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切要》

《幼科切要》

《幼科切要》是中國古代著名中醫王錫鑫著作。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幼科切要》《幼科切要》

書名:幼科切要
作者:王錫鑫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作者簡介

(1808—1889)清代醫家。名文選,字錫鑫,號席珍子,亞拙山人。原籍湖北石首縣人,祖父一輩舉家遷萬縣大周里,後移居萬縣薴溪河畔天德門(原三馬路441號),191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醫學大辭典》有介紹。慈禧太后曾賜他銀牌,欽加六品銜龍章寵錫。自幼善學,尤好醫學,歸從父訓,棄儒習醫,潛心岐黃之術,好游名山大川,廣行慈善,原萬州橋是他獨自募款自建。先從同邑覺來先習醫,研修幼科,後又與同世醫彭宗賢、趙吉華等再習痘科,醫術益精。平時存濟世之心,自利丸藥,深受同邑敬重。王氏壯年即有醫名,

一生醫著甚豐:道光年間刊行過《活人心法》(4卷)、《遂生外科》現存世者有《醫學切要》、《眼科切要》、《痘科切要》、《外科切要》、《奇方纂要》(奇方纂要 (清)王錫鑫 輯 重慶較場壩草藥街刻本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合稱《醫學切要全集》,另輯刊《存存匯集》、《日月眼科》、《針灸便覽》等,合稱《存存匯集醫學易讀》。 另所著《亞拙醫鑒》(1970年閻壽峰曾借讀過光緒庚辰年的重慶涪陵刻本一書(重慶市中醫研究所一醫生的)《亞拙醫鑒》.《壽世醫鑒》光緒年間更曾三次刊行。王錫鑫除了醫名以外並擅長書法、詩詞、棋類。巴蜀清王錫鑫的現存資料比較少。除《壽世醫鑒》的抄本外,另有 《醫學切要》首卷(在國內羅斯福圖書館-古籍文獻分館)存世,第六卷奇方纂要下落不明.另有《存存匯集醫學易讀》、《眼科切要》.關於《壽世醫鑒》據裘沛然主編的《中國醫籍大辭典》介紹,該書共三卷(但不知為天,地,人三卷。清光緒(1875~1908年),三義公刻本,原藏於河南省圖書館,經查未見。成都中醫藥大學對清王錫鑫的家鄉萬州魚泉的近現代名醫都有所收集,獨缺王錫鑫資料!其實後世對他的評價不菲。四川,湖北一帶的60歲以上的民間醫生對王錫鑫的診脈口訣,以藥求病訣,藥性六字經有的還朗朗上口,運用自如。

目錄序一

屬性:夫醫者意也,謂以己之意迎合伊芳之病也。故善醫者必待望聞問切而後詳理開方,此古今一定不易之理也。蓋幼稚小兒,天真渾噩,無識無知,肌肉瑩澈,脈絡分明。其病不過風寒暑濕燥火,飲食停聚而已,舉目可見。豈如壯者之人或因酒色過度,或由思慮受傷之紛紜雜沓,難為措手哉。故觀其面色,聞其啼聲,即可知其病之所從來,與夫藥之所宜用,而無毫釐或爽也。無如世之庸醫,不察夫體屬嬰孩,一染微 ,並不細心體貼,概以驚風險劑投之,往往有誤。不知實而誤補,不過增病,虛而誤攻,不可救藥,故全生者少而垂斃者多矣。王君亞拙,醫道高明,慈愛為懷,不殫勞瘁,合選古今方而斟之酌之,匯為一冊。適予過訪,蒙以見示。見其理精法密,指點親切,較諸幼科所傳方書,倍加詳明透徹,亟勸其付諸棗梨,以公諸世。將見此書一出,可以指庸醫之迷,延幼稚之命,其為益豈淺鮮哉,是為敘。

咳嗽門《幼科切要》

小兒之咳,謂有聲無痰者,肺傷也。嗽則有痰無聲者,肺濕也。咳嗽則有虛實、風寒、濕食、停痰、陰虛等症。但因痰而嗽者,痰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動痰者,咳為重,主治在肺。以時而言之,清晨咳者屬痰火,午前嗽者屬胃火,午後嗽者屬陰虛,黃昏嗽者火浮於肺,二更嗽者食積滯於三焦。嗽而抱首面赤反食者,肺實也。氣逆虛鳴,面白餐食者,肺虛也。痰腥而稠,身熱喘滿,鼻乾麵赤者,肺熱也。嗽多清痰,面白而喘,惡風多涕者,肺寒也。感冒風寒,發熱鼻塞,聲重者,服參蘇飲。因火痰熱,咳嗽面赤,心煩咽痛,鼻血者,服清熱導痰湯。傷食停痰,吐嘔腹痛者,服平胃二陳湯。久咳氣虛,四肢怯冷,氣血不足者,服補中益氣湯。
水泛為痰,五心發熱,食減神昏,痰如水泡者,服八仙長壽飲。日間咳少,夜間甚者,服金水六君湯。
參蘇飲 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咳嗽痰盛。
茯苓(一錢) 揀參 枳殼 法夏 前胡 蘇葉 乾葛 廣皮 桔梗(各一錢) 炙草(五分) 生薑(三片) 蔥白(三寸) 水煎溫服。

