用單集超100萬的投入打造史詩大劇。2011年2月首播。
《中國遠征軍》從策劃到創作歷時十多年的時間,總投資達近億元。每集的拍攝費用超過100萬元,還遠赴韓國完成了後期製作,創下中國戰爭題材投資總額和製作成本的新高,是首部全面地展現1941年12月至1945國中國遠征軍征戰史實的電視劇。
它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亞洲主戰場之一的中緬印戰場歷史為背景,既藝術又真實地再現了中國遠征軍在同古戰役、仁安羌戰役、野人山大撤退、密支那會戰和滇西大反攻等重大歷史戰役中的悲壯經歷,還原了戴安瀾、孫立人等中國遠征軍抗日名將。導演董亞春稱這是一部“具有沉重歷史使命感”的電視劇,能拍攝這樣的作品是很多導演的夢想。
這部戰爭史詩級電視劇,跟《我的團長我的團》的題材相似,以中國遠征軍為主角,更是首部全景再現六十多年前中國軍人遠赴緬甸抗戰歷史的歷史正劇。內地樂壇一哥孫楠也將獻聲這部恢弘的電視巨作,他還將演唱江蘇衛視改變海岩作品的自製劇《生死之戀三部曲》主題曲。
劇情簡介
1938年10月,日本在占領了武漢以後暫時停止了正面進攻,轉而封鎖中國的沿海地區,同年底侵占了廣東和海南島。當時抗戰的總體形勢是日本強大,但是人少國小,中國反之。這樣,日本希望快速交戰結束戰爭,而中國正好相反,所以停止正面進攻,轉而封鎖中國是日本人最恨毒的一招。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摧毀中國本來就十分可憐的國防工業,還可以堵死國際上援助中國的海上通道,孤立無援的中國就只能一步步滅亡。
一邊是日本扼住中國的咽喉,妄圖置之於死地,一邊是生死存亡之際的四萬萬中國人試圖掙扎著脫離絕境。戰爭就是這樣,圍繞著封鎖和反封鎖進行著。1937年8月,雲南省主席龍雲向蔣介石提出《建設滇緬公路的計畫》。在這個計畫中,將修築從昆明出發,經雲南西部到達緬甸北部的臘戍,最後直通印度洋的公路。這樣,來自海外的物資就可以在相對安全的緬甸仰光港上岸,然後通過鐵路和公路運往中國西南的大後方。
韓家系祖籍雲南滇西的書香門第。韓家長子韓紹功是戴安瀾將軍麾下的一名上校團長,其弟韓紹勛是跟隨孫立人將軍的少尉排長,妹妹韓紹英則是中共滇西支委的重要成員。
珍珠港事件後,中、美、英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中國政府組建了遠征軍。遠征軍奉命入緬後,韓家人離開昆明,分赴緬甸、重慶和滇西三地,一家人由此開始了歷經三年血與火的洗禮以及情感、命運的考驗。兄弟倆同赴緬甸作戰,先後經歷了中、英聯軍緬北大潰敗,經歷了戴安瀾等將士的重大犧牲,也經歷了中國遠征軍反攻緬北和反攻滇西的偉大勝利。
在抗日戰爭最後時刻,中國遠征軍同仇敵愾,奮勇抗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角色簡介
韓紹功(黃志忠飾)
是一位經歷了大小各種戰役的上尉軍官,遠征軍戰鬥英雄的代表人物。出生書香門第,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棄文從武,在打仗時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自律、嚴謹但決不迂腐。
孫立人(張豐毅飾)
這個鐵血硬漢的形象和張豐毅本人相比更像是本色演出,原來計畫讓姜文來飾演這個角色,但是他的檔期排滿了。孫立人是另類的將領,畢業於美國名校,戰功赫赫,享譽海外。
何玉姝(柯藍飾)
“先鋒女性”何玉姝,是片中極大亮點,她隱忍、大義、具有成熟女人的魅力,也有戰爭中女性的堅毅。她與韓紹功的感情也是本片一大看點。
謝孝彰(劉小寧飾)
出身商家、天資聰穎。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晚孫立人兩年,二人曾同為學校藍球隊隊員。懂英語,喜戰略,行事穩健,不犯錯誤。
韓母(岳紅飾)
韓家系祖籍雲南滇西的書香門第。長子韓紹功是上尉軍官,次子韓紹勛是少尉排長,小妹韓紹英是中共滇西支委的重要成員。岳紅扮演劇中“韓家”的大家長“韓母”。
羅星(李玥飾)
純淨的華裔美國姑娘:關注底層,關注士兵,關注內心,她一直暗戀著韓紹功。
影片創作
45集戰爭史詩劇作《中國遠征軍》充分還原了歷史,全景展現了二戰期間中國軍隊遠赴緬甸抵抗日軍侵略的戰爭史實,近30萬中國軍隊為保衛中國唯一的對外聯繫通道――滇緬公路進入緬甸與日寇作戰,付出了10餘萬人傷亡的慘重代價,最終全殲緬甸日軍,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傳奇。
該劇最大限度的保持了歷史的“原汁原味”。據介紹,主創人員蒐集了大量“中緬印抗日戰爭”史料,集中關注了滇緬之戰的進程和節奏,除了對二次進緬有所涉及,劇中更有孫立人、戴安瀾、野人山等真實的人名地名出現,甚至當年遠征軍保存下來的家書也被演員們拿來揣摩當時戰士們的心態,再加上現代科技對戰場上炮彈轟炸的真實再現,全劇堪稱是全面表現中國遠征軍抗日戰爭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劇中,黃志忠飾演的韓紹功有著報效家國的錚錚鐵骨耿耿丹心,張豐毅還原了歷史人物孫立人,劉小寧將謝孝彰歷經心境蒙塵後重新找回理想與信仰的心理精彩刻畫,柯藍挑戰了優雅幹練有才情的女軍官何玉姝……全劇有血有肉,有戰爭慘烈也有真摯情感,將觀眾不由得帶入了那段血與火交織的戰爭歷史之中。
一段塵封的歷史被掀開,《中國遠征軍》展示了中國人不僅在國內英勇抗戰,在國門之外與法西斯的殊死搏鬥同樣卓絕。
影片風格
源起製片人11年前走進國殤墓園
