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垣醫案》

《孫文垣醫案》共5卷,計425案,由明代孫一奎之子及門人據孫一奎臨床經驗輯錄而成,其中標有“有發明”、“有大發明”總計57案,其間對證治、經旨多有闡發,見解獨特,為後世所推崇。本文從“有發明”案例出發,分析其辨證論治,發掘其臨床價值,以期對孫一奎學術思想的研究有所啟示。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書 名: 孫文垣醫案
孫文垣醫案  孫文垣醫案  

作 者:(明朝)孫一奎注 釋解說詞:許霞
出版社: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11月
ISBN: 9787802317574
開本: 16開
定價: 33.00 元

內容簡介

眾多的新安醫家在醫學理論和臨床上卓有建樹。明清時期新安醫家的理論創見及用藥輕靈、圓機活法的臨床風格,對整箇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些代表性學術思想理論觀點已成為當代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汪機首倡“新感溫病”學說,從此溫病成因有了“伏氣”、“新感”兩說,為明清時期開展溫病學術爭鳴、提高溫病的治療水平奠定了理論基礎。

特點

《孫文垣醫案》 (亦即《孫氏醫案》)由明·孫一奎之子及門人據孫一奎臨床經驗輯錄而成。醫案以地名匯集,計三吳驗案2卷,新都驗案2卷,宜興驗案1卷,總計425案。醫案中除了按各病症羅列外,於證治、經旨多有闡發,標有 “有發明”、“有大發明”計57案,醫理有闡發,辨治有獨見。隨著新安醫學研究的不斷升溫,該書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重視。本文現就孫氏“有發明”案例淺析如下。

急重疑難 重點突出

《孫文垣醫案》其“有發明”者,多為急重疑難病症,如腹痛譫語如狂、產後暈厥發狂、吐血、泄瀉發喘、痹證及各種寒熱錯雜的外感證等。且每至“舉家涕泣”,“人皆危之”,“竭技盡方,卒無一應,奄奄床笫,絕不知何病”,“舉家計無所之,惟神是禱”,“呻吟不絕口者半月”,“疼不可言,危在頃刻。”這些急重疑難病症的救治案例,充分反映了孫氏精湛的醫技。正如在凡例中介紹“或發明其症,或發明其治,或發明其時令,或發明其經旨,或發明其性情,或其人偏迷不從治理而罕譬曲喻,誘掖窨動之者。” 在醫案中,孫氏或針對病機用緩和方劑,或用原方而減少劑量,或停1藥觀察等,方法多端。至於罕見病證,因諸書鮮有言及,無法可遵,無方可循。孫氏則細心揣度,積極施治,總結經驗。如《新都治驗卷二·一婦生女不生子多思郁小便秘而不通轉孚症》以“治奇”標註。

醫貴審證 用藥對證

孫一奎力駁滋陰降火之流弊,《新都治驗卷一·黃源金先生內人吐血泄瀉發喘》是《孫氏醫案》中唯一標註“有大發明”者,指出後學不善師丹溪者,概守其說,一遇虛怯,開手便以滋陰降火為劑,動輒知母、黃柏,慣用寒涼,而畏懼溫熱,此為不善學丹溪之罪,而于丹溪何尤。《三吳治驗卷二·潘見所老先生小盛價疳積》還詳細分析了誤用滋陰的後果,甚者直接危及病者的性命。雖然孫一奎為新安溫補培元名醫汪機的再傳弟子,但孫氏確強調臨床治療當以“證”為處方用藥的唯一依據,在“有發明”醫案中,也指出了很多病案是醫家辨證不精,其中也包括誤用溫補的病案。如《三吳治驗卷二·孫令君令媳產後譫語發熱泄瀉》:“時師不察,竟以參術投之,即大熱譫語,口渴,汗出如洗,氣喘泄瀉,瀉皆黃水無糞,一日夜不計遍數,小水短少,飲食不進,症甚危惡。”《新都治驗卷一·陳士美傷寒熱症漏底》:“時有俞氏者參芪白朮為其斂汗止瀉,而汗瀉愈劇,呻吟不間晝夜……此為誤服參術太早之過。”
可見,孫一奎對“證”的分析很重視。只要是辨證需要,並不拘泥於一家之說。甚至對醫界少用和病人不容易接受的探吐法,亦不放棄,只要是辨證施治,也能收效。如《三吳治驗卷一·馬迪庵公內傷腹脹大小便不利》和《三吳治驗卷一·大司馬令媳產後暈厥發狂》皆以手入喉中探吐痰涎、宿食而收效。可見,孫氏博採各家眾說,不存偏見,滋陰、溫補、攻下、探吐,審證用藥,擇善從之

