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授眼科》

撰人撰年不詳。本書首載眼病證治、歌賦及眼科驗方的配製,其次用問答體裁敘述了眼科72症的治法。

基本信息

簡介

異授眼科異授眼科

《異授眼科》眼科著作卷。一卷。撰人撰年不詳。本書首載眼病證治、歌賦及眼科驗方的配製,其次用問答體裁敘述了眼科72症的治法。1949年後出版排印本(與《一草亭目科全書》合刊)。現存明抄本及清刻本。

內容

本書首載眼病證治、歌賦及眼科驗方的配製,如:明目論、看眼訣圖、眼病歌訣、藥性光明賦、看眼法及演藥法、點藥法、製藥法、煎膏法、研藥法、合藥法、服藥法等;其次用問答體裁敘述眼科72症之治法。書末附“經驗奇方”1篇。現存現存明抄本及多種清刻本,如: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休寧陳方盛堂重刊本等,另有與《一草亭目科全書》的合刻本(康熙年間穎川鹿氏刻本),建國後有排印本。

目論

《異授眼科》認為眼睛與五臟六腑關係都很密切。《目論》一篇就是論述這一觀點的。全文如下:

經曰∶五臟六腑之精華,皆上注於目。骨之精為瞳子,屬腎。筋之精為黑珠,屬肝。血之精為絡,屬心。氣之精為白珠,屬肺。肉之精為約束,屬脾。血氣之精脈所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苟被六淫外感,七情內傷,飲食失節,勞役過度,皆能損目。夫目通肝竅,腎藏其精,一有怫鬱,則相火挾肝木而上行,遂致轉變多端,有七十二症之名。總不越內外二障而已。華元化雲∶目類丸形,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麗東南而晦西北也。有神膏、神水、神光,真血、真氣、真精,此滋目之源液也。神膏者,目內涵膏,神衰則有損。神水者,由三焦而發源,先天真一之氣所化,目上潤澤之水也,水衰則有火勝燥暴之患,水竭則有目輪大小之疾,耗澀則有昏眇之危,虧者多,盈者少,是以世無全精之目。神光者,原於命門,通於膽,發於心,火之用事也。火衰則有昏瞑之患,火炎則有焚燥之殃。夫心君主也,通於大,故大赤者,實火也。命門為小心,小心相火也,代君行令,通於小,故小赤者,虛火也。若君主拱默,則相火自然清寧矣。真血者,即肝中升運滋目注絡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間易行之血,即天一所生水,故謂之真也。真氣者,即目之經絡中往來生運之氣,乃先天真一發生之元陽也。真精者,乃先後二天元氣所化之精汁,起於腎,施於膽,而後及瞳神也。凡此數者,一有所損,目則病矣。無閭子曰∶夫目者,先天之氣所生,後天之氣所成,陰陽之妙蘊,水火之精華。血養水,水養膏,膏護瞳神,氣為運用,神即維持。喻以日月,理實同之,人身至寶,所當重也。

目議

《異授眼科》認為眼睛生病與五臟六腑病變相關,這是關係病因的一段總論。《目議》一篇就是論述這一觀點的。全文如下:

黑珠屬肝,肝為木也,東方屬木木生風,在髒為肝應目中,暴怒不常生內郁,更因風熱翳侵瞳,其症因惱怒不常,勞役過度,外感風寒,內傷色慾,以致頭目眩暈,視物不明,日久不治,遂成昏暗等症。大小屬心,心為火也,心居包絡名君主,血逐火奔眼內凝,頭大小分虛實,遠視還同是火星,其症因憂愁煩勞,悲苦思慮,內傷於心,外攻於目,赤筋灌瞳,肉攀睛,日久不治,漸至失明等症。上下胞屬脾,脾為土也。太陽屬土主脾元,積熱相干病有源,上下胞瞼腫又赤,挑針時發蒂依存。其症因多食熱物炙辛酸,壅熱在內,瘀血腫痛,粟沙隱澀,日久不治,以致爛弦倒睫,纏綿不已等症。白珠屬肺,肺為金也。肺臟停留心熱攻,雙睛微見絳紗籠,但宣腸胃辛涼劑,方解昏昏似火紅。其症因凌霜冒雪,饑飽失常,風邪外受,內熱上攻,日久不治,以致視物不明,變成白膜遮睛,疼痛難開,衝風出淚等症。瞳人屬腎,腎為水也。又通膽竅,此水木有相生之義,肝腎有同治之方。腎膽同源精自華,陰虛火旺便生花,上沖神水還成綠,急養化源不用嗟。其症因嗜欲無厭,房勞過度,大驚傷神,大恐傷志。水火既虧,陰陽漸損,冷淚流於臉上,飛花越於目前,綠水灌瞳,青盲內障等症。

文化

《異授眼科》受到康熙之後學者的重視。年希堯、胡崧芝、曹炳章、裘沛然、聶文濤等都曾編校或宣講該書內容。尤其以年希堯所作序言,直接指出本書的特點。《年序》全文:

