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機透視》

《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機透視》

《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機透視》是汪大海、何立軍、甄磊所寫的經濟史出版物,2011年1月1日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本書通過荷蘭“黑色鬱金香”、美國銀行危機、“黑色星期一”、日本經濟危機、美國金融海嘯等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機的透視,揭示這些金融危機的真相,探求世界巨觀經濟發展的健康之道。
該書通俗易懂,適合企業經營者、公務人員、院校師生、媒體記者和廣大普通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汪大海
該書主要編著者,男,1964年10月生,北京師範大學MPA中心主任,管理學院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經濟改革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等30餘項,出版著作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目錄

第一章荷蘭“黑色鬱金香”(1637年)
“帶刺”的荷蘭國花
誠信催生世界上第一隻股票
鬱金香狂熱
博傻理論
“經濟泡沫”的誕生
愚人的花車
幼稚的決斷者
第二章南海泡沫(1720年)
白條背後的陰謀
英國國債催生南海公司
國王買股票——無人倖免的誘惑
製造泡沫的《泡沫法案》
難以預料的瘋狂結局
“南海泡沫”之思

部分章節

第十四章美國金融海嘯
都是“次級房貸債券”惹的禍
次級房貸債券正是這樣一種金融衍生品。這一當初不顯山露水的“次級房貸債券”引發了2007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最?掀起了金融海嘯。
掀起巨浪的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它是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房地產泡沫破滅,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倒閉引發次級債券衍生品市場資金鍊斷裂,市場崩盤的金融危機。危機的傳染性極強,引發連鎖反應,全球主要金融市場普遍出現流動性不足,最終在2008年9月中旬迅速升級、演變為衝擊全球的金融海嘯。
在金融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金融工具創新得到了巨大發展,成為許多金融機構盈利的重要引擎。金融工具創新速度過快,質量參差不齊,相應的政府監管嚴重滯後,給整個金融行業帶來意想不到的惡果。這一點在歐美已開發國家尤其在美國極其突出。
美國擁有十分發達的房屋抵押貸款體系,為了提升回收貸款的可能性,避免呆、壞賬的出現,美國金融機構根據貸款人信用狀況,制定不同的貸款條件。房屋貸款人依照信用水平,貸款被分為三個等級:優級貸款、近似優級貸款和次級貸款。在這三個等級中,次級貸款違約風險最高。這類貸款人一般為經濟收入和受教育水平較低、信用狀況不佳的家庭和個人,金融機構對這些人發放房屋貸款的行為十分謹慎,所以貸款利率也最高。
按照正常分析,美國金融機構的這種做法比較穩妥,它能夠很好地規避不良貸款所帶來的風險。但這種精心設計的借貸體系無法避免本世紀以來最大金融風暴。究其根本在於金融工具創新過快而缺乏相應政府監管。金融機構為降低、轉嫁風險和迅速地回籠資金,便通過金融創新,將這些次級房貸以票據或證券產品形式在抵押二級市場上打包出售。打包就是精心包裝,而且還不至一層,金融機構利用一些不負責任的信用評級公司對其偽裝評級,就是其中的一層包裝;而“高利息、高回報”更是另一層誘人的包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