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走那條路》

《不能走那條路》這是著名作家李準寫的,以農業合作化為題材的小說集。

基本信息

簡介

《不能走那條路》中國文學《不能走那條路》中國文學

李凖的處女作、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1953年11月20日發表於《河南日報》。小說因為尖銳地觸及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課題,引起了熱烈反響。

這篇小說寫的是農民張栓因為做小買賣,“搗騰牲口”,欠下了賬,想賣掉土改時分的土地,“剩幾個錢再去撈一傢伙”;而村裡的另一個農民宋老定,土改之後攢了點錢,想買下這塊地為後代置業;後來在他的兒子、共產黨員東山的勸說下,放棄了買地的念頭,而將自己的錢拿出來幫助張栓,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小說最早反映土改後出現的兩極分化現象,對以宋老定為代表的自發資本主義做了批評,指出只有互助合作才能使農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小說發表後,全國各地共38家報紙先後轉載,並被改編成電影、話劇、梆子、墜子、閩劇、豫劇、眉戶劇、話劇、連環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在全國各地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文藝界得到了極高的評價,也引起了爭論。
這是李凖在洛陽工作期間發表的第一篇小說。

李準的小說

《不能走那條路》《不能走那條路》

李準(1928-- ),蒙古族,中國農民最熟悉和熱愛的作家之一。1953年因為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觸及到防止翻身後的農民兩極分化這一尖銳問題,受到高度重視,全國三十多種報紙、十多家刊物加以轉截,從此一舉成名。之後共發表五十多篇小說,近二十部電影文學劇本、兩部散文集。

在現代中國文壇上,李準是真正的多面手,是同時在小說和電影兩條戰線上作戰並取得成就最突出的作家。小說方面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賣馬》、《不能走那條路》、《蘆花放白的時候》、《車輪的轍印》、《李雙雙小傳》、《春筍集》、《李準小說選》,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電影劇本方面有《走鄉集》、《李準電影劇本近作選》等。李準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通過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表現新舊兩種思想的鬥爭。帶著友善的微笑,批評農民身上傳統的狹隘自私心理,滿腔熱情地歌頌公而忘私的社會主義新人,成功地塑造了李雙雙、孟廣泰、鄭德和等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先進農民形象。像李雙雙這個人物,甚至被編在歌曲里一代代傳唱,成為農民最崇尚的模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這是當代文學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方面十分成功的範例。李準在藝術上注重白描,細節描寫有絕技,形成了拙樸、平易、詼諧的獨特風格。

《黃河東流去》以三、四十年代黃泛區人民的苦難史為背景,藝術地再現了黃河流域勤勞、質樸、俠義的農民的歷史命運,熱情地謳歌了他們那黃金般可貴的品質和純樸美好的感情,挖掘出中華民族的偉大魂靈。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李麥、徐秋齋、海老清、藍五、王跑等典型形象。在藝術上作者將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方式同外國小說的某些富有表現力的技巧很好地結合起來。在描寫上,既有白描的硬功夫,又學習外國小說心理描寫方面的長處,使這部小說成為傑出的土洋結合之作。

李準是電影文學大家,非但作品數量多,而且質量高,他任編劇的片子幾乎部部打響,成了傳世之作。《老兵新傳》、《李雙雙》、《黃河東流去》、《牧馬人》、《吉鴻昌》等精品佳作,分明記下了李準為中國電影文學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評價

《不能走那條路》(李準),是最早的旗幟鮮明鼓吹農業合作化的小說,由於作家的生活基礎豐厚人物性格鮮明,成為這一時期作品的佼佼者。如今,雖然作品中文學以外的附著物,早時過境遷,面目全非,但作者筆下的泥土氣息,鄉民風采,還能夠留在人民記憶之中,頗能說明一個深刻其實也很淺顯的道理,只有文學之樹常青。

作品鑑賞

不能走那條路不能走那條路

這篇小說描寫了一個雖然參加了互助組,但仍抱著舊思想的農民宋老定企圖買地,卻由於遭到身為共產黨員的兒子東山及社會輿論的反對而轉變主意的故事,反映了解放初期我國農村生活中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

由於它是當代小說創作中最早觸及農村兩條道路鬥爭的作品,發表後,“立刻受到了讀者、尤其是中南及河南文藝界領導方面的重視和推崇。”

除了在《人民日報》等全國四、五十個報刊轉載外,還被改編成話劇、梆子、墜子、連環畫等,在民眾中廣泛流傳,對推動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展,起了很大的宣傳作用。

雖然文藝界對這篇作品還有過爭論,如李琮的《〈不能走那條路〉及其批評》和康濯的“評《(〈能走那條路〉及其批評》”,但大多在整體上均給以肯定。認為作者對主要人物宋老定的描寫是比較真實、生動和具有特徵的。

李準從小生長在河南農村,對農村生活十分熟悉。他“能夠從生活出發,準確地把握住人物基本的思想性格,一方面細緻地描繪了宋老定作為小生產者一心想當‘置業手’,追求發家致富的心理狀態;

另一方面,又注意刻畫出他畢竟是個受苦人,勤勞儉樸、正直善良,富有階級同情心。這種以後者為主導因素的矛盾性格,加以共產黨員、兒子東山的反覆幫助和周圍民眾的影響、教育,終於使他醒悟過來,‘一步一步地迎著太陽走去’。”關於宋老定的幾個細節描寫都很有特色,如當他因聽到媳婦秀蘭和婆婆的談話而生氣時說:“我要到集上吃肉哩!”“我給誰省哩,我把八股套繩都打斷了,還落不下好!”“他確實到集上吃了一頓。不過他沒有吃肉,他只吃了一碗豆腐湯煮饃。”

又如他偷偷步量張拴的地看看有沒有足夠的畝數這一段描寫,都極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宋老定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其人物語言也極富有個性,切合人物的性格特徵。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與宋老定相比較,東山這個共產黨員的形象顯得較單薄。雖不乏一些真實的生活氣息,但主要是講一般的道理,缺少深刻細緻的心理描寫及行動。給人以平面感。這是由於作者“還沒有鑽到這個人物的靈魂深處,對於這個人物還缺乏較深刻的理解。”

在故事結構上也受了單線條發展的限制,未能概括更豐富的生活內容。這是李準早期創作的明顯弱點。李準在談他的創作體會時說:“這篇小說中用的是豫西口頭語,我很喜歡這種語言,它是那樣的精練、生動而又能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我也經過選擇,並不敢把只有當地人才懂的方言搬上去。我覺得我用這種語言,也是我平常的語言…我也不用長的句子,不用長的附加語。當然,在語言上我的功夫還不夠,這篇小說中有些語言還嫌‘文’了些,有些語言還不準確、生動有力。“一段話可以說是對這篇小說語言比較公允的評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