如果要追溯源頭,張麗影製作這樣一部電視劇的動念始於11年前。當時還是記者的她,赴騰衝採訪,無意中走進疊水河畔的國殤墓園。這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戰時期正面戰場陣亡將士紀念陵園,1945年7月7日落成,為紀念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衝戰鬥中的陣亡將士而建。松柏參天。幾千塊墓碑,仍按著戰鬥序列,軍、師、團、營、連、排、班的編制,佇列整齊地矗立,從山底直至山頂。張麗影拾級而上,目睹墓碑上銘刻的士兵年齡:十六歲、十八歲、二十一歲……她感到心臟縮作一團,像被人狠踹了一腳:“中國遠征軍的歷史,我們竟然從不知道。”
從1942年到1945年,為支援英國軍隊在緬甸殖民地對抗日本帝國陸軍,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惟一補給線滇緬公路的安全,已加入同盟國作戰的中華民國政府先後兩次派出近30萬部隊進入緬甸,與英軍、美軍協同合作,共抗日寇。在經歷了第一次遠征的大潰敗,前後付出了10餘萬人傷亡的代價後,中國遠征軍全殲滇西、緬甸日軍精銳,凱鏇榮歸。由美國裝備、訓練的中國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部隊,也誕生於此次遠征中。這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是中國軍人在國際戰場上以血淚寫就的輝煌一筆,也是抗戰由相持階段轉入反攻階段的開始。然其傷亡之慘烈悲壯也空前。
自蔣介石政府去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在漫長的時間裡有關中國遠征軍的事跡變得湮沒無聞,與其他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浴血抗敵故事一樣,甚少被國內的教科書和主流媒體提及。轉折點出現在2005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大會上講話,提及“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此後,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種種史料的搶救性開掘、研究以及曝光逐漸頻繁。就是在2005年,張麗影擔任製片人的《滇西往事》在央視八套播出,這是第一部登入央視、正面反映滇西抗戰的電視劇,而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歷史被作為了該劇劇情展開的大背景。幾乎同時,張麗影開始籌備她的“滇西三部曲”之二《滇西1944》,中國遠征軍抗日戰鬥中的決定性一役“滇西大反攻”被正面展開,國軍將士成為故事主角而非背景。《滇西1944》2010年初也在央視八套黃金時間播出。
“就像是曲線救國。”談及其滇西題材的前兩部,張麗影毫不諱言她真正的野心所在,是這第三部的《中國遠征軍》。前兩部的試水,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等待著輿論播出環境的逐漸改善與寬鬆。而現在,“天時地利人和兼備”,她覺得是時候推出一部劇為遠征軍歷史立碑,將滇緬印戰場的前因後果,將歷時三年半的中國遠征軍作戰歷程全景呈現了。“讓更多人知道。”這正是11年前走出騰衝國殤墓園的窄門時,張麗影的心情。
片方立足“國際視野”
第一次與編劇洽談,製片方就提出了“國際視野”、“全方位體現全國抗戰大格局”的要求。這是“滇西三部曲”的漸進式邏輯,也是張麗影拍出一部向“經典二戰劇”看齊的大製作的野心。從另一個角度,這樣的方向,也體現了製片方對播出尺度的敏感—宏大的格局、囊括全國抗戰形勢,更便於電視劇在表現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主體內容下,同時展開共產黨方面對抗戰的貢獻以及不可忽略的民眾抗日熱情;而一條編織其間的“紅線”,將大大助力於《中國遠征軍》電視劇的審查和播出過程。滇緬印戰場前線的浴血戰鬥、戰時陪都重慶的腐敗與紙醉金迷、淪陷騰衝的民眾艱難與堅守,形成結構《中國遠征軍》電視劇的“品”字形大框架。但無疑,後兩個部分都是為了從功能上支撐戰局、戰場這個重頭戲的充分鋪展。
編劇邱對耗時半年,在史料堆中淘選,找到了一條讓自己心悅誠服的“紅色”線索:從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到遠征軍這段歷史結束,共產黨機關報《新華日報》一共刊發了有關滇緬印抗戰的報導、通訊共680多篇。邱對覺得,要客觀呈現遠征軍的歷史,劇中的“紅線”也必須經得住史實的考驗,而《新華日報》當時所做的一切有跡可循,於是一個共產黨戰地女記者“韓紹英”的形象應運而生。遠征軍入緬的1942年,國共合作繼續,設立在國民政府陪都重慶的八路軍辦事處還是一個公開合法的機構,而重慶《新華日報》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一直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被國民黨勒令停刊。邱對總結當時在國統區發行的《新華日報》所做的工作:“經常散布一些民主和自由的言論。這是當時的蔣政權所不喜歡的,有時候《新華日報》甚至要開天窗,給一個標題,下面正文沒東西寫。國民政府的新聞審查也比較嚴厲。反獨裁,團結,抗戰,要自由,要民主,這些當年《新華日報》的言論有人曾專門蒐集編過一本書《歷史的先聲》,我讀後覺得《新華日報》的仁人志士們真牛。”另外,邱對也發現《新華日報》當時配合全國的抗戰大局,刊發了很多國軍將士在前線的通訊,人物特寫;它的文藝副刊做得特別好,在重慶的所有報紙中讀者最多,集中內容也是在推動抗戰,推動統一戰線。“淘到的史實足以撐起這條紅線放在裡頭了。”邱對說。
