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說難》

《子午流注說難》是吳棹仙著的一部中醫著作。

基本信息

書籍信息

子午流注說難子午流注說難

書名:子午流注說難

作者:吳棹仙

朝代:近代

圖書類別:醫藥衛生

上書時間:2010-01-19

作者

吳棹仙將其珍藏多年的《子午流注環周圍》獻給毛澤東主席吳棹仙將其珍藏多年的《子午流注環周圍》獻給毛澤東主席

吳棹仙(1892~1976)著名中醫。名顯宗,重慶巴縣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入巴縣醫學堂,後在重慶官立醫學校師範班、重慶存仁醫學校學習。1918年與人合夥在重慶開設雙桂堂藥店,得針灸大師許直初秘傳,使許多病人針到病除,享有“神針”之譽。1932年,與人共同創辦巴縣國學學舍(後改名重慶市國醫傳習所),從事中醫藥學的教育工作,1935年重慶國醫藥館成立,任館長。1939年創辦重慶中醫院和巴縣國醫學校。還創辦蘇生國醫院、中華醫藥科學講習所,任董事長兼所長。1954年後,先後任重慶中醫進修學校教師,重慶市第一、第二中醫院院長,成都中醫學院醫經教研室兼針灸教研室主任。1956年2月,以“特邀代表”參加全國政協二屆二次全會,將其珍藏多年的《子午流注環周圍》獻給毛澤東主席。1963年,作為特邀顧問參加了全國中醫教材審編會議。著有《靈樞經淺注》、《子午流注說難》,合著有《靈樞語釋》。曾當選為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委員。

自序

子午流注環周一圖,乃二十年前,重慶針灸同人,嘗開星期晚會,共同研究。未幾成立國醫藥館,遂繪此圖,張貼壁間,以作臨症開時取穴之用。為免發生暈針之弊,數年後,抗日戰起,重慶五三、五四被大森炸,各大學、各中國小,紛紛退避山洞,國醫藥館亦同時遷入山洞中。是年,病瘧者特多。蓋洞中受寒,夏暑而汗不出,故多瘧病。病瘧者,服奎寧、瘧滌平無效,來我國醫藥館,請予用針。我館用燒山火,透天涼之手法,依開時取穴,治癒瘧疾,不知凡幾。民眾稱讚我館,用針不發生休克(即暈針)。蓋依照子午開時取穴,用針之效也。解放以還,夲市成立衛生工作者協會,針灸同志,濟濟一堂。共同研究《靈樞》,並詳閱此圖,贊同付印。上年北京召開政協會,遂將此圖獻,載諸“健康報”。惟語焉不詳。國內針灸家,多來函問難,無已,乃撰用《靈樞》及各家斜針灸學說,為“子午流注環周圖”說難二卷。上卷,收集子午六十六穴,暨別絡十二穴,下合三穴。分析穴位,證冶,可針,可灸;忌針,忌灸,禁灸。並囑及門戶盧亞新,另繪十二小圖,分經量定,八十一穴之正位,參其間。下卷分言用針,補瀉、寒熱,升降,各種手法。有周子餘生者,從余臨證已久,囑其將可考用針之病歷,抄錄數則於卷末,以供當代針灸群賢之賞鑒。然歧黃問答用針之理,經不同絡,脈異所別。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本神本藏,逆順陰陽。玄冥幽微,變化難極。此流注數十穴,僅一隅之舉,撮其要以供急需之用。擬腵時,再將《靈樞》全經,八十一篇,逐字句而細注之。以發皇祖國數千年豐富多彩之針灸學理。嗟乎,行之難,言之亦非易也。

