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不僅是位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文學家,毛主席特別喜歡作詩,今天書生給大家介紹兩首毛主席少年時期作的兩首詩。
1910年毛主席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湘鄉讀書,都說近鄉情怯其實離開家鄉也是如此。很多人或許會很從容的與親人告別,有些人卻會緊皺眉頭,毛主席沒與父親說什麼,拿起行囊就走了,但是他臨行前改寫了一首詩留給了父親: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當然之所以毛主席沒與父親親口道別,是因為父親要其去做生意,而毛主席據理力爭一定要離開韶山去湘鄉求學讀書,臨行前毛主席以詩向父親明志,並表示自己的決心,一定會學有所成。
可惜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在異地他鄉求學的這段日子,毛主席經歷了很多事,因為是異鄉人而且自己的口音鄉土氣很濃,加上大多數同學都是地主家的子弟,他們在衣著上穿得很講究,而毛主席平時只穿一身破舊的衫褲,毛主席被那些闊同學看不起也被這些本地同學排斥,毛主席後來接受斯諾的採訪時說:“當時自己在精神上感到很大的壓抑。”
毛主席雖然遭到同學的奚落和歧視,但毛主席並沒有產生自卑感反而促使他下定決定努力學習,發憤圖強。當然毛主席的內心也感到很憤怒,因為被同學排斥毛主席反而是特立獨行,憤怒有時候也需要發泄,在古代很多才子都寫詩發泄自己的情緒,比如黃巢在長安城參加科舉落榜時作了一首《詠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毛主席也作了一首《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有異曲同工之妙吧,從詩句中就注定了他們以後不平凡的人生。看看毛主席在如此艱難的求學環境下,都能保持這樣的好心態,現如今我們還有什麼可抱怨,什麼是少年壯志不言愁這才是!
毛主席 l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