編劇出發點——“對得起這段歷史”。
父親是軍人,岳父也是軍人,邱對卻是第一次創作戰爭題材的電視劇。少年時代他曾是不折不扣的軍事迷,重要的理想之一是成為戰鬥英雄,甚至認為自己生不逢時。但年歲的增長使他“很久不迷這種東西,連軍事節目都不看了”。“戰爭帶來的摧殘和傷害遠遠大於我們從戰爭中想像的快感。”打打殺殺、血雨紛飛、意志較量的視覺衝擊不是戰爭劇的全部,邱對希望能寫一部“真正無愧於二戰這一偉大時代”、具有“經典戰爭劇的氣質”的作品。更重要的,他希望能“對得起這段歷史”。閱讀是他首先做的工作。歷時七個月的史料積累,邱對將所有能找到的、涉及中國遠征軍的出版物讀遍,不再出版的書,他不惜代價從網上的舊書店購進,淘了一大堆,包括1944年重慶出版的國民政府《步兵操典》 。資料很多,但是良莠不齊,“珍貴的、非常客觀的少之又少”。通讀完畢,邱對的感受是:“以訛傳訛的東西很多,包括遠征軍的後代在談到父輩的事情時,也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諱言失敗,諱言缺陷,總是在強調勝利,強調客觀原因。甚至有些號稱紀實性的東西,沒有史學標準的嚴格限制,很多描述是由著自己的想像。”
要使整個劇本做到儘量的完整、客觀,需要劇作者把所有讀到的、說法不一甚至相矛盾的資料,都翻爛了以後自己找出一條路。邱對舉了孫立人將軍統帥的遠征軍新38師第113團在緬甸仁安羌解救七千英軍、大勝日本第33師團的著名戰役“仁安羌大捷”為例。“仁安羌那一戰,圍困七千英軍的,到底是多少人?史料上很多都說那是日軍第33師團。按照日軍當時的編制,一個師團是兩萬五到三萬人。而我們一個團是一千人。後來的戰果表明孫立人以一千人之力解救了七千英軍不說,還把日軍兩萬五千人給打跑了,打得屁滾尿流—我覺得這事兒不對啊!然後往細里去找,有人說真話了:當時那不是日軍33師團的全部,只是兩個加強大隊。”
還有一個問題,孫立人知道對手的兵力只是兩個大隊嗎?邱對在鳳凰衛視製作的遠征軍紀錄片裡看到了一段老兵口述,老人說,孫立人在戰鬥勝利以後才弄清了日軍不是一個整師團,孫當時有點後怕同時覺得這事挺有意思,有點歪打誤撞。可是邱對依然對這段口述回憶的準確性表示懷疑。“這話能信嗎?我轉了一圈之後,覺得還是不能信。如果前去解救仁安羌的將領是戴安瀾,我相信他會做出以一千人之力對抗兩萬五千敵人的選擇來,因為他是蔣介石的嫡系、黃埔系的軍人,不管對方是多少人他都會服從命令,他的信條就是忠誠,這是黃埔軍人的信念、精神支柱,戰死在所不惜。孫立人不是這樣,他是海歸,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所受的軍事教育是作戰前必須有堅實的情報支持,假如對方是一個完整的師團,孫立人不會貿然派自己的部下去送死。至少他在某一個渠道弄到了情報,有一個大體的了解,才敢於把自己的部隊派去。那是他從淞滬戰役帶出來的部隊啊,跟他的都是生死弟兄。以國軍當時的體制,部隊、士兵就是他的政治生命,如果部隊打殘了打散了,他這個將軍也隨之不存在了。”
於是邱對的選擇是,為孫立人的決策提供了一個事先的情報,在馳援仁安羌之前,他已大體獲悉了日軍的真實兵力。“我覺得這是符合邏輯的。”邱對說。他判斷是否“符合邏輯”的標準是:能到達史實所給定的結果。“比如第一次遠征就是潰敗。你極其英勇善戰但是潰敗了,這符合邏輯嗎?你是世界一流軍隊,但是潰敗了,這符合邏輯嗎?你精誠團結、上下同欲,但是被日本人打得十萬大軍損失了六萬,這符合邏輯嗎?這裡面肯定有更強硬、更剛性的邏輯在裡面:你的部隊本身是存在問題的。”
英雄將領不再“一勝到底”
以往國內拍攝的戰爭題材電視劇,有一個很難處理的內容就是“失敗”。我軍憑藉著驚人的意志、過人的智謀、不屈不撓的精神,總能夠“一勝到底”。而這一次展開跨度三年多的兩次遠征、數場戰役,《中國遠征軍》沒有迴避真實存在過的失敗。遠征軍第一次入緬,儘管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戰役的勝利,但由於盟友英軍的不戰而退,決策高層意見的分歧和指揮失誤,最終“像一個疲於奔命、四處幫閒的戲班子”,在陷入日軍重圍,作出了慘烈犧牲後,一部分翻越野人山艱難回國,另一部分撤往印度,寄人籬下。無論導演董亞春還是編劇邱對都承認,在探討失敗原因、反思戰爭的層面,拍攝國軍正面戰場題材更容易放得開手腳。《中國遠征軍》有意在劇本內容和鏡頭剪輯上,都將前方士兵的犧牲無謂與後方官員的貪腐沉淪做著對照。
但同時,國民黨的高級將領羅卓英、杜聿明等,幾乎是第一次在大陸的電視螢屏上以正面的形象出現,而非以往影視劇中慣常的“敗軍之將”角色。戴安瀾與孫立人,更是劇中著墨頗多的硬漢、英雄。邱對說,對於這些以真名實姓出現的國軍高層,他竭力做到“動作對話都儘量依從史實”。
挖掘戰爭背後的真實
邱對提到,國產的戰爭劇可以被分為兩個階段,分界點很難說清,“過去看到的戲,創作意識上,過於強調了人的精氣神,強調民族精神、犧牲精神、反抗侵略的不屈不撓所起的重大作用,好像戰爭只要具備了這種精神其他都可以不需要,百戰百勝。其實戰爭遠遠不是這樣。現在劇作者越來越多地關注到,戰爭與精神之外的因素,關係同樣密切。精神不死、精神勝利是不客觀的,後勤保障,物資供應,士兵的素質,戰術觀念,都攸關戰爭的成敗。”邱對注意到雲南大學教授徐康明的《滇緬印抗日戰爭史》中提及的一個細節: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之後,被英軍瞧不起,“英軍戲稱我們是草鞋軍”。徐教授沒有對此做過多探討。邱對卻對“草鞋”二字印象深刻,認為值得挖掘。最早入緬作戰的第五軍200師是國民黨最精銳的部隊,也是當時中國惟一的機械化師,難道他們頭戴鋼盔卻仍舊穿著草鞋作戰?這是真的嗎?邱對一開始也懷疑,“會不會是史學家玩悲情?”一番求證之後,他驚訝地發現,不是。