相關摘錄

補瀉手法

凡用補瀉正法。必先明晰人身偕行營衛(一)左右陰陽內外上下經脈營運之道路。(一)男子午前左手陰經降。從胸走手。左手陽經升。從手走頭。右手陽經降。從頭走手。右手陰經升。從手走胸。右足陰經降。從胸走足。右足陽經升。從足走頭。左足陽經降。從頭走足。左足陰經升。從足走胸。(二)男子午後右手陰經降。從胸走手。右手陽經升。從手走頭。左手陽經降。從頭走手。左手陰經升。從手走胸。左足陰經降。從胸走足。左足陽經升。從足走頭。右足陽經降。從頭走足。右足陰經升。從足走胸。(三)午前瀉針手法男女不同。針男子左手足。針向內轉(二)。令病患用口鼻吸氣(針手用鼻吸氣。針足用口吸氣)。陽日用奇數(三七九數分病輕重用之)。陰日用偶數(二六八數分病輕重用之)。針女子右手足。針向外轉(二)。令病患用口鼻呼氣(針手用鼻呼氣。針足用口呼氣)。陽用奇。陰用偶(三)。何謂陽日。甲丙戊庚壬。何謂陰日。乙丁己辛癸。(四)午前補針手法男女不同。針男子左手足。針向外轉。令病患用口鼻呼氣(針手用鼻。針足用口)。陽偶。陰奇(三)。針女子右手足。針向內轉。令病患用口鼻吸氣(針手用鼻。針足用口)。陽偶。陰奇。(五)午後瀉針手法男女不同。針男子左手足。用針女子午前瀉針手法。左右雖不同。而手法針外轉呼氣則同。針女子右手足。用針男子午前瀉針手法。左右雖不同。而手法針內轉吸氣則同。(六)午後補針手法男女不同。針男子左手足。用針女子午前補針手法。左右雖不同。而針內轉吸氣則同。針女子右手足。用針男子午前補針手法。左右雖不同。而針外轉呼氣則同。(七)以上所言。乃男女子後午前午後子前之正例。即靈樞經所謂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之正義。又雲。迎而奪之者瀉也。隨而繼之者補也。迎之隨之。以意合之。針道畢矣。(八)總其大要。男子午前。針內轉吸氣為瀉。針外轉呼氣為補。男子午前。與午後相反。女子午後。與男子午前相同。女子午前。與男子午前相反。不可不辨。

寒熱手法

靈樞經雲。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一)。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一)。此即繼起者用透天涼燒山火之兩手法。針灸家師承有雲。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內轉為瀉。外轉為補。補瀉之法。可停針候氣。遲遲轉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蓋儘量插之。而至於骨。則不可再插。儘量提之。而針以外出。則不能再用。故定為三提一插。提針呼氣。插針吸氣。為燒山火。蓋提數多。則氣之出於衛分者多振振惡寒(二)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偶數。陰日用奇數。必能使之發熱。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針吸氣。提針呼氣。為透天涼。蓋插數多。則氣之入於營分者多蒸蒸發熱(二)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奇數。陰日用偶數。必能使其熱退。除寒退熱。乃針灸家必要之手法。故靈樞針經列於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之末。等於冠諸本輸篇之首也。以上所言燒山火透天涼之正法。乃男用於午前。女子用於午後。如男子午後。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則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亦反而用之。歌曰三插一提涼透天。三提一插火燒山。提針吹氣插針吸。女午後兮男午前。

升降手法

五運有太過與不及。五氣傾移。有常有變。卒然而動者謂之變。順應四時。陰陽往復。寒暑迎隨謂之常。根據時取穴。合乎運常。但不能應變。內經氣交變大論篇雲。應常不應卒。此之謂也。故刺法論中之升降手法欲發郁而升之者。均須待時。如當折其勝散其郁而降之者。勿須待時(一)。試分析如後。五臟藏氣上升之法肝木之氣。郁而不升。當刺足厥陰之井(大敦)。乙庚日酉時開。心火之氣。郁而不升。當刺包絡之滎(勞宮)。丙辛日未時開。脾土之氣。郁而不升。當刺足太陰之俞(太白)。丙辛日丑時開。己日酉時過。肺金之氣。郁而不升。當刺手太陰之經(經渠)。丙辛日卯時開。腎水之氣。郁而不升。當刺足少陰之合(陰谷)。丙辛日巳時開。以上所言。上升取穴。須待時之正例。欲氣上行。則用右手大指甲上括針柄。左手指根據經導之。使氣上行。續用補法。或多補少瀉法。五臟藏氣下降之法肝木之氣。欲降而不下。當折其所勝。刺手太陰肺之井穴(少商)。手陽明大腸之合穴(曲池)。心火之氣。降而不下。當折其所勝。刺足少陰之井穴(湧泉)。足太陽膀胱之合穴(委中)。脾土之氣。降而不下。當折其所勝。刺足厥陰肝之井穴(大敦)。足少陽贍之合穴(陽陵泉)。肺金之氣。降而不下。當折其所勝。刺心包絡之井穴(中沖)。手少陽三焦之合穴(天井)。腎水之氣。降而不下。當折其土。刺足太陰脾之井穴(隱白)。足陽明胃之合穴(下陵三里)。以上所言下降取穴。勿須待時之正例。欲氣下行。用右手大指甲下括針柄。使氣下行。純用瀉法。如病在六腑。邪實過勝者。當取手少陽合穴者。用足太陽絡委陽穴代之。當取手陽明合穴者。用足陽明巨虛上廉代之。當取手太陽合穴者。用足陽明巨虛下廉代之。此根據靈樞經本輸篇大腸合於巨虛上廉。小腸合於巨虛下廉。三焦下俞。出於中外廉。名曰委陽。陰有陽疾。實則瀉之之正例。

