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道教類書。據《雲笈七籤》記載:北周建德(572~577)中,敕置通道觀,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經圖,緘藏於觀內。延作
《珠囊》七卷”。《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亦稱王延“撰《三洞珠囊》七卷”。今佚。《正統道藏》所收《三洞珠囊》題“大唐陸海羽客王懸河修”。王懸河生平無考。該書輯錄二百餘種"三洞"經書之精要,故名《三洞珠囊》。《宋史·藝文志》神仙類、《通志略》諸子類道家及《秘目》子類道書皆稱三十卷,《太平御覽》經史圖書綱目未著卷數和撰人,收入《正統道藏》分為十卷三十品。其內容多屬古代仙真神話故事和南北朝以前方士、道士事跡,特別突出老子為帝師、化胡和張陵布道教化傳說。關於道教的仙真位籍,時、空、劫數及有關內丹、外丹的各種修煉方術和齋儀戒律等,亦均有選載。分類匯集,不加論說。該書輯錄的眾多資料,不少原書已經亡佚,賴此得以窺其梗概。
相關記載
該書始見於《太平御覽》引道書目著錄,不題撰人、卷數。《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通志·藝文略》《宋史·藝文志》皆稱三十卷。明《正統道藏》太平部所收殘缺甚多,僅為十卷。署題“大唐陸海羽客王懸河修”。王懸河為唐高宗、武后時道士,弘道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684年1月15日)於成都建有《道藏經序碑》二通。而書中引錄唐代續成的《本際經》、新傳的《海空經》和高宗時人尹文操所撰《老君聖紀》,稱《莊子》為《南華論》而不名“經”,且不避唐諱,可知該書當編定於武周時期。
特色
《三洞珠囊》道藏本卷次非其舊,分三十五品,按品輯錄諸家之文,內容涉及仙真神話、道士業跡、齋戒醮儀、服食養生、修煉禁忌、道教名數、天地時空、劫運仙相、神仙位籍等方面。是研究唐初以前道教的重要參考資料。主要特點如下:一,該書今僅存道藏本,篇幅雖少,但摘引道書卻多達百六十種左右,其中有不少為早已散佚之書,故史料價值較高。如已佚之馬樞《道學傳》,書中徵引最多,極有裨於道史之研究。已佚之《文始先生無上真人關令內傳》《玄妙內篇》《老君聖紀》《老子化胡經》等,此書多有徵引,為研究道、釋二教關係不可多得的資料。其他如《老子經通題目》等,亦賴此得以窺其大略。
二,該書引文多註明原書卷數,這不但可以定為輯佚的依據,而且也便於了解他所據本子的內部結構。例如《太平經》,除甲乙十部一百七十卷本之外,還有《太平洞極之經》一百四十四卷本。該書引至第一百四十五卷,可知他摘引的是一百七十卷本。又遍引《太真科》上、中、下三卷,與《道藏闕經目錄》的《洞玄靈寶太上高上太真科令》三卷相合,據此知唐代寫本《太真科》為三卷,而《正統道藏》正一部所載《玉清上宮科太真文》一卷非《太真科》完帙。引《左玄論》中卷第九品及第十三品,據此知王懸河所見《左玄論》原本三卷,《正統道藏》本《左玄論》四卷,然僅第四、第五品,亦非完帙,且卷篇亦經分析。又如該書卷五《長齋品》引《太玄經》第八《老子傳授經戒注訣》,卷六《清齋品》引作《太玄部》第八《老子傳授注戒儀注訣》(卷九《老子為帝師品》引同書。“太玄部”誤作“太平部”)。此與敦煌遺書六朝寫本“太平部第二”相互印證,反映出《太玄經》即《太玄部》其他加《洞真經》《洞玄經》《洞神經》《正一法文經》等等可依此類推。其中某一書分則為一部獨立的書,合則為七部經之某一卷或數卷。卷六又引《正一法文》下卷,即知此《正一法文》為另一種傳本,並且至少有上、下二卷。此外,註明卷數,亦便於校勘今存道書。
三,據該書所引之內容和王懸河所加按語,可藉以考察所輯道書的成書時代和流變。例如所輯《二教要錄》,謂隋亦象號開皇元年,則此書當編定於隋代或唐初。《玄門論》第七引《洞神經》第六云:有前、中、後三皇君,“似梁朝象道家太清境,亦稱太清元年也”,則《洞神經》當編定於南朝梁以後,《玄門大論》成書又在其後。引《趙文和傳》言三十二牢獄,謂其“尋按天師《一千二百官章》辭,奏詣此獄”云云,可以佐證《千二百官章》確有後人增益。又如所引《化胡經》,文末加按語云,“《化胡經》乃有二卷不同,今會其異同,錄此文出也。”反映出王懸河所見《老子化胡經》有不同寫本,此處所錄,乃是他“會其異同”之產物。
《正統道藏》太平部又收王懸河《上清道類事相》四卷,亦題“大唐陸海羽客王懸河修”,有《仙觀》《樓閣》《仙房》《寶台》《瓊室》《宅宇靈廟》諸品,其性質、體例等與《三洞珠囊》完全一致。是否為《三洞珠囊》之一部分,待考。
此外,《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稱北周道士王延所撰《珠囊經目》七卷,亦名《三洞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