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搞出一項政策,讓整個東三省遭殃!

耕地面積的問題是道光朝所面臨的一大難題。清代以來,導致土地耕地面積相對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人口的過快增長與土地面積增長的比例嚴重失調,導致人均占有土地的減少。乾隆以後,中國的人口數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甚至突破了四億的大關,道光時期人口持續增多,使得這一問題更加嚴峻。

圖片源自網路

另一方面,居住面積逐漸增多,尤其是墳地的建設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積,這也給朝鮮使臣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姜時永《犧軒續錄》中記載:

“……雖有貧富窮達之殊,其形慨然,且瑩域不甚廣占,大則為數畝,小則不半畝,其定界處各以石碑書日某家墓地……”

可見,在當時社會,無論貧家還是富家,皆占用相當一部分土地作為家族的墓地,這不能不說是對土地資源的一種浪費。

此外,一直以來的東北和蒙古的封禁政策也影響到耕地面積的增長。嘉慶初年,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中國大部分地區除甘肅、蒙古、西藏、東北外的土地都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利用,華北大地開發無遺,長江流域早己成為魚米之鄉,西南地區也盡皆耕種,就連開墾緩慢的陝甘地區,在道光也己經是被開墾無餘,西藏和新疆地區也開始得到初步的開發,但是在邊睡的蒙古和東北地區,卻依然是一片寂靜。

圖片源自網路

這都是由於清政府的封禁政策所致。清政府在蒙古的管理上採取封禁政策,嚴禁漢人進入蒙古地區,也禁止蒙古族人擅入內地,這種封禁雖然達到了使當地安寧穩定的預期效果,但也嚴重限制了當地的土地開發。

關於東北地區,清朝初年,政府設立奉天將軍、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管轄地域遼闊的東北,並且設立柳條邊,將東北的中、北部劃作對漢族人的絕對禁區除因重罪流放外。

清代對東北地區的封禁緣起於天命年間,形成於康熙,厲行於乾隆,不同時期封禁的範圍、實質、作用略有不同。其核心是保護“龍興重地”,其目的是保護並獨享故鄉的經濟資源,保護本民族“國語騎射”的文化傳統,保護民族興起的聖地不容破壞。

但是,封禁政策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東北的土地開發和農業發展。道光時期的東北,其“遼東”、“遼西”一帶開發程度,與華北平原相似,但自此往北,清政府視為“龍興”之地,厲行“封禁”,轉使這塊寶地任其“自然”,長期得不到開發,特別是在松花江以北地區,茫茫大地,長期處在有如“洪荒”狀態。

圖片源自網路

僅僅為了保障駐守沿邊及各地重兵的軍食、各騷站站丁的糧食供給,而設定了一些屯田兵屯和為拘禁、改造犯人的“犯屯”,相對來說待墾的土地大大多於己耕種的。《夢遊燕行錄》中有這樣的記載:

“自九連以後,山回水灣,在在開野,泉清而沙潔,林茂而土肥,亦一好風水也,左右顧望,依然有煙火之色,雞犬之聲,足以為人居美莊土。而荒廢為胡人獵蔽,良可惜哉,因有一絕曰樹色蔥籠草色荒,九連城外是誰鄉。無端百里良田土,空作單于射獵場。”

展現在李遇駿眼前的是一片風景秀麗而土地肥沃的“人居美莊土”,遺憾的是不用來耕種卻“荒廢為胡人獵蔽”,“良可惜哉”。這種土地資源的浪費正是封禁東北帶來的後果,也進一步加劇了人均耕地面積日益減少的狀況。

最關鍵的是,封禁東北削弱了東北的邊防力量,為日後日俄侵略東北埋下了隱患。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