草鞋,這個刺眼的符號,恰恰是當時中國積貧積弱現實的深刻反映,也暗示著當時的中國軍隊與現代化之間的距離。即便是被美國人資助的先進武器武裝的200師,竟然也無法供應士兵人腳一雙皮鞋。電視劇《中國遠征軍》圍繞草鞋做了好多戲。在開篇第一集,男一號“韓紹功”的部下就因為腳蹬草鞋,踩中一枚鐵蒺藜而不幸成為日軍的靶子,無謂犧牲。“在那樣積貧積弱的現實下,士兵們仍然如此頑強地戰鬥,這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體現。”邱對說。“這部劇里80%的內容是客觀呈現了當時那段歷史。”邱對很有信心。
每一場戰鬥都力爭最靠譜
導演董亞春此前的作品如果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那就是“主鏇律”。他拍過《延安頌》 、《八路軍》 、《解放》、《周恩來在重慶》,任職於八一電影製片廠。《中國遠征軍》是他第一次參與有關抗日戰爭國民黨正面戰場題材的創作。這是一次新鮮的經驗。“有過去拍主鏇律題材不可能有的感受。更真實,也講得更透。”董亞春說。而他把握的創作底線是:“負面的東西,再寫也不能突破正面,還是要以正面的東西為主。不能把什麼都寫得一片黑暗。遠征軍第一次入緬的失敗使觀眾情緒上壓抑到了極點,到第二次緬北大反攻的勝利又將情緒推向高潮。在悲壯的歷史中,始終要給人希望。”
遠征軍的征戰歷程本身就富有傳奇性,幾乎囊括了戰爭所有的戰場形式。“仁安羌解救英軍的那場戰鬥,是一個典型的山地戰,同古保衛戰是一個城市阻擊戰,最後的密支那是城市攻堅戰,中間的緬北撤退是純粹的叢林戰。”編劇邱對有意在劇本中對幾種類型的戰場都給予展示,而製片方也耗資巨大,一一完成。戰爭戲本來就極費錢,不同類型的戰場景別不一樣,更需逐一勘景,無法重複利用。《中國遠征軍》劇組的主創們說,他們力圖打造出一種“戰壕里的真實”,避免像以往很多國產戰爭影視劇那樣一味造氣氛。
“太多觀眾對戰爭劇中的胡打胡鬧深惡痛絕。”邱對說,“因此我對戰術研究了很多。我寫的劇本里,每一場戰鬥都有明確的戰術目標、戰術過程,主要人物的戰術動作都是規範、靠譜的。”在最初開始這部電視劇的創作時,邱對難以抑制心情激盪,他曾寫下這樣的目標:至少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就戰爭劇而言,《中國遠征軍》將會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越寫到後來,我越覺得我的編劇闡述寫得有點離譜。寫完這個戲之後我變得低調多了。”他知道,留下了遺憾,“只不過,我是很真誠地盡了我的全力而已。”
影片看點
以二戰時期中國遠征軍遠赴印度、緬甸、越南戰場參加抗日為題材的45集電視劇《中國遠征軍》,將於今日登入江蘇、雲南兩家衛視。該劇由黃志忠、柯藍、張豐毅領銜主演。導演董亞春接受採訪時表示,“和以往同類題材相比,《中國遠征軍》全景再現了那段歷史,特別是國際戰場部分。不僅故事80%都是真實的,占總篇幅一半的戰爭戲也尤為慘烈。《中國遠征軍》是首部全面系統的展現中國遠征軍戰鬥經歷的電視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結為同盟國,中國組建遠征軍入緬抗擊日軍侵略為背景,以韓紹功、韓紹英、韓紹勛等在這場戰爭中擁有不同身份的韓氏家族成員的境遇為線索,講述了以200師和新38師兩支傳奇部隊為代表的中國遠征軍在同古戰役、仁安羌戰役、野人山大撤退、藍姆伽訓練、密支那會戰和滇西大反攻等重大歷史戰役中的悲壯經歷,正麵塑造了孫立人、戴安瀾等中國遠征軍名將。
四大看點使命再現封存幾十年的歷史
導演董亞春表示,所有主創都心懷“沉重的歷史使命感”來製作這部戲,他說。1941年12月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在二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挽救了整個亞洲戰場,當時十萬大軍有六萬都犧牲在緬甸,《中國遠征軍》是以完整客觀的歷史資料為原本,同時借鑑了遠征軍倖存老兵的回憶。“重讀這段歷史,無論是戰爭命運,還是人的命運,都非常動人,相信即使是年輕的80後、90後,看了這段歷史也會被深深震撼。”
燒錢HBO特效團隊協助打造
《中國遠征軍》從策劃到創作歷時十多年的時間,戰爭場面占全劇的比例堪稱“史上最多”,每集製作費超過100萬元。為了真實還原中印緬戰場原景,劇組遠赴雲南瑞麗勐卯鎮新平村搭建了240多萬平方米的綜合景區,劇組還特意分赴騰衝、昆明兩地實景拍攝。除了整個大環境的逼真還原,就連道具也可以“以假亂真”,坦克也是不惜重金1:1按照當時美式坦克仿製的,劇中有情節介紹大部隊因為要翻越險峻的野人山,重型裝備都只能就地燒毀,光是這場戲就要炸毀十幾輛坦克,這場“燒錢戲”硬是在導演“不許NG一次性過”的號令下順利完成。
實際拍攝過程中,因為戰爭戲相當多,僅烈性炸藥TNT就用了一噸半,火藥用了500公斤。但所幸沒有出現什麼大的傷害,這全歸功於自己有一個雷打不動的規矩,但凡爆炸戲,只要一條不過就重新設計,絕不拍第二條,因為根據以往拍戲經歷,爆炸鏡頭只要拍第二條,就一定會出問題。劇組邀請HBO熱播劇《太平洋戰爭》特效團隊協助,打造了震撼的戰爭場面。
原味八成劇情是史實
除了在硬體上最大限度的還原歷史,在劇情內容和人物設定上也是儘可能的貼近史實,八成劇情來源於真實歷史。“劇中200師的師長戴安瀾、38師師長孫立人、杜聿明、史迪威等人物都是真實的,劇中重點人物性格我們也是諮詢了很多歷史學家,儘量保證將歷史還原到最真實的狀態。”董亞春介紹,任何作品都會有藝術加工,但《中國遠征軍》最大限度的保持了歷史“原汁原味”,就連遠征軍們面對戰場絕境時的演繹,都蒐集了參考史料,根據遠征軍保存下來的家書,來揣摩當時戰士們的心態,和真實歷史都有呼應。
戲霸黃志忠、張豐毅聯袂打造
