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世紀初的俄羅斯,誰掌握了更多工程技術,誰就距離勝利更近。農民起義軍一方有無師自通的野路子天才鮑里斯·戈東諾夫,舒伊斯基家族則有學院派的斯科平.舒伊斯基。
除了擴建城防工事,在野外修建工事也是16、17世紀戰鬥民族的制勝絕招。戰鬥民族修建的野外工事主要有三種,分別是戰壕加圍牆;木製塔樓加柵欄、鹿砦;車壘加輜重車。如果在冬天野外遭遇了敵人,他們還會用雪橇和輜重車迅速組成工事。使用哪種工事是依據天氣和敵人的狀況決定的,如果有足夠的時間,他們會選擇戰壕加圍牆或者塔樓加柵欄,夏天他們自然不會選擇雪橇。
在遭遇戰中當時的沙俄軍隊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建造木壘,一個標準的木壘每面木牆高2米、長1.5米,一面木牆上有兩個射擊孔。他們遭遇敵人時成百上千輛大車和雪橇會像拼積木一樣組成木壘,這些木牆之間由鐵條連線相鄰的底座,兩道平行的木牆之間相隔3米。如果施工順利,他們可以在不長的時間內建立起長2000米,縱深1000米的四方形木壘,最大的木壘長度甚至超過了10000米。
車壘可開可閉,閉合時能讓上萬軍隊輕鬆地躲在裡面,開啟後也十分方便追擊,是一種攻守兼備的工事。防禦時車壘呈環形排列,進攻時車壘呈直線型。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能否指揮部下快速搭建車壘甚至成了俄國將軍的基本功,俄國也有了最早的工程技術人才。
斯科平.舒伊斯基少年喪父,被叔叔瓦西里.舒伊斯基養大,是舒伊斯基家最傑出的軍事人才。他是建造車壘的高手,還發明了劈柴工事。在和鮑里斯·戈東諾夫在卡盧加戰役中對決時,他使用了這種工事。具體做法是用數百輛雪橇不斷地把木材堆放到城牆下,當風向吹向敵人時就使用投火器。鮑里斯·戈東諾夫見招拆招,用挖地道、埋火藥引爆的方式瓦解了這種工事。儘管沒能直接搞定鮑里斯·戈東諾夫,但他為戰勝農民起義軍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對付波蘭軍隊方面,斯科平.舒伊斯基也靠著木壘戰術接連取勝。因此他在莫斯科人心中堪比是救世主,不少貴族甚至建議讓他當攝政王,這引發了瓦西里的不滿。1610年4月23日,斯科平.舒伊斯基受到王子德米特里的邀請,參加侄子的洗禮。他成了皇孫的教父,在酒宴上也成了大家重點“照顧”的對象。兩周后,斯科平.舒伊斯基去世,德米特里接管他的軍隊,成了家族新的“工程經理”。
德米特里在克魯希諾應對波蘭軍隊的戰術和斯科平.舒伊斯基一樣,就是修車壘,但施工質量大大不如。更要命的是,他還有剋扣工資的毛病,在大戰前不發工錢,稱戰後再給。問題是戰場是特殊的施工工程,這是擺明了想賴賬,因此大家的工作態度都不積極。大戰開始前俄國士兵叛逃到波蘭人那裡將虛實全部說出,波蘭騎兵夜襲了他的大營,一舉將其擊敗,倒是被他剋扣工資的瑞典僱傭軍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這次換人讓舒伊斯基家族丟掉了全部機動兵力,波蘭軍隊逼近了莫斯科。瓦西里.舒伊斯基拿不出對策,被憤怒的波耶貴族廢除,被迫出家,舒伊斯基家族就這樣丟失了江山。
俄羅斯 舒伊斯基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