人身五官中,惟耳目為尤重,而司聰之外,莫若司明,目雖開竅屬肝,然五臟之精液,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睛。故養生家,有內視靜功,目光宵燭之說,惟內養既充,外邪不擾,則眸子瞭然常明。第人生斯世,勞心勞形之事,誰能或免。或被風霜所冒,暑熱所侵,則受傷於外。或為郁怒傷肝,營血摧耗,則受損於內。斯則欲因病療治,則終身明瞽之關,皆出自醫者之手,可不慎哉。然世所謂能撥雲霧而睹青天者,伊芳何人乎?舍清江鄧子,其誰與歸。予嘗覺其一草亭目科全書,其自序業醫之緣,蓋本於宋儒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之論,則其人孝矣。且以文正范公不為良相即為良醫之旨。矢志自期,則其人仁矣。仁孝之人,殫精醫學,烏有不造於神明之域者。故立論列方,內損外因,分剖詳悉,奇偶制度,精專明備。且其所傳,又迥出尋常萬萬者,是以用其方藥,輒試輒驗。惜乎棗梨殘缺,其書不傳,予得是書藏之什襲久矣。今不敢自私,重付剞劂,公之斯世,非第為仁人孝子表揚著作之苦心,抑亦為天下後世,凡苦目病者,揀方療治,得以復明,不須內視之功,自可保五官之最重,而不慮風霜忿郁之傷,則鄧子一草亭書,其功寧有量哉。是為序。康熙歲次丁酉菊月廣寧年希堯書於金陵官

目錄

明目論

看眼訣圖

眼病歌訣

冷眼歌訣

熱眼歌訣

藥性光明賦

五經虛

瀉五經火

眼目虛實冷熱論

點藥藥性

炮煉

男女禁忌

看眼法

演藥法

點藥法

製藥法

煎膏法

研藥法

合藥法

用藥法

服藥法

禁忌

主藥方

輔藥方

加減方

按五輪治療捷法

四季加減煎藥方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醫學實在易》
《因是子靜坐法》
《陰符經》
《飲膳正要》
《雲笈七籤》
《陰證略例》
《醫學衷中參西錄》
《幼科心法要訣》
《幼科證治準繩》
《異授眼科》
《雜病廣要》
《醫旨緒餘》
《醫宗粹言》
《醫宗金鑒》
《醫宗說約》
《怡堂散記》
《醫學啟源》
《醫學入門》
《醫學三字經》
《醫學六要》
《銀海精微》
《醫學溯源》
《飲食須知》
《嬰童百問》
《幼科鐵鏡》
《醫學真傳》
《醫學正傳》
《幼科指南》
《幼幼集成》
《幼幼新書》
《玉機微義》
《寓意草》
《醫學妙諦》
《雲林神彀》
《醫原》
《雜病心法要訣》
《雜病源流犀燭》
《雜證匯參》
《幼科釋謎》
《醫學心悟》
《醫學正印種子編》
《幼科折衷》
《疫疹一得》
《醫學摘粹》
《醫學集成》
《尤氏喉科秘書》
《醫學近編》
《醫學要則》
《醫宗必讀》
《穎川心法彙編》
《癰疽神秘灸經》
《癰疽神秘驗方》
《用藥法象》
《用藥禁忌書》
《醫學易通》
《醫宗會要》
《醫宗己任篇》
《醫學切要全集》
《醫學摘瑜》
《幼科證治大全》
《醫學說約》
《幼科直言》
《頤身集》
《幼幼集》
《醫學精要》
《幼幼近編》
《幼幼心裁》
《易簡方》
《余注傷寒論翼》
《虞庶注難經》
《易氏醫案》
《玉楸藥解》
《喻選古方試驗》
《醫學問對》
《毓芝堂醫書四種》
《原病集》
《願體醫話》
《醫學五則》
《醫藥鏡》
《雲岐子保命集論類要》
《雲岐子論經絡迎隨補瀉法》
《雲岐子脈訣》
《醫要集覽》
《醫醫小草》
《引痘略》
《雜疫證治》
《引經證醫》
《雜證謨》
《雜症會心錄》

《醫學一見能》
《醫學求是》
《醫學原理》
《印機草》
《醫醫病書》
《醫學韻編》
《玉函方》
《玉函經》
《疑難急症簡方》
《醫醫醫》
《育嬰秘訣》
《喻氏醫書三種》
《醫學統旨》
《易筋經》
《醫苑》
《友漁齋醫話六種》
《幼科彙編》
《幼科三種》
《醫學啟蒙彙編》
《疫證集說》
《疫證治例》
《幼科要略》
《醫宗備要》
《醫學輯要》
《陰陽脈死候》
《醫學切要》
《醫宗撮精、折肱漫錄合刊》
《幼幼發揮》
《醫學舉要》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