戰爭史詩,人性反思,明星陣容是本劇的最大看點。因主演《人間正道是滄桑》 、《冷箭》等劇近年來人氣躥升的黃志忠飾演男一號韓紹功。柯藍飾演的女主角何玉姝是一個優雅得體又頗有才華的國民黨女軍官,與韓紹功之間也有著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戰火情緣。此番也是柯藍與黃志忠繼《人間正道是滄桑》後的再次合作,默契程度又有增進。
張豐毅出演的是男二號、抗日名將孫立人,按照張豐毅目前在影視界的位置,他很少出演男二號。但張豐毅表示自己接這部戲沒一點猶豫:“我是雲南人,曾經去過設立在騰衝、紀念遠征軍的‘國殤園’,對那段抗日的歷史會記一輩子。”
幕後製作
總投資過億導演:力爭還原歷史原貌
《中國遠征軍》從策劃到創作歷時十多年的時間,總投資達近億元。每集的拍攝費用超過100萬元,還遠赴韓國完成了後期製作,創下中國戰爭題材投資總額和製作成本的新高,是首部全面地展現1941年12月至1945國中國遠征軍征戰史實的電視劇。它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亞洲主戰場之一的中緬印戰場歷史為背景,既藝術又真實地再現了中國遠征軍在同古戰役、仁安羌戰役、野人山大撤退、密支那會戰和滇西大反攻等重大歷史戰役中的悲壯經歷,還原了戴安瀾、孫立人等中國遠征軍抗日名將。導演董亞春稱這是一部“具有沉重歷史使命感”的電視劇,能拍攝這樣的作品是很多導演的夢想。
自建景還原戰爭場面拍攝確保全全係數
《中國遠征軍》在中國遠征軍戰鬥舊址,雲南省德宏州瑞麗開機拍攝。劇組在當地搭建了一個占地360畝共240萬平方米的綜合景,根據史料儘可能還原了同古戰場、曼德勒城區、藍姆伽等遠征軍在異域征戰過的場景。為了再現當年翻越野人山時的慘烈狀況,劇組還進駐那片悶熱潮濕的樹林,更不惜重金製造當時的吉普車、坦克等重型戰爭裝備,光在野人山一戰就要炸毀十幾輛坦克。
據董亞春導演介紹:“劇中爆炸很密集,有時候炸藥點就離演員一米、二米的近距離,為了保證絕對安全,煙火組請的都是八一電影廠最好的煙火師,總計有20多人,在每一個爆炸場面都分區域布置,並有專人盯著。在開拍之前,演員要做細緻走位。”演員鄭昊則心有餘悸地回憶,“有一次拍一場有50個炸點的戲,前有炸點,後有汽油彈,稍有踩位不準就會被炸到,每次爆炸時氣浪衝擊過來我們都強烈地感覺到危險的氣息,但是慶幸的是,整個劇組的周密工作保證了這部戰爭題材戲的拍攝安全。”
爺們戲陽剛味再現演員搏命演出
在劇中飾演黃志忠手下連長的鄭昊說:“中國遠征軍的歷史是過去的軍人用生命抒寫的,咱們哥幾個也是拿生命來拍這部劇的。”劇中抗日名將戴安瀾的飾演者徐永革更開玩笑地說,“拍戲最大感受啊?導演太嚴格了!一場戲一般都拍20遍!就差打人了!”而在劇中蘭姆伽集訓這段戲也非常考驗演員體力,黃志忠說:“因為我們訓練堅持不用替身,有場戲是金尼森教官訓練我們做伏地挺身,拍那場戲我們都咬著牙,最後青筋都爆出來了。而且有一場爬山的戲,因為天氣太熱,運動量過多,好幾個主演都吐了。”
幕後故事
大型戰爭題材電視劇《中國遠征軍》即將登錄江蘇衛視,《中國遠征軍》作為一部真實反映了遠征軍悲壯歷史的抗戰類題材電視劇,還未播出就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關注。該劇導演董亞春和編劇邱對講述了《中國遠征軍》拍攝幕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醞釀劇本整五年打造精良電視劇
江蘇衛視從開年起播出的《養父》 、 《歡喜婆婆俏媳婦》兩部電視劇因為獨特的題材吸引了大批觀眾的注意,在繼這兩部電視劇後,江蘇衛視將重磅推出大型史詩類電視劇《中國遠征軍》。本劇是近期少有的大手筆投資劇目,導演董亞春表示:“本劇整整籌備了五年,是為了用重金和嚴謹打造出一部電視劇精品。”
《中國遠征軍》在劇本創作之初就花費了一番“功力”,該劇編劇邱對告訴記者:“其實在四五年前我就想寫一部關於遠征軍的電視劇了,當時資料不夠多,所以沒有寫,經過這么多年的積累,我才感覺能把這部劇寫好。”在邱對看來,一部好的電視劇一定要有高品質的劇本和製作,為此導演董亞春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一部好的電視劇需要多方面的因素,不僅要有投資方敏銳的眼光,更重要的是有好的本子,好的演員班底和創作隊伍,品質精良的製作才能站得住腳,對得起觀眾和創作者的良心。”
大量爆破戲達到零事故率
除了製作追求高品質的製作外,電視劇《中國遠征軍》中宏大的戰爭場面也是該劇的一大亮點,同時也是這些戰爭場面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近來屢有劇組在拍攝爆炸場面的時候發生了意外,造成演員受傷。而《中國遠征軍》在拍攝過程中要面對更多更大的爆炸場面和激烈的戰爭場景,槍彈和炸藥在劇中大量使用,對此劇組也是小心翼翼,整個拍攝過程中片場卻沒有發生過任何意外。
導演董亞春透露了保證片場安全的經驗:“這部戲的煙火組組長是我的老搭檔,我們合作過很多戲,彼此很默契,這部戲天天都要炸,首先要抓人的問題,我們攝製組格外重視安全,每時每刻講安全問題,在安全的情況下設定炸點。”導演認為在藝術效果和安全相矛盾的時候一定保證安全,導演還回憶說:“我記得演楊文的演員第一次拍爆炸戲的時候很緊張,他不讓別人在後面打槍,後來我們經過一番心理疏導,他也知道絕對安全才沒有了心理障礙,在出效果的同時必須保證安全。”
拍攝環境艱難主演摔成骨折
拍攝期間劇組的安全問題在導演的嚴控把關下得到了保障,不過在雲南的拍攝環境卻給劇組帶來很多難題,尤其是叢林中的“花蚊子”讓劇組的演職員吃盡了苦頭,導演告訴我們:“那裡的蚊子太厲害了,被叮一下馬上就會腫起來,擦什麼藥都不能止癢,很多演員到現在身上都有疤。”