進針手法

內經雲。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蓋取穴的時。先以沸水洗淨穴位。醫者亦必用沸水溫針。洗手。消毒。再以左手大指甲切按其穴。成十字形。然後令病患咳嗽一聲。醫者左手持穴。右手以大指中指持針。食指壓針頂。無名指輔針。隨咳刺入。再令病患用口吸氣。醫者徐徐左右鏇轉進針。大約吸氣三口。針透天部。吸氣至六口。針至人部。吸氣九口。針到地部。如肌肉輕鬆。進針容易。吸氣未至九口而針已到地部者。少吸數口氣亦可。如肌肉緊密。吸氣九口而針未到地部者。再多吸氣數口。總以針至地部為止。再如針至肉膜。膜濃針受阻。則令病患口呼氣將針輕提。再令病患吸氣。將針重下。透肉膜後。進針至易。針到地部時。令病患呼氣一口。微提針如小豆許。即停針候氣。停針時。用大指甲括針柄向上括之之正例。如病在下而針穴在上者。則下括針柄。如病在陽經背部而所針開穴為手陰經者。右手括針時。以左手指隨其經脈之道。按引氣而導至肩。令病者用鼻大呼氣一口。乘呼氣時將針外轉一次。用大指甲將針柄下括數次。乃停針候氣。此即靈樞經第一篇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一)之義。如病在陰經腹部而所取開穴在手陽經者。用右手大指甲將針柄上括。左手指隨其經脈之道。按引氣而導至肘上。轉折入腋。令病患用口大吸氣一口。針向內轉一次。再用大指將針柄下括二三下。乃停針候氣。

目錄

[上卷本輸穴說難]手太陰肺經五穴
[上卷本輸穴說難]手陽明大腸經六穴
[上卷本輸穴說難]足陽明胃經六穴
[上卷本輸穴說難]足太陰脾經五穴
[上卷本輸穴說難]手少陰心經五穴
[上卷本輸穴說難]手太陽小腸經六穴
[上卷本輸穴說難]足太陽膀胱經六穴
[上卷本輸穴說難]足少陰腎經五穴
[上卷本輸穴說難]手厥陰心包絡五穴
[上卷本輸穴說難]手少陽三焦六穴
[上卷本輸穴說難]足少陽膽經六穴
[上卷本輸穴說難]足厥陰肝經五穴
[上卷本輸穴說難]十二別絡
[上卷本輸穴說難]十二別絡
[上卷本輸穴說難]十二別絡
[下卷]五臟五六腑六釋義
[下卷]終始根結釋義
[下卷]補瀉手法
[下卷]寒熱手法
[下卷]升降手法
[下卷]臥針迎隨手法
[下卷]進針手法
[下卷]催氣手法
[下卷]調和營衛手法
[下卷]用針脈法
[下卷]針效
[下卷]針害
[下卷]針灸禁忌
[下卷]經正六合
[下卷經正六合]附本輸穴即景詩十二首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