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廁難、性騷擾、受歧視……婦女節還有必要過嗎?有!

當電影散場時,女衛生間門口的長隊,往往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等還是不等?

等,身邊人都要陪你等。不等,憋著真難受。就因為怕上廁所排隊,有閨蜜出門會儘量少喝水。

更嚇人的女廁長隊,出現在節假日的景區里。更嚇人的女廁長隊,出現在節假日的景區里。

男女使用廁所的方式不同,這導致使用時間的差異。根據世界廁所組織統計,女性上廁所花費的平均時間往往是男性的2倍多。

在孕期或經期的女性,上廁所則更為頻繁,所花時間也更多。另外,小孩都跟母親上女廁,又占用了一部分廁位。

如廁難,哪怕在我們最發達的時代、最繁華的城市,也始終存在。

從計畫經濟時代開始,中國男女廁位的比例一直停留在1:1。

在不均等的需求前,男女廁數量的均等,其實是“厚男薄女”的不平等。

直到2005年12月,建設部才在《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中提到,公廁男女廁位配比“宜為”2:3。

然而,這不是強制性的規定。

2013年全國九城市公廁廁位調查中,被調研城市無一達到男女廁位2:3的合格線。相反,男廁位往往多於女廁位,是的,牆上多了一排小便斗。

1

在我們每天生活的城市裡,女性遭受的不便和委屈,遠遠不止上廁所這件事,也不分時間和國家。

奧地利維也納,最早留意到了城市空間裡的男女不平等。

1999年,維也納第九區在制定新規劃時做了一次調查,為的是了解居民的出行習慣。

2

維也納政府卻意外發現,男女居民的出行差別非常大:

大多數男性每天只在上下班時會開車或使用公共運輸工具。

相反,女性通常要照顧老人和小孩,比男性更經常使用公共運輸,步行也更多。

一位媽媽在問卷中這樣寫道:“我帶孩子去看醫生,還要上班前送他去學校,我幫媽媽買菜,最後和我的孩子一起乘捷運回家。”

對於規劃專家來說,最經典的做法就是大筆一揮,把生活空間與商業空間分開,這種方法最簡單,也最蠢:把家庭、市場、學校都扔得老遠。

這也是你在CBD里很難找到吃飯的地兒,更難找到菜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種看起來整齊有序的圖紙,卻給女性在出行上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針對女性的通勤特點,維也納很快起草了一個規劃:

在國小和藥店附近增加了站點,女性出行更方便;

拓寬人行道,加裝路燈,讓女性晚上出門覺得更安全;

他們還在樓梯較多的地方,增加坡道,方便推嬰兒車、輪椅上下。

3

對新事物,永遠都少不了批評。

“維也納真的有必要這么重視女性?”

“難道要把街道刷成粉紅色?”