蚊子的騷擾似乎還不足以考驗劇組,劇組在雲南拍攝的時候剛好趕上了雲南的雨季,每天滂沱大雨讓熱帶雨林里泥濘不堪,劇組也無法順利完成拍攝計畫。惡劣的自然環境更讓演員的動作戲遭遇麻煩,導演介紹:“拍一場戲,演員不慎被石頭絆倒,被樹枝劃傷是家常便飯,身上多塊淤青對他們來說也正常,黃志忠他們也都不是動作演員出身,這對他們來說是段很艱難的歷程,主演劉小寧一度骨折,整個劇組等了四十五天,不過整個劇組很敬業,總算把這部大戲順利完成了。”
幕後花絮
孫楠獻聲,唱響《守望》
《中國遠征軍》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太平洋戰場上的中、緬、印戰區為背景,以韓紹功等廣大遠征軍官兵及韓家三代人的命運為主線,全景式再現了1942年至1945年中國遠征軍的征戰史實。大手筆的製作,投資近億元,戰爭場面宏大,在製作過程中還和HBO著名的電視劇《太平洋戰爭》團隊有過合作,陣容方面吸引了包括張豐毅、黃志忠和柯藍等國內一線演員的加盟。
而在音樂方面,本劇更是為了突出歷史感,用氣勢宏大的交響樂進行鋪墊。著名歌手孫楠主動加盟,為本劇演唱主題歌《守望》。孫楠之前曾經演唱過多部知名影視劇的主題曲,包括《不見不散》的主題曲《不見不散》 ,《永不瞑目》的主題曲《你快回來》,這些歌曲不但為影視劇增添了魅力,也給他的演唱事業帶來了高峰。對於《中國遠征軍》的主題曲,孫楠也非常期待。他表示除了要向英雄致敬外,也希望提醒更多人記住這段歷史,孫楠在接受採訪時說:“在那個時代,有這么一群人,在國門之外演繹了那些動人的故事,他們的理想,他們的堅持,他們的事跡都讓我們感嘆和自豪。”
主題曲《守望》寫的是遠征軍為了理想遠赴國外,在血與火中與法西斯殊死戰鬥的故事,孫楠對這首歌讚譽有加,他說:“確實很感動,不僅僅是故事。雖然歌詞並不華麗,但是卻很容易觸動內心的感情,所以唱起來很順,讓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他們心中的熱血和堅持。”《守望》中,孫楠完全展現出他的實力,高亢的嗓音感人肺腑,孫楠說:“一首合適的歌更能發揮出歌手的特點,這首《守望》不管是歌詞還是譜曲上都非常適合我,因此唱起來也很舒服,很容易能表現出來遠征軍那種為理想堅持和為美好守望的情懷。”
張豐毅演留美將軍首秀英文
在劇中張豐毅飾演的是抗日名將孫立人,這個鐵血硬漢的形象和張豐毅本人相比更像是本色演出。在發布會後,張豐毅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他透露,自己在扮演孫立人之前翻閱了大量資料,“將這個抗日名將跟黃埔系將軍不一樣的地方表現出來”。
據悉,本來劇組是想請姜文來扮演孫立人的,最后角色卻落到了張豐毅的手裡。談到接演這部戲,張豐毅說,自己上國中時就曾經到過位於騰衝的“國觴園”,知道了這段浴血歷史,“對於中國人來說,中國抗戰史上這段歷史永遠不能忘記。”因此當《中國遠征軍》邀他演出孫立人,他一口答應,“對於這段歷史我非常熟悉,但演出前我還是到網上搜了很多資料,也找出很多孫立人相關的書籍研究”。對於孫立人的事跡,張豐毅如數家珍:“孫立人是個很有主見的人,這點是他跟其他黃埔系將軍不一樣的地方。比如他曾經為了保全軍隊違抗命令帶兵進入印度,在英國逼迫他的軍隊繳械時,他也不會屈服,這些特質都讓我特別佩服。”
此外,張豐毅也承認,這個角色對他來說其實不難,因為劇本已經寫得很好,而且全是文戲,他倒是花了很多時間,為孫立人設計說話的方式,例如,他在說完一段話之後,會加一個短的句子做結論,表現這個角色的條理與重點分明。張豐毅透露,他為這部戲首次秀英文,他笑說:“孫立人是在美國留學歸國的將領,戲裡有很多場戲要與英國的聯絡官談判,這部戲是同步收音,我當然要現學現練,還幫他們改英文台詞呢。”說完還秀了一句劇中他自己創作的“孫立人式”台詞,“JustWait,JustWait”(只能等待,只能等待)。
評論
在說《中國遠征軍》之前,不得不先提提毀譽參半的《我的團長我的團》。有人認為《團長》 “是一部中華民族的生存史詩,博大並刺痛人的神經。”(尹鴻語)有人則說《團長》是一部“荒誕的歷史劇”,認為“重大歷史事件並不是田野上的牛糞,可以任意按照自己的喜好,隨意插上荊棘或鮮花。”(葉匡正語)無論博大或荒誕,我們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團長》被大部分人認為失去了歷史的真實,或者說,那是一段虛構的、“別樣”的歷史。
老實說,《中國遠征軍》也不能被稱作是一部完全真實的歷史。只是,與《團長》相比,她承載了更多更真實的歷史背景。初看《中國遠征軍》,會被高軍武、蕭玉這樣生動的人物形象帶入:他們都只是戰爭中的普通個體,如果沒有戰爭,也許一輩子毫不相干,卻因為戰爭而發生了命運的牽扯……而《中國遠征軍》所呈現給我們的,還不僅僅是這一點。戰爭爆發了,普通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更直接更深刻地擰在一起,“國破家亡”四個字被賦予了更令人徹骨心痛的涵義。因為高軍武這個形象的帶入,我們得以全景式地了解中國遠征軍滇緬抗戰的歷史:1942年到1944年,為保衛中國唯一的對外聯繫通道——滇緬公路,中國政府先後兩次派出近30萬人部隊進入緬甸與日寇作戰,在付出10餘萬人傷亡的代價後,全殲緬甸日軍。《中國遠征軍》塑造了若干虛構形象:高軍武、蕭玉、邵青陽、徐小曼、徐小冬……,也還原了若干真實歷史形象:張自忠、蔣介石、宋美齡、孫立人、史迪威……,書中的時間事件與歷史基本重合,而一些虛構的人物也可以從真實的歷史中找到原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遠征軍》的確比《我的團長我的團》更能真實地反映遠征軍歷史。
