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作為人類的一次浩劫已經過去很久,但是二戰的歷史時至今日還讓人津津樂道。二戰結束的標誌就是日本投降,作為投降最晚的法西斯國家,日本一直堅持到了1945年才宣告投降。而日本投降的關鍵,人們普遍認為是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兩枚核子彈起了重要的作用,另外蘇聯擊潰關東軍也是原因之一。這兩件事情的發生直接擊垮了日本人的信心。
美國對於核子彈的使用,其實是非常謹慎的,在投下核子彈前,美國就曾對日本本土進行過多次的攻擊,在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就曾嘗試性的派出少量B-25轟炸機襲擊日本本土大城市的油庫、工廠和軍事設施等。不過當時和日本鏖戰太平洋的美國只是象徵性的攻擊,一來是因為在日本本土附近沒有合適的補給和機場,二來當時的美國也沒有能實施大規模轟炸的機種。
在戰爭中讓日本本土有危機感非常的重要,這不僅能震懾日本人,也能讓日本了解美國的實力。所以在之後美國加緊了轟炸機的疊代和研發,之後成功製造了B-29超級空中堡壘式轟炸機,B-29轟炸機的時速達563千米/小時,飛行高度超過1萬米,續航里程為6430千米。打擊距離達到2,400千米,並能攜帶9,000公斤的炸彈。B-29最大的優勢在於飛行高度,當時日本和德國的戰鬥機少有能飛這么高的機型,所以B-29的問世也標誌著美軍擁有了攻擊日本的資本。
擁有了B-29後,其實美軍缺乏據點的問題依舊存在,B-29的補給問題依然橫亘在美軍面前,當時美軍並未攻占馬里亞納群島、硫磺島等軍事基地,從中國出發則會出現補給問題,而且距離也太遠,所以從中國起飛的B-29必須減少載彈量以裝載燃料,故此B-29在中國的日子裡,只對日本發動了有限的攻擊。
缺乏據點這一情況持續了很久,直到美軍成功實施跳島戰術後,拿下了馬里亞納群島才得以改善。隨即美軍就開始籌謀轟炸日本本土,但是在轟炸初期美軍取得的效果非常不理想,1945年初,B-29轟炸機對東京等日本大城市進行的無數次白天重點轟炸,但是收效甚微。一是因為轟炸機還在調校,而是因為美軍對於日本周遭海域還未能完全掌握,所以機場時常遭到騷擾,轟炸機也經常被干擾。
在此期間美國陸續損失了150多架B-29轟炸機,上千名機組成員血灑長空。這一情況讓美國當局非常生氣,而日本的氣焰也逐漸囂張,日本方面甚至開始宣稱”日本是天皇之國有神靈庇護,不會被外敵輕易侵犯”。所以當時東京市民對美軍的轟炸根本沒有恐懼。
而且當時美軍的轟炸也沒有進行針對性的部署,這讓日本的兵工廠生產照舊生產,所受影響非常的小,工人們加班加點地製造出各種武器、彈藥和軍需品,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一些軍國主義狂熱分子甚至在美軍轟炸時在街頭飲酒作樂,仰頭衝著美國轟炸機大笑。
這種困境在美軍任命柯蒂斯·李梅將軍之後取得了很大的改善,年僅38歲的李梅是當時美國陸航最年輕的將軍,他曾在歐洲戰場指揮B-17轟炸機部隊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取得了驕人的戰績。李梅仔細比較了日本與德國在工業生產模式上的區別,發現日本不像德國依賴大規模集中的工業中心進行統一生產,而是先由分散在居民區的小作坊生產零部件,再送進大工廠進行組裝。因此,對德國工業中心致命的白天集中精確轟炸方式,在對付日本星羅棋布的小作坊時卻難以奏效。
此外,他還發現了日本城市特有的弱點,比如:夜間防空能力差;住房密集且多為木板結構,極易起火;消防能力差等,於是李梅將軍決定對轟炸戰術進行徹底改革:他命令B-29卸下除尾炮以外的所有武器,全部攜帶燃燒彈,這樣B-29拆除武器所節省的重量,加上不必採取高空密集編隊飛行所節省的燃料重量,可以使每架B-29載彈量從晝間精確轟炸時的平均3噸,增加65%達到7噸以上。
1945年3月9日白天,東京街頭一片繁榮景象,第二天3月10日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人節”。在戰時這是一個重要節日,由於大部分人家中均有親屬參軍,東京市民相互問候,希望遠在前線的親人平安。然而,他們不曾料到自己卻將大難臨頭。
當日傍晚5點34分,托馬斯•鮑爾準將率領334架B-29″超級空中堡壘”從馬里亞納群島的塞班島和提尼安島機場起飛,撲向日本東京。東京時間3月10日零時15分,B-29機群最前面的2架導航機飛入寂靜的東京市區上空,在距地面不足500米空中呈十字交叉地投下了兩串凝固汽油彈,瞬即燃起了兩條火龍,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十字,為高空中的B-29主機群標明了轟炸坐標。緊接著,300多架B-29依次魚貫而下,向東京狂瀉了2000多噸燃燒彈。期間,還有數十架經過改裝的B-29直接撒下了數十噸汽油,原本零散的火焰迅速聚集成一股烈焰風暴。
一時間,風借火勢,火助風勢,烈火席捲了整個東京,一切全都被點燃了。地面溫度幾乎在瞬間接近1000攝氏度,樹木、房屋以及人體全都發生自燃,連金屬都被熔化了。地面上,大火像洪水般蔓延開來,四處逃竄的人群來回狂奔。但火焰很快就將他們舔倒,並迅速化為燃燒的焦炭。一些為了求生的人跳進池塘和河流中,但池水和河水在高溫下也已沸騰,將他們活活煮死。劇烈燃燒產生的熱浪甚至使天空中B-29轟炸機也上下顛簸,機組成員事後才發現原本銀色的機腹都被熏成了黑色。
3月10日凌晨的東京大轟炸摧毀了東京63%的商業區和20%的工業區,戰果遠遠超過了之前歷次所有轟炸的總和。美軍3年來一直想要搗毀的22個東京兵工廠被徹底焚毀。據當時日本政府統計,在當晚的轟炸中有約10萬人被燒死(另一種說法是8萬人),另有10萬人被不同程度燒傷,大火之後日本政府花了二十五天的時間才將燒焦的屍體清除完畢。傷亡人數竟超過了後來遭到核子彈襲擊的廣島。轟炸中,美軍有9架B-29被擊落,5架被重創,後來均在近海迫降,飛機上的大部分空勤人員都被美軍潛艇救起,還有42架被擊傷,但都安全返回了基地。而這次行動後來也被稱為“李梅火攻”
不過美國使用燃燒彈轟炸東京民居的做法,造成10萬人死亡,多數為平民,引起極大爭議。不過在當時的戰局之下這種戰略轟炸行為的目的主要是破壞日本生產戰爭物資的能力,以及降低日本人的士氣,在總體戰的理論中,這種攻勢是可以接受的行為。而日本日至今提起東京大轟炸都毛骨悚然,可見當時的震懾力真的是擊潰了日本人對勝利的信念。
日本 東京 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