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退休制度?待遇怎么樣?

說起退休,可以說是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事情,每次有關於退休的政策變動總是能引起熱議。其實在古代,也是有退休制度的,與當代社會不同的是,古代的退休制度僅僅針對官員,與普通老百姓沒啥關係。

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蓋指官員辭職歸家。“致仕”源於周代,漢以後形成制度,發展於唐朝時期,完善於宋、元、明、清時期。退休制度是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禮記.曲禮》說:“大夫七十而致事。”後來的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基本實行七十而致仕的規定,在一些特定時期也曾對致仕年齡放寬。例如洪武十三年二月,曾詔令“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

《宰相劉羅鍋》劇照《宰相劉羅鍋》劇照

70歲才能退休?看來在古代想告老還鄉也不容易。為何是70歲致仕,《白虎通義》的解釋是說:“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趾跨之屬是以退之”。 意思是男子到七十歲便已衰老,耳聾眼花,行動不便,應該告老退休。當然也是有提前退休的說法的,如果確因昏老不能任事或自願就閒,就可以申請提前退休。當然有些重臣因為統治者十分器重,給予特殊對待,年逾七十仍舊不予致仕,例如唐朝著名大臣裴度,多次請老不許,七十六歲高齡死於任上;北宋大臣文彥博八十幾歲方才致仕;還有我們熟悉的影視劇中“劉羅鍋”劉墉,年逾八十還在嘉慶七年,皇帝駕幸熱河時,留京主持朝政。這致仕與否,主要還是看統治者的心情。

知道了退休年齡,退休待遇也是歷朝歷代十分關注的問題,為了保證退休官員們老有所養,歷朝都會對退休官員有所“照顧”,在經濟上,朝廷往往會根據等級品位供給一定的俸祿,漢朝給俸祿的三分之一;唐、宋、元一般實行半祿制;明初規定三品以上內外官員致仕;給原祿;清朝也實行按品給祿;除了常規的“退休金”,官員致仕後在官職上也會給予進階,而對於權臣、功臣更是會給予特殊的照顧,比如給予全祿和各種賞賜,不僅保留參聽朝政的資格,還能恩蔭子孫,可謂名利雙收,福利長久。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