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美械,在抗日戰爭後期可謂大名鼎鼎,任何一支部隊都為能夠裝備上美械而引以為榮。換句話說,能夠裝備上美械的,哪怕是和美械沾點邊的,你不宣傳也會被世人認作是精銳中的精銳。
那么,國民黨軍隊的美械裝備都有哪些呢?我們不妨試著一探究竟。
M1903步槍
M1903春田步槍是一種鏇轉後拉式槍。機彈倉式手動步槍,1903年定型稱為"0.30口徑M1903步槍",因其由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兵工廠研製而得名斯普林菲爾德步槍(Springfield rifle),也有譯成春田兵工廠而稱為春田步槍是美軍在一戰及二戰的制式步槍。1903式:30口徑步槍,簡稱03式,1903年被美國軍隊採用,直到1936年,它一直是美軍標準配置步槍。二戰期間仍有許多在使用。1936年,M1步槍取代它成為美軍標準配置。在二戰的美國軍隊中成為狙擊手的主要武器,因射速劣勢而在步兵中被M1加蘭德步槍取代.
布倫式輕機槍
布倫式輕機槍也稱布朗式輕機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英國協國家軍隊的支柱。1935年英國正式將該槍列裝為制式裝備,並從捷克斯洛伐克購買了該槍的生產權,由恩菲爾德兵工廠製造,1938年投產,命名為"MKI 7.7mm布倫式輕機槍"。
"布倫"(BREN)的命名源於捷克斯洛伐克生產商布爾諾公司(Brno)和英國生產商恩菲爾德兵工廠(Enfield)的前兩個字母組成。布倫式輕機槍良好的適應能力使得它的使用範圍十分廣泛,在進攻和防禦中都被使用,被戰爭證明的最好的輕機槍之一。它和美國的白朗寧自動步槍一樣,能夠提供攻擊和支援火力。
湯姆森衝鋒鎗
湯普森衝鋒鎗是由美國人O·V·佩思和T·H·奧克霍夫設計的。 又叫芝加哥打字機,最早的生產型是M1921式,後來又相繼出現了M1923、M1928系列衝鋒鎗。其中M1928A1式於1930年研製成功,並少量裝備了美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還為盟國軍隊所使用。1942年,在M1928A1式的基礎上,發展了M1式衝鋒鎗,並正式裝備美軍,成為美軍第一支制式衝鋒鎗,後來在M1式的基礎上又改進為M1A1式衝鋒鎗。二戰期間,湯普森衝鋒鎗生產量達140多萬支,1945年正式停止生產。
鋼盔
M1鋼盔被美國大兵親切地叫做"鋼罐"。它外層的鋼殼類似碗狀,內部有一層塑膠襯墊。襯墊可以調節,以適合不同頭型。所有外層盔體的尺寸是統一的,其他鋼盔很少這樣。M1的盔體被漆成OD7號的深綠色,左右兩邊有鬆緊帶,上面縫著護顎,鬆緊帶是OD#3號淺綠色。和大名鼎鼎的美國M1鋼盔比起來,美式“TOMMY”托米 MK2 鋼盔,恐怕那是二戰里最難看的鋼盔了。
伯朗寧M1911手槍
白朗寧M1911自動手槍作為美國軍隊的制式手槍長達70多年。雖然在1985年美軍更新制式手槍(M9手槍)後M1911A1被替代,各種M1911手槍仍然被許多公司生產,提供給軍隊、執法機構、保全人員和民間愛好者。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工作原理,射擊方式為半自動。發射0.45 英寸(11.43毫米)柯爾特手槍彈,使用7發彈匣供彈,該手槍特點:一是結構簡單,零件數小,分解結合比較方便;二是機構動作可靠,安全性好,故障率低。該槍最大不足是:重量體積較大,射擊時後坐力大,影響射擊精度。
M1巴祖卡火箭筒
巴卡祖火箭筒(Bazooka rocket launcher)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的一種輕型反坦克武器,世界最早的火箭筒。因其外形似類圓筒狀巴卡祖樂器而得名。1942年初。由美國陸軍火箭工程師L.A.納金斯中校研製,其筒徑59毫米,筒常1350毫米,筒重5.8千克;使用帶尾翼的破甲火箭彈,有效射程100米,能穿透約130毫米厚的鋼板。
1937型裝具組
英制1937型個人裝具組,也叫P-37裝具組,包括:帆布腰帶、帆布吊背帶、帆布背包、帆布小背包、水壺組、帆布子彈袋等,還可根據執行任務的性質再加配其他裝具,如可加掛鏟組、十字鎬等。1937型裝具組採用的帆布腰帶由卡其色帆布製成,前端有 字型鉤,背面縫有垂直布肋,與各型袋子後方的C型金屬鉤連線,腰帶上沒有任何穿孔式掛點,非常穩固。1937型裝具組非常強調裝具模組化的理念:帆布吊背帶可以結合大、小背包的背帶,作為系統吊背帶;也可以不掛任何背包,作為單獨的負載吊帶來使用;或者只用單條背帶來當側背帶,用於側掛及肩掛使用;在使用吊帶時還可以把背帶、帆布腰帶、子彈袋都連結起來,成為整套裝具組的系統負載吊帶。
武器 抗日戰爭 衝鋒鎗 陸軍 火箭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