幸好,維也納政府沒有在質疑聲中退縮。他們規劃了一個公寓小區,用實例來告訴人們,考慮女性需求的規劃政策,也能同時讓所有人生活得更好。

這個叫“女性工作城”的小區,在公寓之間布滿花園,讓家長可在住所附近與孩子玩耍,還設定了幼稚園、藥房和診所,同時交通網路發達,方便通勤和接送小孩。

從實際、多樣的需求著手,這樣的構想既克服傳統規劃的缺點,又能實現500米的生活圈。

一個音樂之都,也成了對女性最友好的城市。

在維也納,這些性別平等的項目背後,其實是一個核心思想——公平共享城市。

公共運輸、教育、醫療、房屋等政策各方面,都應該是公平共享的,也就是給男性和女性提供平等獲取城市資源的權利。

4

城市不是男性的城市或是女性的城市,而是許多群體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城市。

當女性需求進入到城市規劃和政策中,單一的男性主導局面將有望被打破,更多的弱勢群體也將得到關注。

一座女性住得舒服的城市,大部分人也會生活得安心舒適。

2

意識到了女性不一樣的需求, 接下來就是讓城市滿足這些需求。

在2012年,一場“占領男廁”的運動在廣州越秀公園發起。隨後,西安、北京、南京、鄭州、成都等地女性紛紛加入。

當時,廣州的男女廁位比例為1.79:1,也就是說每1.79個男廁位,才對應有1個女廁位。

行動的結果是,有學校把男廁改成女廁,隔一層改一層,有的直接就把教師休息室拆了建女廁,有的男女廁位比例甚至提高到1:3。

今年2月1日起,廣州又出了新的公共廁所管理規範,規定新建一類公廁的女廁位與男廁位比例不小於2:1。

新建公共廁所都要有無障礙衛生間,有條件的公廁還要設定第三衛生間和母嬰衛生間。

第三衛生間方便照顧者帶異性親屬上廁所。第三衛生間方便照顧者帶異性親屬上廁所。

女性的發聲和行動,為自己爭取了應得的女廁所,同時也使行動不便和跨性別人士得到更體面的如廁機會。

相比如廁這樣主動的需求,還有很多人“被動發現”了城市裡的不方便。

比如,不敢穿高跟鞋逛街。

2006年,南京獅子橋步行街,不少女生逛街時,高跟鞋被卡在下水道地磚縫裡,醜態百出。

“卡鞋事情”引起了南京政府部門的關注,把下水道地磚改到路沿,採取坡度設計,儘量避免女士尷尬。

有市民認為這是小題大做,甚至還說“逛街不要穿高跟鞋不就好了”。

這就是屁話。在我看來,穿細高跟鞋的女性,就是人行道設計合理與否的最佳檢驗者。

假如她們能走得穩當,不怕被地磚絆倒,不怕積水弄髒長裙,許多行人也能安全通過。

3

比如,只能中午躲進廁所里擠奶。

3年前,演員馬伊琍在微博發表長文《我們的母嬰室》,痛批國內的機場和火車站的母嬰室形同虛設,怒指“整個大環境不夠體諒媽媽們”。

如今,國內大城市的公共場所和大型商場,陸續新建了一些母嬰室,不僅設施齊全,而且寬敞舒適。但是這樣的“體諒”,遠遠不夠。

6

與西方城市女性不一樣,國內許多家庭是雙職工。女性既要料理家庭,又要全職工作。受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她們還承擔著照顧老人的重擔。

缺少女性關懷的職場環境,讓職場媽媽一把辛酸淚。

堅持母乳餵養的職場媽媽在工作間隙存儲母乳,但許多公司並沒有母嬰室。她們只能到休息間、衛生間、列印室甚至辦公桌底來擠奶,別提有多尷尬。

比如,幼稚園比公司還早下班。

隨著“單位”時代的終結,沒了公家託兒所、幼稚園,幼小兒女的照顧問題也成了年輕父母的老大難。

這讓日本福岡的一家深夜幼稚園走紅。這家幼稚園,從早上7點一直營業到凌晨兩點鐘,家長下班後才去接孩子。

這種看似不可思議的幼稚園走紅,恰恰說明戳中了白領媽媽的軟肋!

在中國,絕大多數的幼稚園,開門時間都是早8點晚5點。起早貪黑,勉強能克服早上送孩子上學的問題,但下午5點,很多媽媽都還在會議室里熬著呢。

女性生完孩子,依然有選擇工作的權利,但是家庭和工作,太難平衡。沒有這些託兒所,媽媽出於對孩子的愛,不得不辭職回家。

再比如,捷運里有性騷擾怎么辦?

大多數城市就在特定時段設定“女性專用車廂”。但這個方法形式大於內容,男性該上還是會上,女性反而有種“被弱勢”的感覺,實際效果反而不好。

7

英國人呢,拿出了恐懼計量表,算出女性對不同地區、不同空間的安全印象,然後才推出相應的措施:改善街道照明和指示牌,增加女性友好的公共運輸,完善治安等。

對女性更友好,對殘障人士更友好,對老人、養寵物的、獨居的更友好,城市才能更好。

4

一個真正“公平共享”的城市,不是要在安檢口、車庫、車廂里掛出“女性專用”的牌子,像是大聲招呼“你比較弱,來這裡吧”,而能在細節處,讓不同人群的需求得到滿足,又不用承受不必要的關注。

一個是面子,一個是里子,往往我們搞反了。

平等,意味著人們不用在乎性別、民族、年齡、信仰、性取向、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等附加標籤,作為一個普通人,能選擇自己想選擇的,在城市裡展現自己的能力與才華。

你或許不知道,“三八節”的全稱是“國際勞動婦女節”。早在100年前,女性就在城市勞動中,為自己爭取更平等的權益,才有了這個日子。

8

100年過去了,女性仍在爭取平等的路上,但多了同路人,那就是男性。

不光是女性,年輕一代的男性也希望平衡工作和生活,也能從家務中領悟收納的智慧,也想擁有陪伴孩子的快樂。

哪怕你是男的,城市能讓女性更舒適,對你也是好訊息。至少解放了你等女友上廁所的時間,或者你聽老婆抱怨不平等待遇的耳朵。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