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之戰顯名將之風,平安史之亂戰功第一,為何晚年卻充滿悲情?

安史之亂的突然爆發,碾碎了李唐王朝曾經的繁華與榮光。人們紛紛從瀰漫的硝煙中清醒過來,加入了平叛大軍之中,並很快湧現出了一批赫赫有名領軍人物,李光弼就是其中最為光彩照人的一位。按理說,這位功勳卓著的資深將領應該跟郭子儀一樣,在人生的晚年盡享無限榮光帶來的美好生活,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李光弼後來的經歷並不如意,甚至充滿了悲情色彩,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結果?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唐朝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自幼為人嚴肅、深沉而剛毅,擅長騎射,喜讀班固的《漢書》,治軍極嚴。

李光弼李光弼

天寶五載(746年),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調任河西、隴右節度使,補李光弼為兵馬使,並充任赤水軍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將所受的禮遇,也不能與他相比。王忠嗣曾說:“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不久後,李光弼襲封父爵薊郡公。後因擊敗吐蕃、吐谷渾的功勞,有“名將”之稱。

至德二載(757年)春,安史之亂。李光弼率領軍民堅守太原,以庇護唐廷長安及洛陽北部安全。叛軍史思明、蔡希德發兵十萬進攻太原,並企圖占領太原後,奪取河東,進而長驅直取朔方、河西、隴右等地。

當時,李光弼所部精兵都已調往朔方,太原所剩只有河北兵5000人,加上團練(地方武裝)之眾,也不滿萬人。面對叛軍的強大攻勢,諸將都惶懼不安,主張修城自固,李光弼認為,太原城方圓40里,叛軍將至而動工修城,是未見敵而先使自己陷於困境。他率領軍民在城外挖掘壕溝,並做了幾十萬個土磚坯。等到史思明的大軍攻打太原時,他命令將士用土坯修築營壘,哪裡被損,就用土坯補上。史思明圍攻太原月余不下,便選精銳士卒為游兵,讓他們進攻城南,再轉攻城西,自己則率兵攻城北,而後轉攻城東,試圖尋找唐軍防守漏洞。然李光弼治軍嚴整,警戒巡邏無絲毫懈怠,使史思明無懈可擊。

攻城攻城

李光弼又派人挖掘地道,通至城外,叛軍在城外叫罵挑戰,常被唐軍拖入地道,拉至城上斬首,嚇得叛軍膽戰心驚,走路時都低頭看地。叛軍用雲梯和築土山攻城,唐軍便在城下先挖好地道,使其靠近城牆便塌陷。李光弼為阻止叛軍強行攻城,還在城上安裝大炮(拋石器),發射巨石,一發可擊斃叛軍20餘人,史軍士卒死於飛石之下者甚眾,被迫後退,但圍困愈加嚴密。

李光弼為打破叛軍圍困,以詐降手段,與叛軍約期出城投降,暗地派人挖掘地道直至叛軍軍營之下,先以撐木支頂。到約定之日,李光弼派部將率數千人出城偽降。叛軍不知有詐,正在調動出營時,突然營中地陷,死千餘人,頓時一片慌亂。唐軍乘機擂鼓吶喊,猛烈衝擊,殲滅叛軍萬餘人。正當太原之戰緊張進行時,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奪取帝位後,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困太原。後李光弼率軍出擊,大破蔡希德軍,殲其七萬餘人,繳獲大量軍資器械,蔡希德率殘兵倉皇逃走,太原之圍遂解。太原之戰是平亂戰爭第一次重大勝利和重要轉折點,是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典型戰例。李光弼充分發揮了軍事才能,此戰為後來勝利收復兩京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古代戰爭古代戰爭

後李光弼與史思明再於河陽相持。史思明有良馬千匹,常至黃河南岸洗馬,以炫耀於唐軍。李光弼便從軍中挑選母馬五百匹,而且所挑選的母馬不是一般的母馬,須為帶駒的母馬,遺馬駒於城中,而驅母馬於河北,當母馬嘶鳴念駒之時,母馬的叫聲很快就吸引了對岸史軍之公馬的注意,其中幾匹正處於發情期的公馬無法自控,下河向對岸游來。這一動,立刻引發了連鎖效應,所有的公馬都尾隨而來,千馬渡河勢不可擋,史軍之公馬盡數奔於李光弼軍中。此為歷史有名之“美馬計”。

李唐李唐

而後,史思明親率大軍再進攻河陽,李光弼身先士卒,事先在靴內藏刀,對將士們說:“戰,危事。吾位三公,不可辱於賊。萬有不捷,當自刎以謝天子。”三軍感動,部將李抱玉、荔非元禮等率兵奮勇殺敵,大敗叛軍,殺敵一萬餘,生擒八千餘人。河陽之戰李光弼再次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因為河陽之戰大勝,牽制了史思明之主力,唐朝核心地區潼關和長安的安全才得以確保。

然而史載李光弼歷來治軍嚴肅,御將以苛,史傳其發布命令時,諸將竟不敢仰視,是以其不如郭子儀之廣得士心。另外,李光弼亦不如郭子儀善於周鏇朝中奸佞小人,以“逢詔即至”之法以息上疑,是以當光弼漸居大功之時,亦處朝中奸佞程元振、魚朝恩等競相構陷,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朝廷徵召他還朝述命時,他唯有擁兵託辭以不朝,因此而日益失去朝廷支持和諸將擁護,其中大將田神功更是舉止輕慢,羞愧成疾的李光弼於764年卒於徐州軍中,年僅五十七歲。

李光弼乃中唐出色之統帥、軍事家,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觀李光弼母馬用計,地道以戰(可證為中國戰史第一次地道戰)及平安史之亂諸戰,其戰功實可推為中興第一。因此史家評論,“自艱難以來,唯光弼行軍治戎,沉毅有籌略,為將帥第一。”(《冊府元龜》卷393《將帥部》)古今為將者,經文緯武,謀勇雙全,光弼可以當之;省天時之機,察地理之要,順人和之情,詳安危之勢,光弼可以當之;凡古今之得失治亂,陣法之變化周密,兵家之虛實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無不洞識,光弼亦可以當之。

而於光弼之史可鑑於今者二:其一曰為將者其功成於外而其命制於內,是以為名將者必既謀於前敵,亦能顧於後朝;其二曰為君為國者,必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信念,無論朝中奸佞如何囂囂,而其必堅信不疑於陣前。是以名將光弼之郁終,可謂後世將帥之殷鑑。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