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各地發展旅遊業的需要,尤其是1983年,陝西師範年大學成立了中國古都學會之後,各種十三朝古都,七朝古都,六朝古都紛紛出現。古都學會到處“分封”以尋求其擁護者,其中十三朝古都就有2個,七朝古都2個,六朝古都有3個。中國的大古都,從以前的四大古都、六大古都,變為了如今的八大古都。中國的歷史文化名都的確不少,但真如中國古都學會說到那樣,中國有這么多N朝古都嗎?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朝代”。能稱朝代的,必定代表著一個時代。無論從古代的第一部正史《史記》,還是現代的歷史教科書,都是以夏代作為中國歷史的起點朝代。“夏”代表了一個時代,代表了中國由原始的禪讓制過渡到“家天下”的世襲制、由石器時代過渡到青銅時代的那個時代。
那么問題來了,亂世時,怎樣定義朝代。首先,中國古代有正統的觀念,也就是我們以漢民族為核心的正統觀。比如戰國末期,天下大亂,但在周天子依然是正統的代表,史書依然以周天子的年號作為紀年。再比如,五胡亂華時期,晉室衣冠南渡,北方淪陷,五胡政權盤踞北國,這個時代並存有東晉與五胡十六國,毫無疑問,這個時代,晉朝依然是漢室正統,而北方割據的五胡政權,自然不可能被漢人奉為朝代了。
簡單來說,《二十四史》就代表了中國從夏朝到明朝這24部正史(清史稿未計),合計大小約31個正統朝代。 在這些朝代存在的時期,官修正史是以這本史書本紀所列皇帝的年號來紀念的。如《三國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睿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禪為先主傳、後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再如,《晉書》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東、西晉皇帝列“本紀”以晉朝皇帝年號紀年。而五胡十六國政權,為僭偽政權,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
接下來我們以中國古都學會所在地的西安為代表,來談談西安能否稱為13朝古都。西安所謂的十三朝有:西周,秦,西漢,新, 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家看到秦、東漢、西晉的時候或許有疑惑,於西安關係幾何,是否客觀?暫且不論。但與華夏正統對峙的、不入正史的五胡十六國,能稱為朝代嗎?這些前趙,前秦,後秦等胡人政權,如抗日戰爭時期建立在東北的偽滿洲國政權一樣,屬於僭偽政權,唐朝官修的《晉書》,直呼這些偽政權所謂的“皇帝”姓名,不享尊號,不列年號,更不可能拿僭偽政權的年號來紀年。所以,西安十三朝,拿這些非正統的異族政權來湊數十三朝,對我漢唐故都的形象而言,絕無裨益。
五胡十六國之後,鮮卑族主動漢化,遷都華夏核心區的洛陽,改服、易俗、易姓,經南北朝幾百年的融合,故西魏,北周,可為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正統政權。
大古都一味追求數量,不重視質量與背後的文化傳承,長遠來看,對古都的發展未必是好事。這些喊起來很響的名頭,往往卻經不起仔細的推敲。反觀南京,三國時期東吳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五代時期的南唐李後主也是美名遠揚,由於這兩個政權卻不是當時的正統朝代(曹魏、後周為),南京依然孤守自己的六朝古都(東晉、宋、齊、梁、陳、明,全部為正統朝代),但這不妨礙“東吳金陵石頭城”、“南國煙雨迷濛風”這些文化的傳承。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等給我們的歷史文化留下來了些什麼?“十三朝古都”西安準備怎么傳承這些文化,不知道西安想好了沒有。
西安 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