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著陸掉到沙漠裡該咋整?

在沙漠裡求生,大概是各種絕境生存中最讓人絕望的一種了。沒有水,沒有食物,哪怕強如貝爺,面對無情的大沙漠,也是各種狼狽。被迫吃起了小甲蟲,蠍子,被蜜蜂蟄,遇到響尾蛇,甚至還要通過喝尿的方式來保存體液。

貝爺被蜜蜂蟄成了卷福 太重口的圖片這裡就不放了貝爺被蜜蜂蟄成了卷福 太重口的圖片這裡就不放了

不過有的動物則毫不在乎,非常適應不過有的動物則毫不在乎,非常適應

但降落沙漠後的生存,卻是航天員必修課。誰也不能保證返回艙一定會落在指定地點,萬一不幸降落沙漠,航天員們必須做好一切準備,存活到救援隊抵達。

他們會做些什麼準備呢?

沙漠求生

探索太空奧秘的這幾十年,已有22名航天英雄為此獻出了生命,其中就有11人是在太空飛行器返回降落的過程中犧牲的,箇中兇險不言而喻。

不知會墜向哪裡不知會墜向哪裡

太空飛行器返回是套用變軌的原理,強制太空飛行器脫離原來運行軌道再入地球大氣層實現返回,即採用直接進入法返回。按照這種方法,太空飛行器從外層空間返回地面須經歷離軌、過渡、再入和著陸4個階段。

四個階段四個階段

而當在發生故障無法實現太空飛行器的強制返回時,則有可能採用所謂軌道衰減法返回或制動橢圓法返回,即利用地球高層稀薄大氣的微弱阻力使太空飛行器運行軌道自然降低,然後進入稠密大氣層以實現返回。

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卻很難預計著陸時間和位置。

另外一種情況是由於設備使落點精度產生誤差。前蘇聯 “上升2號”,在穿越大氣層時因為高溫發生意外爆炸和空氣泄露導致飛船自動導航定位系統發生故障,制動發動機停止工作,不得不手動制動緩慢降落。

上升2號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 同時也是太空行走第一人上升2號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 同時也是太空行走第一人

最終返回艙的降落地點也不是原定的蘇聯南半部地區,而是在北部的彼爾姆附近一個積雪很深的林區,偏離了預定地點3200公里,指揮中心和他們失去了聯繫。

3月的蘇聯依舊寒冷刺骨,天黑後氣溫越來越低,唯一可用來禦寒的降落傘被掛在幾十米高的樹梢上。飛船內在穿越大氣層時用來降溫的製冷空調一直在運行,他們費了半天的勁也沒關上,飛船也進不去。

兩名航天英雄被迫在零下20多度的西伯利亞密林度過一夜,期間還險些遭到餓狼的襲擊。

第二天,空中搜救人員終於從空中發現了他們,由於在原始森林中直升機無法降落,只好先給他們空投了一些食品酒和防寒服。漫天呼嘯的暴風雪幾乎把這些東西全給吹散了,不過幸運的他們還是撿到了幾根香腸外加一隻皮鞋。直到第三天,地面搜救人員才趕到,兩人只能腳蹬他們提供的滑雪橇,靠自己滑出森林趕到9公里外的臨時停機場。

差點就出不來差點就出不來

差點就出不來差點就出不來

有鑒於此,為了防止我國航天員降落在寒區、沙漠、山地、森林、海上等惡劣地形,飛船內會配備急救箱,其中除了一些必須品,還有匕首、手槍、染色水(一瓶染色水可以把航天員周圍的海水染成橘黃色,以嚇跑鯊魚,方便搜尋)。其中攜帶的手槍為“64式太空手槍”( 現可能改用“11式”的手槍)。

中國太空人中國航天員

那當著陸點被預定在無邊的沙漠中,航天員又該如何熬過等待救援的這段時間呢?

我國航天員現狀

2016年6月26日,長征七號返回艙在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著陸。以往的飛船返回點大多是較為平整的陸地、海上。這次把返回艙著陸點瞄準在沙漠,不僅是我國首次,在載人航天工程歷史上也屬首次。

長征七號返回艙順利著陸長征七號返回艙順利著陸

而我國航天員首次沙漠野外生存訓練也在今年五月展開,並於5月26日圓滿完成。

航天員模擬訓練航天員模擬訓練

此次訓練為期19天,由中國航天員中心組織,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提供訓練保障。訓練旨在使航天員進一步掌握沙漠環境的生存能力、救生物品的使用方法,提高生存能力,鍛鍊意志品質,增強團隊協作和凝聚力。

據報導,此次訓練主要針對空間站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飛船應急返回著陸沙漠地域特殊情況,設定了遠距離求救聯絡及野外生存掩體搭建、野外生存及近距離求救聯絡、沙漠野外行進等科目,航天員分6組3批次展開訓練。