善察色脈 謹尋癥結

孫氏十分強調“醫貴審證”,尤其擅長察色按脈,對五色主病、色脈症統一相參的掌握,技高一籌。《三吳治驗卷一·張文學子心病虛弱》案中前醫皆執偏斷病,見症治症,陷入愈治癒亂、愈重的窘境。孫氏以色脈症為突破口,換向思維,辨疑識誤,依據色脈相得者生,判定張文學子心病虛弱並非死症,且是其志願高而不遂其欲所致的心病非病。後詢問其病起,病者語其父曰:“吾病由星士許決科於癸酉,是年余落第,而同窗者中,故怏怏於此。”
可見孫氏之治,追溯病史,色脈症參照,一語道破其心病,再改弦更張,前後效果自然懸殊。同樣,《三吳治驗卷一·光祿公痰火脅痛》案中前醫使用行血活血散血兩月余仍未見效,孫氏緊抓光祿公痰火脅痛“脈左弦右滑數”為痰飲之脈,只有沉伏、孔澀之脈方為瘀血證。這樣,一方面肯定病由,找出不效之根源,不致重蹈覆轍;一方面立法組方就有憑有據,審證用藥,效果自然確切。

疑難雜病 首重治痰

孫氏治療疑難雜病推崇“百病皆由痰作崇”之說,認為痰之為病,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痰蒙清陽則眩暈,痰阻心竅則神昏,痰水凌心則心悸,痰聚肺部則哮喘,痰濁滯胸則胸痹,痰凝乳房則核起。而痰之產生多由平素恣食肥甘,少勞多逸致脾虛失運,痰濕內生,氣機不暢,與濕濁疲血互結,阻塞脈絡。故主張疑難雜病從論治。如《三吳治驗卷一·馬鳳林內子隱疾》:乃中焦濕痰,隨經水下流,壅於子戶也。經下而痰凝,故化為膿,以原非毒,故不痛。用白螺螄殼火煅存性為君,南星、半夏為臣,柴胡、甘草為佐,麵糊為丸,令早晚服之。《三吳治驗卷一·潘見所公半身不遂》:潘見所公半身不遂,公脈上盛下虛,上盛為痰與火,下虛為精元弱,切宜戒色慎怒,劑宜清上補下。不然,三年內恐中風不勉。蓋由痰生熱,熱生風也,謹之識之,乃為立方。以二陳湯加全蠍、僵蠶、天麻、黃芩、石菖蒲、紅花、秦艽,水煎。臨服加竹瀝一小酒杯,生薑汁五茶匙,一日兩進,晚更與活絡丹。《三吳治驗卷一·見所公白濁》:見所公白濁,公脈為濕痰下流症也,以白螺螄殼火煅四兩為君,牡蠣二兩為臣,半夏、葛根、柴胡、苦參各一兩為佐,黃柏一兩為使,麵糊為丸,名曰端本丸。《三吳治驗卷二·周鳳亭濕熱壅滯發熱煩躁》:周鳳亭濕熱壅滯發熱煩躁,不知此公肝氣素盛,中焦原有痰積,且多思念傷脾,又值卯木正旺之月,投以地黃枸杞,適以滋其濕而溢滯其痰耳……法宜清肅中焦,徹去濕熱,則飲食自加,而新痰不生,宿痰磨去,庶五穀精華不生痰而生血矣……二陳湯加薏苡仁、酒炒白芍藥、麥芽以養脾而消痰。