那么,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上,為什麼《團長》失去了歷史的真實?何為歷史的真實?我們又需要何種歷史的真實?不得不承認,無論真實與否,《我的團長我的團》有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這種震撼也許正是來自不真實的故事所帶給人的真實的殘酷。相信看過《團長》的人會記得這樣一個情節,當龍文章這個假團座和他的一千多號人克服重重困難,來到江邊,面對真實而親切的家國江山時,換來的卻是軍容嚴整的同胞們荷槍相對。因為他們來路不明,因為這是在戰爭時期,所以,他們的不存在才是合理的。然而,難道就因為他們無法證明,就要在家門口被越來越近的敵軍打死嗎?此時阿譯急中生智,讓所有兄弟高唱《從軍歌》 :旗正飄飄,馬正蕭蕭……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當這群無法回望來時路的不起眼的所謂“烏合之眾”在江邊絕地高唱戰歌時,相信沒有人會懷疑它的真實——不是歷史的真實,而是情感的真實。戰爭中有許多的群體,許多的故事,誰能保證在那個命如草芥的荒謬年代,沒有發生過類似的故事?然而,跳出這個故事,我們還是不得不說,《團長》之於個人,有一種近乎絕望的真實的殘酷;之於歷史,卻或許只是一種連縮影都稱不上的虛構的藝術。一群人的不真實的故事和真實的情感不足以囊括整個歷史,正如同生活中的一部分黑暗現象不足以說明整個社會現實。由此看來,中國遠征軍的歷史,《團長》所述還遠遠不夠。
再來看《中國遠征軍》,書中看不到《團長》般的絕望和殘酷,只有娓娓道來的歷史的淡定與從容。從一個普通人的故事講起,一直講到戰爭帶給人們的命運起伏,講到成千上萬類似的普通人投入到這場波瀾壯闊的戰爭中。一群人倒下,又一群人衝上來,他們命如螻蟻,被歷史踩在腳下,悄無聲息。然而,戰爭是靠他們才挺了過來。在全書的結尾,當高軍武和戰士們登上回國的運輸機,用浸潤著迷濛淚光的雙眼俯視逐漸遠去的緬甸戰區時,相信我們也和他們一樣,酸甜苦辣,一齊湧上心頭。高軍武將裝有蕭玉骨灰的盒子捧到胸前,喃喃地說:“小玉,我們回家了。我帶你回家了……”,沒有更多的言語,沒有更深刻的情感刻畫——其實歷史原本就是這樣,無法言說。在經歷了從血肉,從炮彈,從吃人的叢林裡一路摸爬滾打的轟轟烈烈之後,剩下的,也許就只是雲淡風輕的兩個字——回家。那些深刻的細膩的真實的故事和感情,已被掩埋在廣袤的大地上、蔥鬱的叢林中、刻骨的記憶里。歷史依舊從容,黯淡了刀光劍影,包容了是非干戈,淡然得近乎無情——面對歷史的客觀和厚重,我們還有什麼不能釋懷?
所以,看《團長》,我們讓眼淚肆意地流下,看《中國遠征軍》,我們則可以含淚微笑;看團長,我們投入了真實的情感,看《中國遠征軍》,我們則理解了真實的歷史;看《團長》,我們感受的是悲壯;看《中國遠征軍》,我們體會的則是釋然。
影視評價
夠人性,戰場見真情
《中國遠征軍》在劇集一開始,並沒有落入戰爭戲的俗套從闡述戰爭開始,而是用一個活生生的故事在第一集就把主角韓紹功軍人的高大形象成功地豎立了起來。在毛淡棉,韓紹功為營救城裡兩名教師和九個孩子,毅然決定帶領士兵衝進日軍的包圍圈,那一刻,血肉橫飛,槍彈如雨林,地崩山裂……韓紹功最終成功營救出孩子,也犧牲了三位戰友,他因此被降職發配。這樣的故事開端,點亮了整部戲。
從一開始就可以看出,人性是《中國遠征軍》中最主要的發展線路。對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戰士之情的重筆墨,也是《中國遠征軍》最突出之處。姚二林的師哥為救他而死的那一場戲,讓人潸然淚下,姚二林把分給自己的煙不忘用來祭奠死去的師哥,生與死,一線之距,鐵骨錚錚的軍人漢字,也不乏人性散發出來的溫情。
夠細膩,以小見大劇情催淚
一塊朱古力,金尼森中校把它遞給欽慕已久的羅星小姐,羅星小姐瞅了它一眼,交給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韓紹功,韓紹功看了看,把它傳給滄桑的工頭老鄭,老鄭以前沒見過這玩意兒,趁沒人注意偷偷咬掉一小口,再遞給正休息的小工甲,小工甲是鄉巴佬,帶點兒羞澀,把它窩在手心小小地舔了一下,再繼續傳下去……這一切都發生在印緬交界,營救工人的行動中。
其實,戰爭片靈魂之所系,觀眾之所以愛看的關鍵在於其緊湊激烈的情節與戰鬥中顯現出來的人性與愛,情到深處自然濃,正是在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環境下,流露出來的真、善、美,才格外震撼人心。
柯藍飾演的何玉姝愛上了韓紹功,不惜為他帶孩子,一直苦等多年。但韓紹功一直按捺自己,因為要去緬甸作戰,隨時有戰死在戰場的可能,所以他不能辜負這個女人。而戲中,經歷過九死一生的楊文,在戰場上沒有犧牲,最後卻為救何玉姝而犧牲......種種千般滋味的情感,在《中國遠征軍》中有另一番細膩之情。
遠征在外,除了國恨,更有大批士兵是帶著家人的期望奔赴而來,這更為殘酷慘烈的戰爭揮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溫馨的細節,讓中國遠征軍擺脫了成為戰爭的工具。駐軍雷多後,一營在於邦附近陷入重重包圍,在彈盡糧絕,插上刺刀準備衝鋒之時,士兵高呼向著祖國的方向,磕三個響頭,這時傷兵們從地上掙紮起來,而腿被炸飛一截、頭部被繃帶遮得只剩兩眼睛的殘兵,仍然向著祖國的方向。在特寫鏡頭下,每一個鏡頭都讓催人淚下。
夠勇猛,零事故成典範
在《中國遠征軍》里,有三場戰役是戰役是非常重大的。同古戰役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開戰以來未曾遇到過的猛烈抵抗;仁安羌大捷,戰爭史上最經典的戰役之一,以少勝多;緬北大反攻,也是《中國遠征軍》最後的一個部分,遠征軍配合國內的兵力把日軍徹底趕走。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這些遠征軍們都要靠堅強的意志凝聚而成為勝利而戰的力量。
