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們研究別人的文化實在是為了多一些了解之同情”,別人的文化是一面鏡子,而從這面鏡子裡照見出的恰恰是自己的文化。如果沒有王國維、錢穆、聞一多、陳寅恪這些學貫中西的前輩,我們將永遠因循在自已的文化中,無知地抱怨著。當我們看到那些異於我們的文化存在時,我們才開始反思自己的文化;漸漸明白了文化多樣性的特質,這時的我們不但對別人的文化多了—份理解,也對自已的文化多了一份寬容,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凸顯出它的價值。
作者簡介
陳季同(1852~1907),字敬如(鏡如),號三乘槎客,福建侯宮(令福州)人。15歲考入福州船政局附設的求是堂藝局前學堂讀書,1875年畢業,因“西學最優”而受船政局錄用。同年,隨法國人日意格到英、法各國參觀學習,1876年底回國,任教師。後在歐洲學習和工作了18年,曾任清朝駐法國使館參贊,通曉法文、英文、德文和拉丁文,特別是法文造詣在晚清中國可謂首屈一指,在晚清的政冶、外交、文化活動中發揮過獨特的作用。
圖書看點
在近代“中學西漸”史上,有三個中國人的著作可以說真正在西方暢銷過:他們是陳季同、辜鴻銘和林語堂。三人前後相繼,同屬閩籍。如今辜、林二人已是人所共知、著作廣被士林,獨陳季同一人仍湮沒無聞。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研究者的一個疏忽。
陳季同曾在法國留學和從事外交工作近20年,精通法、英、拉丁等多種文字。被譽之為“我國研究法國文學的第一人”。他一生主要以法文寫作,著書多種,“極得法國文壇讚許”。
《中國人自畫像》是陳季同最為重要的著作。尤該書首次面對歐洲讀者,從一個中國人的立場出發、對本民族的社會生活和中西文化發表看法,從而開啟了中國人獨立從事此種文化交流活動的先河。辜鴻銘和林語堂都曾受到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