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張飛到底是什麼形象?他真的是一位無腦莽夫嗎?

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但凡提到對張飛的評價,世人腦海中閃現的大多會是“猛男憨漢”的印象。在羅貫中的筆下,“猛將兄”張飛不僅長相霸氣唬人,而且脾氣暴躁,說話辦事毛毛糙糙,經常酗酒鬧事,給劉備捅了不少的“簍子”,活脫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愣頭青、無腦莽漢。但根就正史記載,張飛卻是一位有勇有謀的智將,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歷史上的張飛到底是什麼形象?他真的是一位無腦莽夫嗎?

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張飛與關羽、馬超、黃忠、趙雲“擠”在同一篇列傳中,其中有關張飛的記載只有區區926個字。儘管陳壽惜字如金,但對張飛的一生卻進行了高度凝結的概括,其中談到“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此段講的是張飛的“猛”,跟演義中的描述別無二致,那么“智”又在哪裡體現出來呢?同樣在原文中,有兩段關於張飛“智”方面的記載:

其一發生在曹操南征荊州,劉備聞訊東逃,時當公元208年。“表卒,曹公入荊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面對洶湧而至且幾倍於己的曹軍,張飛此刻保持了一顆極為冷靜沉著的心態,大玩“心理戰”,頗有些“空城計”的意思:“將二十騎拒後”,意在迷惑敵軍,使敵軍誤以為張飛背後有大軍埋伏,引誘其進入可能存在的包圍圈;“據水斷橋,瞋目橫矛”,則是在主動挑戰,大煞曹兵的銳氣。果然,曹軍在張飛迷惑加恐嚇的“秀”下躊躇、猶豫了,“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從而為劉備的逃竄贏得寶貴時間。

歷史上的張飛到底是什麼形象?他真的是一位無腦莽夫嗎?

其二發生在漢中爭奪戰中,時當公元215年。“曹公破張魯,留夏侯淵、張郃守漢川。郃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蒙頭、盪石,與飛相拒五十餘日。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間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我們通常會以為張飛作為一名猛將,只懂得在正面遭遇戰中大砍大殺,奮勇直前,殊不知原來他也會用計使詐。從這則記載中,我們看到張飛深諳“兵不厭詐”的精髓,懂得通過偷襲的方法來擊敗對手。由此可見,張飛絕非只是一名赳赳武夫,反而確實是一位有勇有謀的智將,深諳用兵之道。

其實張飛不僅有勇有謀,而且還懂得收攏人心,很明白通過“心理戰”來收復降將,以取得戰場上不能靠硬取獲得的成果。比如原文中還有“義釋嚴顏”一段,對同樣忠貞、剛烈的嚴顏,張飛表現出相惜相敬的態度,由此可見其度量的宏大:

歷史上的張飛到底是什麼形象?他真的是一位無腦莽夫嗎?

“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飛怒,令左右牽去斫頭,顏色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

不過張飛性格中有一個致命缺陷,正是這“致命傷”給他帶來被殺的悲劇,這個“致命傷”便是殘暴好殺。原文中稱“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

歷史上的張飛到底是什麼形象?他真的是一位無腦莽夫嗎?

雖然同為猛將,但張飛與“二哥”關羽的性格大相逕庭。關羽性格孤傲,非常愛護手下的士兵,但對士大夫卻動輒凌辱;而張飛卻對士大夫尊敬有加,但對手下的士兵卻異常苛暴,動輒撻殺。對於張飛“刑殺過差”,劉備不無憂慮地告誡張飛要學會收斂,但張飛的卻把“大哥”的忠告當成“耳旁風”(“猶不悛”),最終為部下張達、范強的暗殺行為埋下了伏筆。

由此可見,“猛將兄”張飛非但不是一位有勇無謀的莽夫,反而是一位有勇有謀、深諳兵法與心理戰的“智將”,只可惜由於他的苛暴好殺,最終卻落得身首異處的悲劇,實在是令人唏噓。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