從毛淡棉撤退,同古保衛戰,仁安羌大捷,野人山大撤退,臨邦會戰,密支那機場突襲,密支那會戰,再到1944年7月7日的緬甸大反攻,畫面之宏大其實超越了美劇《太平洋戰爭》。在大量的戰爭畫面里,爆破戲是全劇拍攝的難點。爆破戲需要精確的走位,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現意外。而《中國遠征軍》不論是彈著點還是人身彈著點,都是史無前例的,而這些並不是特效所能取代。
夠燒錢,“每一顆子彈都是靠人民幣拔起來的”
《太平洋戰爭》是一部以畫面衝擊性特效見長的戰爭劇,幾乎涵蓋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所有重要戰役,而《中國遠征軍》導演董亞春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實拍性戰場最大程度地還原史實,甚至不惜將炸點布置在演員腳底下,真炸起來,衝擊波能把人高高掀起,這增加了拍攝的難度。
由此看來,劇組為求高度逼真地貼近史實,花了不少功夫,肖義的那具“活死人”惹來不少爭議,也許正是因此初衷而出現了意外。導演董亞春毫不避諱地承認這是一部“燒錢”的大戲,但這是不惜血本,最大限度還原歷史的有效手段。據董導給出的一組關於拍爆炸戲的數據,令人震驚:全劇上下共耗費了炸藥500公斤,汽油兩噸,柴油8噸、炸點1萬個,如此規模足以令當下多數戰爭劇難望其項背。
“人吃的東西不多,吃人的東西卻不少”,在拍攝大軍翻越野人山時,天公不作美,雲南雨季叢林潮濕悶熱,花蚊子出沒無常,不少演員也只得頂風而上,忍受蚊蟲叮咬,有些疤痕至今難以祛除。像這些“硬性“條件,靠“燒錢”已然解決不了,只得依賴劇組演員戮力同心才能完成。不過總體而言,《中國遠征軍》這次“燒錢”燒得並不過火,所謂過猶不及,謹慎掌握火候,才是恰到好處。
夠生動,還原遠征軍面貌
《中國遠征軍》從許多的側面,還原了遠征軍的歷史原貌,而作為第一撥被派往保衛中緬戰略通道的國軍,《中國遠征軍》也以國際背景來重新詮釋了國軍的形象。
第一次遠征時,代理總司令杜聿明因羅卓英,史迪威將軍私自向重慶遞交報告,請求取消平滿納戰役,導致貽誤戰機時,慷慨疾呼:“這哪是部隊,這是四處幫閒的戲班子!”,臉頰瞬間滑落一顆豆大的淚珠,愛國之情言溢於表(但可能在眾多觀眾心目中,他就是個平庸無為,在淮海戰役中被解放軍全軍覆沒的敗軍之將)。而在《中國遠征軍》這部劇中,杜聿明將軍的形象得到了比較全面的詮釋。
男主角上校連長韓紹功在皮尤河戰役時,雖有手雷炮彈堵截,卻仍然要求所有軍官沖在士兵們前面,自己帶隊,以身作則;硝煙結束後常常能見到仍牢牢握住手中機槍的士兵屍體;橫屍遍野的戰場,兩具肉搏致死卻依然難分難解的壯士形象,也一如往常地出現在中國遠征軍里。
而英軍對於遠征軍來說,更像個不折不扣的“二流子”,雖表面上高喊日軍為“日本monkey”,但要真就事論事的話,他們卻畏首畏尾。從阿藍廟的“拱手讓人”,仁安羌大捷,再到喬克柏當大撤退,英軍著實一次次讓中國遠征軍陷入困境,將200師、新38師的浴血奮戰當成了掩護自己撤退至印度的“肉盾”,完全卸下了中英同盟之間的責任。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更能突顯遠征軍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以及頑強的抗戰意志。
通過對戰爭的真實還原,把中國遠征軍的精神“薪火”更廣泛地傳承下去,這是製片人張麗影由來已久的夙願,但這絕不是胡編亂謅,有著紮實的史料依據。為此,《遠征軍》編劇邱對用了7個月的時間進行史料蒐集,並且為了防止以訛傳訛,他還進行了精心的篩選和考證。
首播
2011年2月22日,電視劇《中國遠征軍》同時登入江蘇和雲南兩大衛視,這是電視螢屏上再一次觸及“中國遠征軍”的歷史題材。
《中國遠征軍》將於2011年5月1日在中國教育電視台一套及天津、江西、廣東、湖北衛視再度播出。
人物原型
劇中人物孫立人由張豐毅飾,歷史真實人物。1923年從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公費赴美國印第安納州柏杜大學學習,後入美國西點軍校,1928年回國。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率團在上海勇猛抗擊日軍,曾13處負傷。1942年率部入緬作戰,屢建奇功,曾引起國內外的高度讚揚。1945年9月7日,孫立人率軍進入廣州,接受日軍第二十三軍投降。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病逝於台中寓所,享年90歲。
戴安瀾,徐永革扮演,歷史真實人物。生於1904年11月25日。1924年,投筆從戎,以作戰勇敢著稱。1942年初,戴安瀾率先頭部隊入緬抗日,進駐緬甸南部的同古地區,同日軍展開激烈戰鬥。戴安瀾以孤軍深入,奉命固守10天,以待援軍。後因大批日軍由泰國、寮國邊境進入我軍後方進行圍攻,戴安瀾軍隊孤軍作戰,形勢危急,上級急令其突圍回國。戴安瀾率部突圍,退入泰、緬老邊區原始森林地帶野人山,無衣無食,以野草雜菜充飢,爬山越嶺70餘日。1942年5月16日,戴安瀾在一個小平山坡上指揮奪取敵軍陣地時,不幸被敵軍槍彈擊中肺部,當時又無醫無藥,傷口發炎潰爛,不治身亡,年僅38歲。
所獲獎項
2011年8月23日,獲得第28屆電視飛天獎長篇電視二等獎。
第28界飛天獎電視劇獲獎名單
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電視劇類獲獎名單出爐。 |
2011年最熱門的電視劇排行榜
2011年最熱門的電視劇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