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陳仲義第七部詩學專著《中國前沿詩歌聚焦》(48萬字)日前出版。
在大量第一手感性資訊、先鋒文本、田野考察基礎上,全書主要聚焦自“第三代詩歌”後的格局:急劇變換的詩歌生態、嬗遞中的先鋒時序、新銳詩寫形態、標記性詩人抽樣,及至重要的詩學節點。該書對近二十年中國前沿詩歌做了一次較完整詳備的考察梳理,特別是對當下詩歌寫作有較全面覆蓋和發見。帶著諸多問題意識,嘗試為近二十年的詩歌場域,留下辨識與參照。
作品評論
《中國前沿詩歌聚焦》共六章三十四節,對當下詩歌的格局進行了系統、全面的闡發。第一章聚焦急劇變化的詩歌生態,綜合考察了新世紀詩歌生態的巨觀景象;針對多元詩歌流嚮導致的弊端,論著對詩歌的接受標準進行了積極的探尋與追索,提出了詩歌審美的“四動”標準。第二章從歷史的角度,聚焦了四種更迭的先鋒詩歌時序,包括“民間寫作”與“知識分子”寫作的混戰,“中間代”的詩學特徵,以及70後、80後具有代際特徵的詩歌風貌。此外,論著對兩岸的後現代詩歌進行了橫向比較,較全面地展現了前沿詩歌中的後現代性。第三章考察了網路詩歌的新景、亂象與論爭,由此概括了網路體詩的主要詩學特徵,為網路詩學的建設提供了初步的考察視窗。第四章結合豐富的詩寫文本,剖析了新世紀之交的肉身化詩寫、荒誕詩寫、“新死亡”詩歌等八種主要的新銳詩寫形態。第五章聚焦標記性詩人,以于堅、王小妮、陳先發等詩人為例,從美學角度出發,“索解”了近二十年來帶有標誌性色彩的詩人的“寫作範式”,藉以窺探他們為新詩帶來的有益啟示。最後一章探討了前沿詩學的重要節點。考察了中國新詩前沿的詩學研究成果,鮮明地提出新詩研究的前沿任務在與“新詩的現代性轉型”,提倡用“個人眼光”來書寫新詩史,並對新詩形式建構朝向發表了深刻的見解。
該書帶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極富創見。在詩學理論普遍滯後於詩歌創作的窘境下,作者不迴避問題和矛盾,摒棄“鴕鳥政策”,以前瞻性的引領眼光,以極強的超前意識和探索精神,把目光聚焦於變動不居的“前沿詩學”這塊為眾多論者視為“心病”、難以下手的領域,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學術研究。作者憑藉對當下詩歌創作的敏銳感受,對前沿詩歌在現象問題、脈絡理路等諸多方面做出了具有獨立性、原創性的勘探和論述。如他針對當前存在的詩寫偏執化、神秘化、私語化等傾向,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好詩的“四動”標準,即感動、撼動、挑動、驚動,就是極為有益的糾偏。又如他在詩學意義上考察了網路詩歌中出現的一種“數位詩”這一新景觀,辯證地肯定了這一在大陸還鮮為人知的詩歌新品種,預見了它將對詩歌的多元發展帶來新的形勢衝擊。這些或逆於時流的剖析,或先我著鞭的引介,體現了作者寬闊的學術視野和深刻的學術洞察力。 該書的另一大特點是論證嚴密、資料豐贍。作者採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作為分析對象,在巨觀概括詩學景觀的同時,又充分結合微觀的文本解讀,點面結合,使得立論頗為穩健有力。
作者簡介
福建廈門人。1984年畢業於廈門職工大學中文系。1969年赴永定縣峰市公社插隊務農,後歷任鼓浪嶼區教育組教師,鼓浪嶼無線電廠工人,廈門職工大學中文系主任,副教授。現代詩人
舒婷的丈夫。廈門作家協會理事、常務理事。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現代詩學專著5部《現代詩創作探微》、《詩的譁變》、《中國朦朧詩人論》、《台灣詩歌藝術六十種》、《扇形的展開》、《從投射到拼貼》等,及詩學論文100多篇。
目錄
第一章 詩歌生態聚焦
第一節 詩歌的“出逃”、承載與掙扎
第二節 詩寫的個人化與相對主義
第三節 詩寫的三種流向:象喻、綜合、語感
第四節 詩歌的接收與審美尺度
第二章 先鋒時序聚焦
第一節 “內訌”:“民間”與“學院”詩歌
第二節 沉潛著上升:“中間代”詩歌
第三節 在焦慮與承嗣中立足:七零、八零後詩歌
第四節 反彈與提速:兩岸後現代詩歌
第三章 網路詩寫聚焦
第一節 網路詩象全螢幕掃描
第二節 網路論爭縮略
第三節 網路詩體四大特徵
第四節 網路詩寫普遍弊端
第五節 網路新品種:“聲、像、動”全方位組合
第四章 新銳形態聚焦
第一節 快感與肉慾的合謀——肉身化詩寫
第二節 不可理喻的背謬——荒誕詩寫
第三節 語言的饕餮與精神的苦渡——“新死亡“詩寫
第四節 “向上、尖銳、有益”——神性詩寫
第五節 底層經驗與倫理關懷——草根詩寫
第六節 “有限制的情景授權”——敘事性詩寫
第七節 自黑夜意識走出——女性情慾詩寫
第八節 當久違的烽火台重新點燃——生態詩寫
第五章 標記性詩人聚焦
第一節 隱喻消退後的日常“切片”——于堅詩歌論
第二節 “在拐彎處,是一隻鳥的細目光”——王小妮詩歌論
第三節 黑夜,及其深淵的魅惑——翟永明詩歌論
第四節 “一顆心的磨損處,綻出那霞青雲淡”——陳先發詩歌論
第五節 “在前妻的婚禮上蛙泳教練似醉非醉”——臧棣詩歌論
第六節 紙蝶翻飛於渦鏇中——安琪詩歌論
第七節 “防毒霸”的播撒與“互文性”回收 ——伊沙詩歌論
第六章 前沿詩學節點聚焦
第一節 新詩前沿研究的整體性遮蔽
第二節 新詩前沿研究的個案鑽探
第三節 兩岸後現代詩學盤點
第四節 個人化新詩史的撰寫疑難
第五節 個人化“解詩學”策略
第六節 個人化新詩形式建設管見
結語 動力與陷阱:新詩現代性的“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