探病用藥 以決疑似

《三吳治驗卷一·馬迪庵公內傷腹脹大小便不利》:“究其受病之源,查其歷服之藥,予駭然以為未聞且見也。因思一治法,先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參、術俱用二錢……服藥後,腹中大痛,予知其藥力已動,改用人參蘆、防風蘆、升麻、桔梗各三錢,水煎服之,少頃,用鵝翎探喉中,令吐之。前服藥物,一涌而出十數碗。”《新都治驗卷一·岩鎮鄭景南丈痰飲積塊跳動不止》:“予詳思其病機,昔肥而今瘦者,痰也。形雖瘦,而目炯炯有神,先以五飲湯姑試之,以觀其勢,再為加減。因用鏇覆花八分,破故紙一錢,肉桂三分,白朮、茯苓、澤瀉、陳皮、半夏各八分,生薑三片,水煎服之,二帖,噁心腸鳴皆止。次日飲食稍進,舉家欣欣色喜。”
所謂探病法,是指醫家初診某病證或對難以斷定的疑似病證時,暫用意向性用藥的某治法或投某方藥進行試探性治療,通過病人藥後反映,作出鑑別診斷,求得辨偽識真以明確病性,達到更精確的辨證水平,為下一步施治打好基礎。從診治關係來看,就是把“診在治先”的常制臨時權變為寓診於治。探病法的具體套用,始於《傷寒論》,如主證為“食谷欲嘔”,服吳茱萸湯見效即屬中焦虛寒;若出現“得湯反劇’,則證屬上焦,顯然是以藥測證。陽明腑實的真假辨識,“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但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俱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脹滿不能食也。”即因腑實與否難肯定,為避免失下與誤下,藉小劑量緩下以試探之。《景岳全書》辟專章論述探病之法,認為這是醫家不可不知的診斷要訣:“探病之法,不可不知。如當局疑似,或虛實有難明,寒熱有難辨,病有疑似之間,補瀉之意未定者,即當先用此法。”措施是:“或疑其為虛,意欲用補而未決,則以輕導之劑,純用數味,先以探之,消而不投,則知為真虛矣;疑其為實,意欲用攻而未決,則以甘溫純補之劑,輕用數味,先以探之,補而覺滯,則知有實邪矣。假寒者,略溫之必見躁煩;假熱者,略寒之必家嘔惡。探得其情,意自定矣。”即疑屬寒證而欲溫,探以清熱;疑屬熱證而欲清,探以溫散;疑屬實證而欲攻,探以補益;疑屬虛證而欲補,探以消導。後又將慎藥意識揉入探病法中。《孫文垣醫案》中套用探病法較多,常用於疾病的鑑別診斷中。初診未決的探治要注意藥後效應,再立方選藥。探識其它疑似病證,如《新都治驗》記載:鄭景南腹中積塊,已病臥年余,百治不驗,孫一奎疑屬痰飲,即先以“五飲湯姑試之,以觀其勢”。有的病例尚需一探再探。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九)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湯頭歌訣》
《孫文垣醫案》
《太平聖惠方》
《素問》
《湯液本草》
《外科精要》
《外台秘要》
《萬病回春》
《推拿抉微》
《外科發揮》
《胎產心法》
《蘇沈良方》
《棠陰比事》
《素問玄機原病式》
《嵩崖尊生全書》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胎產秘書》
《推求師意》
《外科大成》
《宋以前醫籍考》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外科精義》
《外科啟玄》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正宗》
《外科證治全生集》
《太素脈秘訣》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
《望診遵經》
《外科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外科樞要》
《外科心法》
《外科選要》
《銅人針灸經》
《外科方外奇方》
《外科證治全書》
《素女脈訣》
《外治壽世方初編》
《天元玉冊》
《萬氏醫貫》
《王九峰醫案》
《王旭高臨證醫案》
《外科傳薪集》
《隨息居飲食譜》
《王氏醫案繹注》
《天機啟微》
《天隱子》
《天隱子養生書》
《素問直講》
《田氏保嬰集》
《通俗傷寒論》
《桐君藥錄》
《銅人內景圖論》
《素問直解》
《素仙簡要》
《圖經衍義本草》
《圖注八十一難經》
《圖注八十一難經定本》
《圖注難經脈訣》
《宋人醫方三種》
《推拿療法》
《推拿秘書》
《推拿學》
《遂生編》
《退思廬醫書四種合刻》
《外候答問》
《遂生福幼合編》
《孫氏醫學叢書》
《素靈微蘊》
《胎產集要》
《外科活人定本》
《外科輯要》
《外科經驗方》
《胎產輯萃》
《素問靈樞合注》
《宋元明清名醫類案》
《素問入式運氣論奧》
《素問釋義》
《太平御覽·養生》
《外科圖說》
《太素脈法》
《素問釋音》
《外科真詮》
《太醫局諸科程文》
《泰定養生論》
《素圃醫案》
《湯頭歌訣白話解》
《外證醫案彙編》
《湯頭歌訣續集》
《湯頭錢數抉微》
《萬氏積善堂集驗方》
《萬氏濟世良方》
《萬氏家傳保命歌括》
《萬氏女科》
《素問懸解》
《汪石山醫書八種》
《素問遺篇》
《王氏醫案》
《體仁彙編》
《王氏醫存》
《王叔和脈訣》
《天寶本草》
《王旭高醫書六種》
《天花精言》
《偽藥條辨》
《韡園醫書六種》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