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派大哥竟成國家棟樑 英勇抗擊侵略者卻慘遭朝廷背叛

在晚晴動盪的歷史舞台上,甘軍將領董福祥算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曾在西北聚眾叛亂,被清廷視為最頭疼的“老匪”、“悍黨”。

然而在國家危難之機,這位老匪卻又成了清廷最後的依靠,不僅平定了陝甘和新疆的叛亂,還給予侵略者以沉痛的打擊,但悲劇的是在功成名就之後卻慘遭拋棄。

幫派大哥竟成國家棟樑 英勇抗擊侵略者卻慘遭朝廷背叛

1840年中國的大門被轟開時,董福祥出生在甘肅固原的一戶農家中。父親與哥老會交往密切,又加之董福祥身材魁偉,性情強悍,因此成了哥老會的龍頭大哥。

1862年,受太平軍和捻軍的影響,陝甘百姓也舉起了反清的大旗。作為鄉間豪強,董福祥“奉命練團,保衛桑梓”。

1864年,20萬陝西回民義軍在清軍的圍剿下進入甘肅,而甘督熙麟卻望風而逃。由於清軍正集中兵力克復南京,被迫對義軍妥協,因此遣散了團練。

幫派大哥竟成國家棟樑 英勇抗擊侵略者卻慘遭朝廷背叛

隨著陝西的義軍和官軍大量湧入甘肅,於是出現了官匪共同壓榨百姓的情況,正如《征西計略》中所說:“甘肅之民,初困於賊,繼困於兵,居不能安,逃無可入”。

在這種情況下,董福祥則聯絡兄弟數十人“收集逃亡,持械御賊,晝則鏖戰,夜則搗營”。他們以花馬池為根據地,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往來陝甘數十縣。

1867年2月,面對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前幾任陝甘總督不是“以病求代”就是“陳情乞養”,朝廷只得派干將左宗棠率老湘軍進陝甘平亂。

幫派大哥竟成國家棟樑 英勇抗擊侵略者卻慘遭朝廷背叛

當時甘肅的形勢是董福祥的數十萬部眾盤踞在東北,以鎮靖堡為大本營。以白彥虎為首的十八大營占據東南的董志原;實力最強勁的馬化龍在北面的金積堡;西面的河州義軍也經常聯絡四方,襲擊官府。

左宗棠剛一上任就意識到陝甘之亂與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有莫大的關係。他曾說:

“陝甘用兵頗多,為時又久,亂後荒瘠殊甚,購糧不易。各軍每於人煙稍密、種植稍多的地方,安紮營壘。始猶藉稱保護莊稼,給錢辦糧。繼則捐派民間,不給價值,甚且搜掠殆盡,民不敢爭,以致轉徙流離,變而為匪”。

所以在左宗棠的眼中,董福祥部皆為流民,志在掠食自保,而不是反清,是可以爭取的力量。在左宗棠的授意下,湘軍北路統帥劉松山順利招降董福祥。

幫派大哥竟成國家棟樑 英勇抗擊侵略者卻慘遭朝廷背叛

董福祥的投降不僅讓一支數十萬的農民起義軍瞬間瓦解,更使得義軍的中心金積堡暴露在清軍的槍口之下。利用人地兩熟的優勢,董福祥不僅幫助清軍攻克金積堡,還迅速平定了河州和西寧的叛亂。

戰後董福祥雖升為參將,賞二品封典,但仍舊只是中下級軍官,他的真正發跡還要等到左宗棠西征。因湘軍皆為南人,左宗棠用兵新疆時大量吸收西北土著入伍,董福祥才有了施展才華的大舞台。

​董福祥在新疆每戰皆為先鋒,曾“四晝馳八百餘里,人未交睫,馬未卸鞍”斬殺逆寇兩千多人,徹底粉碎了侵略者分裂新疆的企圖。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董福祥的悲劇命運竟也是因為英勇抗擊外敵而起。

八國聯軍進北京時,甘軍是清廷唯一的依靠,但戰後議和時為平撫洋人的憤怒,朝廷竟自毀長城,將董福祥革職查辦,甘軍也隨之解散。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