人參敗毒散 此方辛平升散,為咳嗽第一神方,舉世少有。知者凡有咳嗽,無論內傷外感風寒,夾濕夾毒,不拘男婦、大小,胸緊氣急咽痛口苦,痰不相應,即用此方升散之。或感冒重者,服此其咳愈甚,不知者以為藥不相符,棄而不服。不知正是升散之力佳兆也,再服之漸次輕減。不拘劑數,只以痰為度,聲響痰出,是其效也。枯燥之人,數劑之後,略加沙參、尾參、當歸、白芍、生地、麥冬之類,以滋其陰,無不愈者。再有叮嚀,凡咳嗽初起,切不可誤用寒涼及滋陰之藥,閉其肺竅,為害不小,但以辛散之藥為先著。俟痰應之後,漸加滋陰則得也。
揀參 川芎 枳殼 茯苓 前胡 柴胡 蘇荷 芥穗 西風 連翹(各一錢) 桔梗(一錢二分) 羌活(七分) 獨活 甘草(各五分) 生薑(一片) 水煎服。
清肺飲 治氣逆而咳,面白有痰。
前胡 枳殼 知母 川貝 茯苓 桔梗 麥冬 井膠(各一錢) 柴胡 蘇荷(各七分) 桑皮(五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忌油。
葶藶丸 治乳食沖脾,傷風咳嗽,身熱痰多喘嗽。
葶藶(去土,隔紙略炒) 牽牛(炒) 杏仁(去皮尖,炒黃色另研) 防己(炒)
上藥等共為末,入杏仁泥和蒸,棗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六七丸,薑湯送下,量小兒大小加減。
清寧丸 治心肺有熱而令咳嗽,宜從小便利出。
桑皮(炙) 葶藶(炒) 赤苓(酒炒) 前仁(炒。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為末,每服五分,生薑大棗湯送下。
清熱導痰湯 治火咳熱痰結胸
白茯苓 陳皮 半夏 南星 枳實 桔梗 黃芩 栝蔞仁(捶去油) 甘草(各七分) 桑皮川貝(各八分) 杏仁(七粒,去皮尖)
平胃二陳湯 治傷食腹痛,停痰咳嗽。
蒼朮 陳皮 甘草 濃朴(薑汁炒。各一錢) 茯苓 半夏 楂肉 神曲(炒。各八分)
加減補中益氣湯 治咳嗽氣虛,以此升之。
蜜 人參 當歸 白朮(土炒) 茯苓(各一錢) 廣皮 炙草 蜜升麻 蜜柴胡(各五分)
以上原方,虛咳者加酒芍、麥冬(各一錢),五味(七粒)。
八仙長壽飲 治腎虛水泛為痰。
熟地 棗皮 懷山藥 茯苓(各一錢) 丹皮 澤瀉(各七分) 五味子(七粒) 麥冬(去心,一錢)
金水六君煎 治夜咳不愈。
熟地 當歸(各四錢) 茯苓(三錢) 半夏 陳皮 甘草(各一錢) 核桃(二個) 煨姜 水煎服。

驚風門《幼科切要》

急驚風之症,小兒氣體壯實,前數日發燒,令口鼻中氣熱,大便結,小便臊,驚風大作,喉中有熱痰者,速服∶ 怯風敗毒散 羌活 防風 獨活 前胡 蟲蛻(去足) 天麻 蘇荷 荊芥 桔梗 黃芩(各一錢) 甘草膽星 白芥(各三分) 燈芯(引)大便不通加大黃,小便不通加木通,痰喘加蘇子、萊菔子。
抱龍丸 治急驚發搐。 膽南(一兩) 竺黃(三錢) 辰砂(飛過,一錢五分) 雄黃(一錢五分) 麝香(二分)甘草湯為丸,蘇荷湯下,服後吐痰即愈。 瀉青丸 治急驚,木旺生風,口眼歪斜;並治小兒內熱,火瀉若醬色者,神效。當歸 川芎 梔仁 熟軍 羌活 防風 膽草(各等分)酒水為丸,茶清下,煎湯亦可。
慢驚之症,緣小兒吐瀉之後得之者多,或久病之後,或急驚用藥攻降太甚,皆原脾胃虛損。其症神昏氣喘,或大熱不退,或乍寒乍熱,或面色淡白,青黃,二便清白,甚至吐瀉,四肢厥冷,喉內痰鳴,角弓反張,手足抽掣等狀,速服∶
逐寒盪驚湯 治小兒氣體本虛,或誤寒涼,泄瀉嘔吐,轉為慢驚。必致手冷、唇白,便清者,最宜並治發痧腹痛等症。白鬍椒 乾薑炒 肉桂(各一錢) 丁香(十粒) 上四味共為細末,以灶心土煎水澄清,煎藥大半茶杯,頻灌之,服後理中方,定獲奇效。
逐寒盪驚湯最宜多配真為至寶靈丹丸。有危症,探小兒口中氣息冷熱,小便青黃。無論小兒口渴,舌燥,手探口中氣息微冷,便清者,速用如神,功難盡述。余手經驗,已治多人。惟火極似水者,必眼眵乾結,小便赤色,口渴氣壯,身輕目張者,切勿服此。
加味理中地黃湯 此方助氣補血,卻病回陽。專治小兒精神已虧,血氣大壞,瘦弱至極,皆可挽回,真有參天回元之功。
熟地 當歸 枸杞 棗仁 箭 炙 焦術 黨參(炙。各二錢) 棗皮 肉桂 故紙 乾薑(炒) 炙草(各一錢) 生薑(三片) 大棗(三枚) 胡桃(一個) 為引,外用灶心土二兩煮水煎藥,加雄片五分亦可。如咳嗽,加百合、金櫻子各一錢,大熱不退加白芍一錢,泄瀉不止,加丁香六分。
景岳胃關煎 治慢驚脾虛泄瀉不止,及腹中時有微痛。
熟地(三錢) 山藥 扁豆炒 焦術(各二錢) 黑姜 吳萸 炙草(各六分)
景岳六味回陽飲 治慢驚四肢厥冷。
黨參 附子 乾薑(各一錢) 熟地(四錢) 當歸(土炒,二錢) 汗多者加箭 二錢,泄瀉者加焦術二錢。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