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曹松在《已亥歲》這首詩中,曾用極為沉痛的筆調寫到“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極言名將功業背後戰爭的殘酷性。然而世人評論名將,往往會側重於他們的輝煌戰績,樂於計算他們打了多少場勝仗,殺了多少敵軍,開闢多少疆土,但鮮有能站在戰爭受害者的角度,來看待這一串串輝煌數字背後的殘酷性。
吳起是曠世軍神,可跟孫武媲美
好在《史記》為我們提供了一段素材,讓我們可以通過一位士兵之母的傾訴,從普通人的角度來評價名將及戰爭。這位名將,便是軍事史上可與孫武齊名的吳起。吳起本是戰國時期衛國人,成年後陸續為魯國、魏國、楚國效力,出將入相,生平經歷數十百戰無一敗績,稱得上曠世“軍神”。
吳起之所以能百戰百勝,在疆場上取得極為輝煌的勝績,除了兵法嫻熟、深諳敵情,能根據戰場上的情勢變化靈活的變換策略外,最重要的一點,則是他知兵、愛兵,能跟手底下的大兵們同甘共苦,跟他們打成一片。吳起在行軍打仗時,衣服、飲食標準一定要跟最下等的士兵看齊,出行時從來不騎馬,休息的地方從來不鋪設蓆子,而且還經常幫助搬運糧草,主動分擔士兵的勞苦。
吳起愛民如此,很受士兵擁戴
在與秦國作戰期間,吳起為鼓勵軍隊的士氣,便親自走上前線,以田野荒原作為營帳,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樹葉遮蓋身體來躲避霜露的侵襲。有這樣身先士卒、吃苦在前的主帥,手下的士兵怎會不引為榜樣,拚死效力呢?(“吳起與秦戰,舍不平隴畝,樸樕蓋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見《尉繚子·武議》)。
吳起的這些舉動,無疑感化了大批的士兵,這也是他能將先前並不太強勁的魏國士卒,鍛造成常勝軍的“法寶”(“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見《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魏軍在吳起的調教下,成為一支無敵軍團
吳起愛兵如子,如果戰事中出現傷亡情況,必定會下令厚葬死者、安慰傷者,甚至還經常親自為傷兵吸毒療傷。只是這種在外人看來無比溫情、感動的事情,對於當事者家人來講,恐怕就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話說某日吳起又為某個傷兵吸毒療傷,當訊息傳到士兵的家中時,父老鄉親紛紛感嘆吳起的仁義,唯有士兵的母親卻失聲痛哭。鄉親們起初以為她是感動地流淚,但隨著她的哭聲越來越大,便感覺不對勁,於是紛紛向她問到:“你的兒子不過是一個小兵,吳將軍親自為他吸毒療傷,這是多么大的榮幸,你幹嘛好端端地哭個不停呢?”
一將功成萬骨枯,從來如斯
士兵的母親抽泣著對鄉親們講:“事情不像你們想像的那般簡單。想當年孩兒他爹被吳將軍吸毒療傷後,為感激吳將軍的恩德,不久便在奮力殺敵時戰死;今天我的兒也被吳將軍吸毒療傷,我是擔心他同樣因為感激,而步他父親的後塵啊。我不知道兒子不久後會戰死在哪裡,所以才難過的哭泣啊。兒子是我的心頭肉,我多希望他能留在我身邊,不要出去打仗啊。”鄉親們聽後,全都默默無言。
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鏇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引文同上。
吳起戰功赫赫,最終仍不免橫死
這位老婦人的兒子最終是否會戰死沙場,我們不得而知,但她在痛哭時所說的話卻值得所有人深思,這也是很多兵法大家一再告誡我們的認識:“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愛惜生命、慎言戰爭,此之謂也!
士兵 《已亥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