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憲法的守護者”的樞密院是如何消失的?

日本的樞密院,是由樞密顧問組成的天皇的諮詢機構。因為處理了許多憲法問題,也被稱為“憲法的守護者”。1888年設立,在1947年被廢止。簡稱為樞府。議長也被稱為樞相。

樞密院

1888年為了審議憲法草案,根據樞密院官制創設了樞密院。在1889年公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中,也明確規定其為天皇的最高諮詢機關。首任議長為伊藤博文。

大日本帝國憲法第56條規定了“樞密顧問根據樞密院官制規定,接受天皇諮詢,審議重要的國務”。樞密院禁止參與施政,也不得與大臣以外的人進行公務上的交涉。

樞密院

一般當樞密院與政府的政策發生對立時,多數通過對話協商,由某一方作出讓步。但1927年為救濟台灣銀行,若槻禮次郎內閣作出的緊急敕令案被樞密院以19對11否決,從而導致了若槻禮次郎內閣總辭職。這是唯一一次由樞密院壓倒政府內閣的實例。

儘管如此,但實際上並沒有明文規定被樞密院否決的情況下,內閣必須總辭職。一種觀點認為,這次偶然事件只是由於首相的軟弱造成的。

例如歷史上還有一次類似的事件。1930年,濱口雄幸內閣要求批准倫敦海軍條約。當時,希望批准條約的政府為一方,樞密院、軍部、鳩山一郎等為主的在野黨政友會為對立的另一方。當時有人主張,內閣斷然實行軍縮是干涉天皇統帥權的行為,樞密院內部也積極開展反對濱口內閣的行動。但是,濱口內閣得到了元老西園寺公望和輿論的支持,堅決抵制樞密院,甚至拒絕了樞密院核心人物伊東巳代治的調查要求。當時的東京日日新聞為首的各大報紙也都猛烈抨擊樞密院。最後樞密院一方只能讓步,批准了這一條約。

長期以來,樞密院是掌控日本國家大政方針的顯要部門,但在二戰期間,日本國內政黨勢力衰退,軍部逐漸強硬,樞密院的影響力也日漸式微,最後隨著日本國憲法的施行,於1947年結束了其歷史使命。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