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987年9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計委和水電部“關於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報告的通知”。這是中國首次由中央政府批准的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該水量分配方案由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1987)61號文通知各省(市、區)作為南水北調工程生效前黃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
在黃委會多年調查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根據各省、區的需要與可能,經過沿黃各省、區有關部門的反覆協商,在節約用水、統籌安排的原則下,預計在南水北調工程生效前,沿黃各省區分配耗用的黃河河川徑流量為370億m3 (見表1)。該分配方案經國務院原則同意,希望各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從全局出發,大力推行節水措施,以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為依據,制定各自的用水規劃,並把這項規劃與各地的國民經濟發展計畫緊密聯繫起來,以取得更好的綜合經濟效益。
表1 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南水北調工程生效前)(億m3 ) | |||||||||||
地區 | 青海 | 四川 | 甘肅 | 寧夏 | 內蒙古 | 陝西 | 山西 | 河南 | 山東 | 河北天津 | 合計 |
年耗水量 | 14.1 | 0.4 | 30.4 | 40.0 | 58.6 | 38.0 | 43.1 | 55.4 | 70.0 | 20.0 | 370.0 |
經濟格局
“八七分水”方案實施25年,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西北各省區受經濟發展的影響,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
例如,當時考慮到,山西省有能源基地發展的需要,需增加用水量50%以上。事實證明,山西省地勢山高水低,利用困難,當時分配的43.1億立方米,時至今日該省只耗用掉15億立方米,占其分配指標的1/3。山西並不承認自己富水,2011年,山西省啟動“兩縱十橫、六河連通”的大水網建設,其中規劃的“十橫”水利工程中,有五橫是向黃河取水。
在“八七分水”方案中,針對當時的寧夏和內蒙古,用水指標主要考慮用作農業灌溉用水。但今日,在寧夏銀川到內蒙古呼和浩特之間,不足800公里的黃河上遊河段,總投資超過4000億元的煤化工產業帶,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而這一河段,也正是西北地區人口稠密、農業灌溉發達的地區。用水指標無法增多,而工業化又急需水資源。自2003年起,水利部在寧夏和內蒙古開始實施水權轉換,即支持當地企業投資節水灌溉,節餘出來的水用於工業發展。
從2010年起,內蒙古申請跨盟市的水權轉換。黃委會給了兩年的觀察期,在這兩年內,不超用黃河水,才考慮批准試點。王寶林說,兩年考察期如今已結束,內蒙古沒有超過用水指標,正在計畫實施更大範圍的水權轉換,把河套灌區巴彥淖爾市的農業用水,轉換到呼包鄂地區。一方面是喊渴,一方面則是超采黃河水。在黃河上游的內蒙古和下游的山東,超用黃河水漸成常態。實際上,每年的黃河水量調度工作會議,上下游各省份都紛紛訴苦,甚至互相攻訐。在水量緊缺的背景下,爭水也從各省區之間的爭論,延伸到省區內部各地市,各區縣之間的爭奪。
根據2006年頒布的《黃河水資源調度條例》,2006年以後,黃委會對長期超采的省區,採取區域限批的政策,一些超用水大戶,正在逐步縮減。山東和內蒙古歷來是用水大戶,也是超用水大戶,山東也在努力減少超用量,個別年份能夠達到用水指標內。
山西和陝西兩省,雖然現在還有沒用完的指標,但依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很快就會超過,山西正在建設大水網工程,建成通水後,這些結餘很快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