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蘇德戰場上,朱可夫和曼施坦因是蘇德雙方指揮水準的代表,那么兩人之間誰更勝一籌,一直以來是沒有定論的,個人認為兩人還是有差別的,給他們的定位是,戰略方面,曼施坦因強於朱可夫,戰術方面,朱可夫強於如曼施坦因,看看史達林格勒城下曼帥的解圍攻勢,和莫斯科城下朱可夫指揮的反擊就能很好的理解。
在百萬兵力規模的大戰中,朱可夫的表現遠比曼施坦因要好,列寧格勒、莫斯科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朱可夫的表現都堪稱完美,其中的任何一場戰役失敗,都是蘇聯無法承受的,包括後來的庫爾斯克、巴格拉集昂這些大戰役,朱可夫的處理都很到位。
當然曼施坦因的戰術水平也非常高,克里米亞會戰和哈爾科夫反擊就是例子。他在戰術上的問題是軍事冒險主義,結果是烏克蘭戰役交換比好看但是丟了,感覺戰術上德國最好的是倫德施泰特,很早就看出來肯定會輸,他唯一一個建議希特勒1942年進攻莫斯科的將領。避免冬天,後勤也更充分,其實在吃掉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兩大包圍圈後馬上就地防禦最好。
其實二戰時期,德國軍官團普遍有個大問題,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老毛奇有句“名言”,在戰術的勝利面前,戰略啞口無言。這破話適用於普奧和普法戰爭,因為奧受和法雞當時既沒有普遍徵兵制也沒有重視鐵路,普魯士撿了便宜。可是以後,大家都一個起跑線,你再想速戰速決就難了。老毛奇晚年是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他認為如果有大戰爭,德國一定要避免東西兩邊一起懟。要一邊主要防守才行。後世的德國軍官團顯然太飄了。
曼施坦因被後人詬病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在解救被困第六集團軍的表現上,很多人都認為保盧斯是給曼施坦因背黑鍋,是曼施坦因讓保盧斯死守史達林格勒,並拒絕了保盧斯的突圍請求。
戰後,保盧斯沒有給自己正名,曼施坦因戰後立刻寫下自傳,並在1955年出版了《失去的勝利》,把史達林格勒的責任全推的保盧斯身上。保盧斯1953年才獲釋前往東德,57年就去世了,一直沒機會在西方世界出版自傳或者回憶錄給自己正名。他的兒子以及家人背負這個沉重的罵名,一直試圖給父親洗脫罪名,讓曼粉中傷,1970年用手槍離開了這個世界。因為這些事,曼施坦因的名聲也不是那么好了。
朱可夫 二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