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是一種鳥,雁形目的中型鴨類,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和稻田地中。鴛指雄鳥,鴦指雌鳥,因為人們見到的鴛鴦都是成雙成對出現的,所以鴛鴦被看成愛情的象徵,在中國古代的傳說和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
但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鴛鴦”一詞最開始並不是用來形容愛情的,而是比作兄弟。
南朝《文選》中《蘇子卿詩四首》的第一首寫道:“骨肉綠枝葉,結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昔為鴛和鴦,今為參與辰……”意思是說,“兄弟的親密關係就像樹葉長在樹枝上,朋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相親。四海之內都是兄弟,誰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何況我們是枝幹相連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於一個身體。從前親近得如鴛鴦,現在像是居於西方的辰星與居於東方的商星彼此出沒不相逢……”這首詩寫的是兄弟贈別,詩中用“鴛鴦”指兄弟。
魏人嵇康在《贈兄秀才入軍詩》第一篇中寫道:“鴛鴦于飛,肅肅其羽。朝游高原,夕宿蘭渚。邕邕和鳴,顧眄儔侶。俛仰慷慨,優遊容與。”嵇康在詩中描述了自己與兄長陶醉於山水之間的自在與快樂,也是用“鴛鴦”來比喻兄弟和睦友好。
還有晉人陸雲,年輕時與其兄陸機齊名,人稱“二陸”。晉人鄭豐有《答陸士龍書》四首,第一首題名《鴛鴦》,序文曰:“鴛鴦,美賢也,有賢者二人,雙飛東嶽,揚輝上京。”此處便是以“鴛鴦”比喻陸機、陸雲兄弟。
可見,在最初的古代文學中,用“鴛鴦”來比喻兄弟是常用的手法。那從什麼時候開始,“鴛鴦”不再用於兄弟之間,而是形容男女愛情了呢?
這就要追溯到唐朝時期。
唐朝著名詩人盧照鄰作詩《長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把一對情侶的濃厚情誼刻畫得淋漓盡致,這首詩篇也流傳千古,為人所頌。
1980年出版的《辭海》,參照盧照鄰的詩,以“鴛鴦”比作夫婦。從此,“鴛鴦”就成為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的表率,成了人們心目中永恆愛情的象徵。
“關注互動百科微信公眾號 每天8點了解世界多一點!”
愛情 鴛鴦 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