在訓練中,每個團隊都穿著太空服,模擬緊急著陸場景。他們需要自己離開太空艙,報告他們的位置,並在沙漠中生存,直到48小時後救援到達。

離開太空艙離開太空艙

中國航天員中心副總設計師黃偉芬介紹,此次訓練中,航天員克服了大風揚沙、烈日高溫、降雨降溫等惡劣氣象條件的考驗,真實體驗了沙漠的自然環境,也進一步驗證了救生物品配置的合理性,為後續設計改進提供了依據。

沙漠出行必備指南

儘管我們很少有機會像航天員那樣接受沙漠環境生存訓練,但還是有必要了解以下在沙漠中生存的幾大原則。

一、 喝足水、帶足水、學會找水的各種方法;

二、 要“夜行曉宿”,千萬不可在烈日下行動;

三、 動身前一定要通告自己的前進路線,出發與抵達的日期;

四、 前進過程中留下記號,以便救援人員尋找;

五、 學會尋找食物的方法;

六、 學會發出求救信號的各種方法。

必要時傳送sos必要時傳送sos

衣著方面,由於大部分水分流失都是通過汗水發生的,所以出行沙漠時應該用寬鬆輕便的衣服遮蓋儘可能多的皮膚,這將會使你的皮膚出汗、減緩蒸發,從而減少水分流失。出於這個原因,最好是穿棉質汗衫,而不是排汗面料。用一件輕的風衣蓋住它。

武裝到脖子 減少水分流失流失武裝到脖子 減少水分流失流失

水是沙漠中不可或缺的,無論何時進入沙漠,都要帶上比預期更多的水。當在陽光和40℃(104℉)的熱量下行走時,一般人每小時會損失900 mL(30 oz)的汗水。

若是沒有帶上足夠的水,那么如何尋找甚至製造水是能否活下去的關鍵。

學會正確尋找水源

沙漠中跟蹤動物的足跡,常常可以找到水源。或是根據植物判斷,如生長著蘆葦的地方一般1~5m以下有地下水;蘆葦生長茂密的地方,地下水只在1m左右;有芨芨草生長的地方地下水在地表下2m左右;生長著檉柳等灌木叢,通常地表下6~7m深處有地下水;有胡楊林生長的地方地下水距地表5~10m左右。

往裡挖 水就在底下往裡挖 水就在底下

此外,牧民廢棄的牛羊圈可能有水源,凡是有水井的地方,牧民會在附近堆石塊作為標記。必要時,仙人掌等一些植物以及尿液也是可以選擇的水源。

利用沙漠晝夜溫差得到部分水資源

(1) 深挖沙坑,利用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挖一個直徑1.5米寬深度在1米左右的坑。

(2) 撿石塊堆起來。越多越好越高越好,製造冷凝水的基礎,沙漠夜間溫度很低一般為7-15度因此石塊夜間溫度很低。

(3) 覆蓋石塊(儘可能用身邊的綠色雜物,夜晚溫度很低不推薦用自己衣物)保溫石塊溫度,延緩石塊溫度升溫創造較大的溫差,利於冷凝水的出現。

(4) 正確時間,早晨太陽剛剛升起,沙漠溫度開始回升,但是沙坑中石塊溫度還是保持較低溫度,空氣的水蒸氣遇冷出現了冷凝水。這時擇機可以吸食石塊上的少量冷凝水解決口渴。

這種裝置也能造水這種裝置也能造水

生火

生火不僅能讓人保持體溫,驅趕野獸,更是發出信號的好方法,白天產生煙霧,晚上產生光線。在沙漠中有許多枯死的樹木,最寒冷季節也可自己動手打造“火炕”,也就是挖一席之地,在上面燒火,然後用沙子掩埋,人睡在燒熱的沙子上。這種方法很適用於全自助極限探險,探險者可以不帶帳篷,以減輕重量。

保持水鹽平衡

持續大量排汗會導致體內鹽分大量損失而引起抽筋,因此,進入沙漠時,最好準備一些淡鹽水或食用鹽。

夜行

白天行走晚上休息能保證視線清晰,但如果真的在沙漠中遇險,夜間涼爽的空氣使你能更快速地前行,而中暑的危險極小。

夜行更涼爽 且不易中暑夜行更涼爽 且不易中暑

判斷方位

如果沒辦法得知自己的方位與方向,只能通過自然條件判斷。沙漠中地形開闊,雲量極少,多晴天,因而用太陽和北極星辨識方向都非常理想。此外還可以利用沙丘走向判定方向:在我國西北地區,由於盛行西北風,沙丘一般形成東南走向,沙丘西北面是迎風面,坡度較小,沙質較硬。東南面背風,坡度大,沙質鬆軟。另外,沙漠中的植物,如紅柳、梭梭柴、駱駝刺等都向東南方向傾斜。

如果遇到這種沙子…… 還是換種方法吧如果遇到這種沙子…… 還是換種方法吧

但道理畢竟是道理,簡單易記,不真正深入沙漠體驗一番還是難以體會沙漠生存之艱苦的。讓我們為航天員挑戰太空的勇氣與為此付出的汗水鼓掌吧!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